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这个文言虚词是个高频使用的词,仅2009年全国高考,9套试卷考虚词,就有6套考了“以”这个虚词,居考频之首,次之的是“而”。在6套试卷中,“以”作为连词,表目的的用法,就考了3次。有时,表目的、表结果不好区分,我们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辨析。  相似文献   

2.
康有发 《语文知识》2001,(12):38-41
在《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有所变动。其中,在“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一项中,所列举的文言虚词由去年的30个缩减为20个。这里有19个文言虚词与去年相同,只有“与”字是新增加的词,在中学课本中又不曾对该词有详细的介绍。现归纳如下,供  相似文献   

3.
胡加龙 《语文知识》2001,(11):58-60
“莫”作为文言虚词,是《高考说明》里明确要求学生掌握的常用虚词之一。不过,“莫”的用法尚缺乏深入的辨析,一些含混现象还有待厘清。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莫”概  相似文献   

4.
朱倩 《现代语文》2006,(5):55-55
给古文标点断句,一些文言字词,能够起到一定的标志性作用.最明显的是文言虚词,如见到"夫"、"唯"等,就要考虑它们是不是句首语气词,如果是,就要在它们的前面断句;见到"矣"、"哉"等,就要想到它们是句尾语气词,要考虑在它们的后面断句.其实,许多文言实词也具有这种断句的标志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以上选取的部分考区2013年文言文阅读题考查情况来看,呈现这样几个特点:1.所有试卷都考查了实词的用法,以单音节实词为主(仅安徽卷考查了"亲戚""反覆"),其中一词多义是考查的重点,也涉及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所考查的词多是在课本中出现过的。2.有多套试卷设题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而""以"是考查的重点。文言虚词着重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时注重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知识与现在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相似文献   

6.
文言虚词是高考大纲明确规定的考查对象,因此,文言虚词也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文言虚词的理解往往充满着争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与文言虚词有关的问题也时常出现。我在执教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时,对课本中几处“而”字的注释颇感不解。  相似文献   

7.
表揣测语气的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作副词用,一般翻译成"恐怕""莫非""大概"等,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得无"。此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莫非"。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  相似文献   

8.
[高频考点]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可分两类,一是"言"的考点,即考查古汉语的言语知识,一是"文"的考点,即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 "言"的考点有: 文言实词的解释,题目一般是"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文言虚词的理解,题目一般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____". 文言现象的把握.文言现象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考点一般与实词、虚词结合在一起考查. 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包括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题目一般是"下列四个选项中与某句的文言句式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____".  相似文献   

9.
文言虚词数量虽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据统计从1995~2003 年八年的高考文言虚词考查中,对“以”的考查就出现过六次,所以准确地区分文言虚词“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似文献   

10.
朱庆和 《新高考》2011,(11):18-20
考纲回顾:明确常见文言虚词的性质与功用高考大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试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用法主要是连缀词语、标识结构、表达语气等。  相似文献   

11.
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辨析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都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一考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①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语文课本上常见的之、其、以等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②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中文言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近年来,文言文虚词的考查日益受到重视,众多的模拟卷、高考卷根据新"考纲"精神将原先的对人物形象的考查题改为文言虚词题考查,就是对文言虚词采用直接考查的办法进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除了对"考纲"规定的"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进行学习之外,还加强了学生做文言虚词题能力的训练。在文言文虚词教学中,笔者遭遇到的最大尴尬就是"虚词多解",即课文中同一处虚词的用法,不同资料、不同  相似文献   

13.
根据高考考纲的要求,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一般围绕着18个虚词展开,结合高考考题,以及教学中学生就这一块较易混淆的一些知识点,本文以2006年高考题型为主,尝试做以下几点归纳。一、"为"与"于""被""见"同时表被动作为文言文中的常见句式,被动句并不难把握,但当"为""于"  相似文献   

14.
<正>文言虚词是句式结构的基础,是文言文的灵魂。文言虚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阅读、掌握文言文,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一、记忆文言虚词意义的策略虚词有其特殊性,与现代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已有的联系和记忆,更方便学生学习陌生的文言虚词。1.立足课本,学会举一反三。教材是我们接触文言文最主要的工具,教材是一切的来源,教材是基础,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学会举一反三。在高中课本中共出现18个文言虚词3390次,其中"之"  相似文献   

15.
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其而于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用作代词,译为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  相似文献   

16.
2001年《考试说明》规定常见文言虚词由2000年的30个减少为20个,但“乃”字仍在常见虚词之列,为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个词,现将其用法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7.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3个结构助词,日常书面用语中经常混淆使用,常会造成表情达意和理解的偏误。本文以晋城新闻媒体用语中"的""地""得"的错误用例为语料,通过分析其差错原因,探讨结构助词的具体语法功能及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18.
一、识记为先,积累文言知识学会文言断句首先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加强文言知识的积累。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做好文言文断句的关键环节。许多文言实虚词经常成为文言断句的基础标志,成为文段句读的切入口。"曰"就是现代汉语的"说",是直接引语的标志,后面常常需要停顿。"谁"何为""安"这几个词在文言文中常是疑问句的标志,在这些词前后也常常停顿,由此为突破口,文段不难断开。另外,盖、夫、凡、也、矣、欤等语气词出现常常作为文言断句的标志,也应  相似文献   

19.
文言虚词“相”在汉语言实际应用中使用频率高、用法复杂,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相”有作代词和前置宾语的情况,而很多汉语言类工具书忽略了这种现象。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提出,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和前置宾语,是一种特殊用法。也有同行持反对意见,提出了“相”字的非代词论。从大量言语应用实例看,文言虚词“相”作代词及前置宾语并不是特例,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0.
周国安 《初中生》2012,(Z3):58-67
正【高频考点】中考文言文阅读常见考点可分两类,一是"言"的考点,即考查古汉语的言语知识,一是"文"的考点,即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言"的考点有:文言实词的解释,题目一般是"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文言虚词的理解,题目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