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发生。本文透视了城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及其疏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魏青 《教育与职业》2006,(12):99-10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的确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自卑强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见,贫困除了带来物质的贫乏以外,还引发了“心理贫困”。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心理贫困”的疏导。  相似文献   

3.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二年级现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研究”(以云南省为例)和福特基金子项目“大理学院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十分独特的现象:在二年级贫困大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行为较多、也较集中。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处于整个大学阶段的最低谷。文章把这一现象称为“二年级现象”,并对“二年级现象”的含义、表现及其对高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收费上学制度的实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大。贫困大学生除经济困难外,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贫困”,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与稳定发展。研究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已成为当前高校一项紧迫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进行分析,指出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的具体表现,提出了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7.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8.
当今社会,国家和各高校为贫困新生开辟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物质贫困。但与此同时,贫困给新生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显得比较突出。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必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大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业,也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与成才保障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解决高职特困生“心理贫困”问题,应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职特困生资助和成才保障体系,展开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教育并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相似文献   

10.
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心理变化导致变态心理现象界定为“心理贫困”,指出“心理贫困”主要表现是敏感、“死要面子”。提出了拓宽勤工助学、创造和谐校园、完善队伍建设、感恩教育等“心理脱贫”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独立学院大学生自卑心理以期望自卑为主,其次是认同自卑。环境对个体自卑心理的影响显著,相比城市学生,农村学生有比较强的认同自卑。帮助大学生达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及制订切合大学生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是独立学院教育者实现对大学生自卑心理有效干预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在对自卑感影响因素的研究上。家庭教养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项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自卑感量表对福建省四所高校303名大学生施测,探索家庭教养方式与自卑感的地域、性别差异及二者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大学生自卑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卑心理特点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自编的大学生自卑心理问卷调查了751名大学生,发现大学生自卑心理存在如下特点:(1)在大学生中,自卑最高的是个性自卑与社会交往技能自卑;其次是学习经历自卑;长相自卑;再其次是发展自卑,家庭爱情自卑。(2)男大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比女大学生自卑,有显著性差异。(3)专科学生在家庭爱情方面和学习经历方面比本科学生自卑,表现出显著性差异。(4)大学生中,一、二年级学生明显比三、四年级的学生感到自卑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其成才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卑感、失落感、焦虑、抑郁感等消极情感。这些情感障碍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成才和发展,是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当代专科院校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卑心理的调适方法。发现:专科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有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几个方面的原因,解决问题需要主客观同时进行。  相似文献   

16.
大龄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龄大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体现在:学习刻苦,有毅力;存在自卑心理,有较强的孤独感;思想稳定,行为务实;组织能力强;牵挂家人,家庭负担重,责任感强等。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大都是从高中教育中选拔出的智力优越者,但在这个群体中,自卑现象日益突出。处于青年中期的他们,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人生阅历缺乏、生活圈子较小等情况,心理的成熟与成年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拟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学理论知识,分析大学生自卑现象,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大学生有着敏锐化、细腻化、弹性化和人性化等创业人格优势,但也存在着进取意识弱、依附心理强、自卑感突出、开放性不足等创业人格缺陷。只有通过提高女性角色地位、增强主体创业意识,形成正确自我观念、实现性别角色认同,主动投入社会实践、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加强自我个性修养,构建良好人格模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女大学生的创业人格。  相似文献   

19.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困扰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女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普遍存在自卑、恐惧、依赖、失落等心理困扰。加强政府调控、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完善人才测评机制和开展有效的职业心理辅导可帮助女大学生调整不良心态,提高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自卑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表现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有效预防与干预自卑心理对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在详细分析大学生自卑心理表现与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