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味"是语文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特征的有效统一,通过对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教学环节和信息进行删减,使得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力求语文教学的真实性。本文以"语文味"为主题,扼要说明如何让学生感受和品悟到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2.
杨晓莺 《考试周刊》2014,(77):41-41
在当前教学环境下,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体现"语文味"的阅读策略,以科学合理的教学途径、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朗读等调动学生阅读情感,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语言运用能力。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分析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阅读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它是以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应该追求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目标的体现,更是语文课堂的底蕴和师生语文素养的体现。所以,应该着力提升课堂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又出现了另外一个极端,由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走向偏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致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缺乏语文味,弱化了工具性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过分强调文本价值观的深入感悟理解,有的课甚至变成了"思品课"。这样的课堂严重地背离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基本精神。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这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原则。随之而来的语文教学的教改之风却让我们的教学陷入了新的误区,一味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准确解读"人文性"的内涵,厘清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新课标下,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形势,因此,改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习语言的乐趣,是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即语文课堂要体出"语文味"。"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使语文课洋溢出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阅读的中心环节是知、体验作品的言语形式,因此,"语文味"是可以读出的。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以《生命生命》课外阅为例,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读出语文味谈谈自己的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8.
刘小军 《广西教育》2012,(21):75+77-75,77
语文味,即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语言品味、情感激发、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给出了明确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更加突出了语文的功能和人文教育价值,要求教师根据语言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掌握语言规则。而"语文味"的提出,正好抓住了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精心朗读课文,品味课文语言,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表达,努力让语文课堂凸显"语文味",让语文课更有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味"在我国学术界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他认为"‘语文味’就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  相似文献   

1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理解和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在教学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科学地实施教学评价,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是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文味是对异化的语文教学现象进行的改造性对策,是对语文美学境界的一种现实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不知从何时起,刮起了一股风,它使语文课的人文内容泛滥,而越来越没有语文味了。与同行们探讨,大家都说,新课程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至于工具性嘛,谁还敢强调?当然,语文课并不等同于工具性,语文味也不应排斥人文性,但似乎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语文昧儿确确实实是越来越少了,先请看如下几个片断: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应该给学生带去些什么呢?翻开《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从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这一定位中不难看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解读语文的关键。语言是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点,抓住了"语言",也就抓住了"工具"和"人文",也就抓住了语文学习的个性、本色和本体。由此推理,"语文味"就可以解读为:在具体的语境中引领学生立足语言,品评文字,在读中悟写。  相似文献   

15.
语文以其特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成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以“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下面,我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属性,也具备人文性属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情感性、形象性与生动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实践调查的方式,积极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进行理性探索,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使语文教学更好地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17.
"语文味"这一概念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关于这一概念的含义、意义等已经有不少人做了论述,本文将从辩证的思维角度来浅析"语文味"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8.
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言文合一,追求"语文味"。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的课堂中,往往出现教学偏重人文性的现象,现象之一就是语文教学中对文学味进行过度解读。本文主要对文学味解读的过度生活化、过度多元化以及过度使用多媒体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延灯 《教师》2014,(7):68-69
正"语文味"问题是语文教学中的老问题,但是近几年来,由于人们对语文性质的认识模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人文性"的一面,淡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语文教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回归语文的本味,强调本味语文、本色语文的呼声日渐高涨。让语文教学回归本性,追寻"语文味"的课堂成为当下一道突出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