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基于TAM和TTF模型的教师信息技术接受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技术接纳模型(TAM)与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用于解释和预测教师接受信息技术行为的理论模犁,提出了模型的四个核心因素,并对模型因素进行了特性分析与适配关系的探讨,试图找出影响教师采纳信息技术主要因素,从而为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应用的有效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下的网络学习行为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理性行为理论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个体动机和意图决定的。网络学习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其发生的前提之一是学习者采纳技术环境开展学习的愿意,这种学习意愿直接影响着网络学习行为的发生和预期的学习效果。本文从信息技术采纳视角,以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重点从心理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源因素三个方面建立了网络学习行为发生的前因模型,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统计方法,以实证的方式分析了影响网络学习者学习行为发生的因素,测量了该模型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教师个体对Web2.0技术的认同、接受、采纳是否能直接影响着Web2.0技术在教学中被合理应用并有效发挥作用,在TAM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自我效能感作为外部因素,构建教师Web2.0技术接受模型,并对新建模型进行修正,研究发现:(1)教师对Web2.0技术的接受行为受到来自人和技术两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2)在实践工作中,应认识到教师与Web2.0技术之间由"突发—适应—接受—日常化—内化"所构成的生态过程;(3)可以尝试通过优化教师自我效能的方法达到激发和维持其使用Web2.0技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技术接受模型、创新扩散理论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教育信息技术个体采纳行为模型.利用国内四所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网络教学采纳情况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一项教育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意向决定着其使用水平。即持续使用意向越强烈。使用水平越高。对于正式使用的教师来说,他们对教育技术的相容性感知和有用性感知直接正向影响其持续使用意向.而对试验使用的教师来说.只有相容性感知直接正向影响其持续使用意向。易用性感知不直接影响教师对一项教育信息技术的持续使用意向.但会直接正向影响有用性感知。  相似文献   

5.
虚拟学习社区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学习社区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学习者对虚拟社区的采纳是开展虚拟社区学习的前提。以理性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作为个体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框架,从行为视角识别和分析影响学习者采纳虚拟学习社区的主要因素,建立虚拟学习社区采纳行为前因模型,提出相应研究假设,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统计技术进行实证数据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学习者采纳虚拟学习社区的行为受学习者的个体特征、虚拟社区的环境特征和虚拟社区的技术环境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影响的显著性与强度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7,(3):78-84
文章以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计划行为理论)和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框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PB和TAM模型对信息化教学行为意向均有较强的解释力,且TPB拟合度优于TAM;两个模型中的行为态度、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对实际行为均有间接或直接的显著影响。文章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行为的理解,可为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和平台建设、教学运行管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针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网络平台被不断开发,但很多是过分关注于平台功能技术层面的实现,而忽视了对使用者,尤其是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分析与研究。为了解释和预测教师接受培训平台的行为意向,根据技术接受模型(TAM)、用户满意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结合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对教师作为学习者接受和使用培训平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针对网络培训平台的技术接受扩展模型(ETAM)的初始形式。  相似文献   

8.
移动学习(M-Learning)系统,同任何信息系统的成功一样,其推广普及不仅仅在于技术本身先进与否,还在于用户的认知、接受和持续使用等行为问题的解决。本文以此为问题背景,对于用户采纳移动学习系统的影响因素及行为模式进行深度综述及理论建模,并采用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从理论意义上看,将会丰富与深化IT/IS采纳理论体系,以期揭示和预测移动学习用户的行为规律;从实践角度看,将会有助于中国文化情境下移动学习服务价值链的应用系统开发、商业模式设计、目标市场细分、用户吸引与保持、潜在市场拓展等很多关键环节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为移动学习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云计算技术为互联网应用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云计算相关服务正被用户广泛的接受与应用.用户数据采纳程度影响云计算技术的推动.文章对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采纳行为过程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仿真模型,对影响数据采纳行为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强影响用户数据采纳云计算的各个影响因素,为云计算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网络教研已成为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但近期一些网络社区教研活动却出现萎缩现象,绩效受到质疑,教师参与网络教研能否有效提升其专业教学能力的问题亟待回答。文章基于技术接受和采纳行为理论,从网络教研中教师采纳行为的视角出发,开展网络研修社区中教师行为意向、促成因素、使用行为等三个维度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构建了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教师利用研修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参与研修活动等使用行为,能够正向影响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尤其对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影响最大;促成因素与行为意向对教学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明确的直接或间接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新型教育装备的层出不穷,各种硬件和软件产品充满着教育市场,但这些装备的推广和应用并不都尽人意,因为装备的有效应用,必须符合教师的使用心理。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弄清楚教师的使用新型装备的心理因素,以及针对于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措施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TRA和TAM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国内网民中的第四大群体,却存在网上教育普及率偏低的现实问题.本文借鉴理性行为理论(TRA)与技术接纳模型(TAM),构建起具有9个潜在变量的因果关系模型--"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MABNLB)",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经过对7所高校1126项有效数据的校验处理,证明该模型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整体拟合度较好.据此提出改善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四项对策建议:(1)加强校园网络设施建设,改善网络学习环境;(2)优化网络学习资源内容,激发学生使用兴趣;(3)增加网络学习技能讲授,提高学生使用水平;(4)鼓励教师引导网络学习,促成学生群体文化.本文对学习者掌握网络学习行为机制和有效学习的行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电影数字特技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数字合成、数字图像处理和三维动画等电影数字特技,是我国多媒体人才培养的起点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对我国电影数字特技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技术接受模型是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的基础理论,其后续研究不断加以验证和扩充,形成完备而操作性强的实用模型,文章介绍经典TAM模型和UTAUT两个模型.国内的大部分学者在作实证研究的时候一般会采用一个简约的技术接受模型,根据各自不同的研究领域加入变量,使模型扩展.对不同研究领域的变量、数据采样和数据分析方法作比较分析,并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5.
刘荣  高克岩 《大连大学学报》2013,(3):118-122,128
在回顾理性行为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特点,研究了影响消费者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意愿的因素,构建了消费者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意愿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和测量量表。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PSS13.0检验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利用LISREL8.7检验研究模型假设。研究结果显示: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娱乐性通过对使用态度的作用影响消费者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意愿,感知个性对使用态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意愿还受到主观规范和感知价格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从课程逻辑到教学模式均有区别。基于TAM技术接受模型,通过对不同职业院校325位教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后分析发现:教师的个体创新性、教学资源优质性对感知有用性,教学平台交互功能对感知易用性均影响显著;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感知有用性对实施态度、实施态度对行为意向均有显著影响;不同于TAM模型,感知易用性对教师的实施态度影响不显著;社群影响对教师实施态度影响显著,但对教师行为意向影响不显著,自我效能则与之相反。为此,建议职业院校选择成熟可靠的在线教学平台、建设优质资源库、加强教师培训、培育创新教学团队、发挥高效能教师的示范作用和制定在线教学激励制度,在学校形成在线教学的实践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伴随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在线作业成为当前教育科技产品的重要形式,但是有关在线作业的用户体验研究并不多。文章采用技术接受模型来研究初中生和家长的在线作业用户体验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研究中的教师用户体验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易用性对学生和家长的在线作业使用无显著影响,对教师有影响;有用性是教师和家长更为关心的,而学生对此无感;社会影响和自我学习管理对学生和家长在线作业使用呈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对在线作业推广应用进行了反思,认为在线作业需避免成为强化应试的工具;教师要适应新的“把关人”角色;在线作业开发需更多地转向学生用户设计,以增强其学习体验。  相似文献   

18.
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国内外MOOC快速发展,然而学习中断现象严重。虽然一门MOOC的注册人数动辄几千,甚至上万,但真正完成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的人数非常少。关于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目前较少。本研究基于TAM3模型建立了MOOC学习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本课题通过网络和面对面相结合的方式发放问卷。网络问卷使用问卷星发放,对清华大学的在校生面对面发放,并使用SPSS17.0、AMOS21.0等工具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信效度检验、路径图分析、变量间总效应计算等。研究表明:学习者MOOC学习意向与学习行为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主观规范和有用性感知与学习意向呈显著正相关;易用性感知与学习意向呈正相关,但不显著;主观规范、地位、学习适用性、学习绩效与有用性感知呈显著正相关;结果展示性与有用性感知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娱乐性感知、客观使用与易用性感知呈显著正相关;外部支持、计算机偏好与易用性感知呈正相关但不显著;计算机焦虑与易用性感知呈负相关但不显著。在所有原始变量中(不包括有用性感知和易用性感知),主观规范对学习意向的影响效应最大。对有用性感知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学习绩效感知,对易用性感知影响最大的是学习者计算机自我效能感。研究还发现,计算机焦虑对易用性感知的影响被MOOC使用经验显著调节。研究建议加大MOOC宣传力度、鼓励学习者参与、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等对策,改善学习者MOOC学习行为,提升MOOC的学习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徐方  彭飞 《教育技术导刊》2020,19(6):273-276
高校 MOOC 平台建设要考虑学生对平台的接受度。基于技术接受模型(TAM)对学生接受大规模在线学习意愿进行实证研究,构建 MOOC 平台接受度模型,对学生选择某一平台进行学习的影响因素作出合理假设与验证。分析得出影响因素主要集中于在线学习方式、与平台匹配度、用户满意度、学习效果等方面。该结论可作为平台改进及升级依据,也可为引进新平台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0.
Considering the increasingly ubiquitous and frequent use of Faceboo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study sought to explicate and unravel the salient determinants of Facebook use. Specifically, the main goal was to ascertai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ège d'enseignement général et professionnel (CEGEP) students’ Facebook use, for which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nstructs affecting this process. Using a recently proposed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hammic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TAM) for Facebook use, proposed by Teo and Jarupunphol [2015. Dhammic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DTAM): Extending the TAM using a condition of attachment in Buddhis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52(1), 136–151. doi:10.1177/0735633114568859], we present results of the study using 233 completed survey data from a sample of CEGEP students in Montreal, Quebec. The DTAM was originally tested using a sample of Thai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leads to a natural question as to whether this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model holds in a Western sample. The findings from the present study support the validity of the DTAM for explicating Facebook use, and add empirical evidence to the DTAM, according to which the condition of attachment exerts influence on Facebook us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limitations, and future extensions of the stu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