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方法是感悟式语文教学。现介绍几种方法,以供评议。一、形象感悟法形象感悟是让学生遵循阅读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形象为媒介,以感悟为主要方式,达到对作品思想情感意义的把握。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紧抓“背影”形象,引导学生感悟。1.抓重点词句,初步感知形象特点。作者对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做了具体细致的刻画。教学中,要求学生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如“蹒跚”“探”“攀”“缩”等,感受父亲情愿在铁道两边爬上爬下,做一种几乎不能胜任的工作的艰难形象,初步体会爱子之情。2…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辅助教学能提供丰富的形象素材,有利于数学形象思维的发展,但数学思维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如过分依赖具体形象.反而有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全面发展。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应注意合理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明确抽象程度,正确把握形象素材提供的“度”。  相似文献   

3.
诗词作为艺术文学,是以形象说话,而形象往往具有大于作者创作本义的情形,即所谓“形象大于思想”。下面试以《锦瑟》教学为例,论述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创造性背叛”的一些粗陋观点和看法。一、“创造性背叛”的定义“创造性背叛”是当代艺术社会学在文学理解中提出的说法。法国艺术社会学家埃斯卡皮在《文学社会学》一文中指出:“‘创造性背叛’指的是对作者创作时的实际意图的无意或有意的曲解。这种重新阐释挖掘出作者自己未曾意识到的作品的潜在意义,或者增加一种预料不到、甚至可以代替原意的新意义。”二、运用“创造性背叛”解读古诗…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显要特征是形象性,形象大于理念,理念要借助形象。可以说,没有形象的表达根本算不上文学性的表达,不是文学作品。这里所说的文学能力,也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生动的形象,或反过来把具体生动的形象概括为抽象的概念。作为重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高考作文,文学能力当然也在考查之列。特别是“人文性”被高度重视的今天,“文学教育”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对“文学性”的考查也自然成了重点。  相似文献   

5.
“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目前,“两课”教学不理想.从教学的角度看,与认识上的误区直接相关。深化“两课”改革,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两课”教学观,着重解决的是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关键问题是重塑“两课”教师的教育者形象.  相似文献   

6.
1.以美激情,开拓形象美。“形象”是美的载体。在各类作品中,作家用语言文字创造形象,使“美和形象”成为有机的统一体,离开了形象就无从谈美和美感。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带领学生,寻找作品中优美的崇高的以及自然美的形象。如《云南的歌会》中的“山路漫歌”部分中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子,自然是歌声动人。  相似文献   

7.
熊新媛 《江西教育》2004,(20):29-29
一、优方法 CAL课件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以声音和画面吸引学生.使识字教学变得形象、有趣。如学习“采”时,展示色彩鲜艳的画面:一棵树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灵活地采摘着树上的果子。辅以解说:“采”树上果子。动感的画面、形象的解说、艳丽的色彩吸引着学生把画面与相关联的汉字“采”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阅读小说是一种美妙而丰富的体验.如果像论说文那样使鲜明的主题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就会显得无趣。康德说:“形象大于思想。”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两位哲人都认为艺术不必直接说出思想,而应由形象来传达。小说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梧桐”这一形象,并结合相关的古诗词作品,来解说“梧桐”这一形象。以“梧桐”为形象的古诗词作品浩如烟海,难以悉数提及,笔者选取部分加以整理,归纳了古代诗人笔下,“梧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丰.厚意蕴。  相似文献   

10.
邓芳 《辽宁教育》2002,(12):49-49
培养创新人才,离不开教师,只有树立教师的创新形象,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创新型教师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以启迪智慧,开发创造力,使学生获得精神愉快为前提,指导学生过智慧型生活。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良师”,能够唤醒学生关心未来和对未来的创新意识。2.能认识创新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力,具有创设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的能力,并提供适合学生心理发展和创新程度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人格的发展。3.能在言传身教上下功夫,以确定自己的创新形象,为…  相似文献   

11.
赵本志 《现代语文》2006,(12):37-37
一、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涵。2.研读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3.抓住全线索,学习如何选材。二、教学重点 难点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好多词语除了用以解释普遍存在的概念意义外.还同时具有形象感.它往往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以引起人们对现实中某种形象的联想,这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例如“金钱豹”这个词.除了代表一种“猛兽”这一理性意义以外.我们仿佛还看见了所指猛兽的钱状的黄色花纹。“笑哈哈”让人仿佛听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舒畅欢快之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想读,就是以课文为训练材料,训练学生想像能力和朗读技巧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里所说的“想”,不是指一般的“思考”,而是指朗读训练中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种思路适合于朗读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适用于教读散文、诗歌、寓言、童话、神话、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在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中的材料进行精心设计,或选取片断,或选取“画面”,或选取场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像,从而创造出合情合理的新画面、新情节、新形象。下面是《皇帝的新装》“想读”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文运用想像和…  相似文献   

14.
笔者以为,文学作品教学与非文学作品教学有许多共通之处,当以“文本”为依托、“语言”为核心、“理解”为基础、“能力”为目标,换言之,要紧扣文本,揣摩语言,理解内容,发展能力。但“以艺术形象的方式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的整体作审美反映”㈨是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主要区别,可见文学的特点在于形象和审美,故文学作品的教学又必须通过对形象的感悟(体验)、鉴赏(品味)和探究(发现)等方式,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  相似文献   

15.
1.关于教学思路的选择。根据本文的“浅语艺术”的童话特质,根据文本“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为保持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以简单对简单,从故事起点出发,穿越语词的密林,让学生的情感在故事里浸润一番。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形象是大于思想的,“教育”之前应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形象。所以,通过想象实现故事人物和故事进展的形象化是本节课的选择的基本途径。相信这条路同样通达故事的终点——一盏温暖的灯火,辉耀内心的敞亮。  相似文献   

16.
和劼 《甘肃教育》2011,(2):68-68
一、在教学情境中感知美 1.凭借插图展现美。课文插图以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示了课文内容,恰当地指导学生看图,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学《西湖》一文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根据文章中的“绿”、“青”、“浓”、“淡”等词语,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带给人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风景名胜区——峨眉山为实例,从生态旅游的角度出发,根据峨眉山地理文脉特征和旅游者对其旅游认知形象,沿袭历史形象中的积极因素,加上峨眉山已存在于旅游者心目中但没被发掘出的积极因子,对峨眉山生态旅游形象进行了定位:“生态家园.灵秀佛地”和“生态峨眉.人类遗产.意蕴山月”。  相似文献   

18.
E时代的到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制作的优秀的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图文声情并茂,使文字符号由“死”变“活”,抽象模糊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观受到直接、强烈、持久的感染和熏陶,为语文教学搭起了一座神奇的平台.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起来。课件,真是个好东西!  相似文献   

19.
冰心的《观舞记》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角度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本课时.既要引导学生欣赏印度舞蹈艺术之美.品味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更要引导学生学习作家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描写视觉形象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一年级学生“认识数字5”时,我利用童话故事.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导入新课.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