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好的学校?好学校有哪些标准?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社会中有些家长对好学校的标准是:“升学率高,好学生多,校风好,教师水平高,孩子成绩进步大。”有些行政管理者被政绩观左右,往往也是用中考、高考升学率高低来衡量学校好坏。  相似文献   

2.
讲台上放着一只装有半杯茶的玻璃杯。教常识课的李老师先让同学们仔细观察茶杯,然后他问大家:“杯里装的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装的是茶。”李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补充说:“有水”,“开水”,“茶叶”,“茶色的液体”……李老师再问:“还有什么?”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做声了。李老师告诉大家:“还装有半杯空气。”刚说完,只听得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李老师笑了:“没想到吧?茶杯么,总是用来装茶、装水、装饮料的,所以一见到茶杯,你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盛水一类的功能,而不容…  相似文献   

3.
“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热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的字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常常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欲说还休。当你要认真思索原因时,往往如同进入了“无敌之阵”,不知道谁是“敌人”。高考吗?高考喊冤,目前中国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有信度和效度的选拔方法:政府吗?政府说我积极倡导素质教育20年;学校吗?学校说离开了升学率,我就先死在高考上了,活不下去还谈什么推广:家长吗?家长说只要你能保证我孩子进名牌大学怎么搞都支持,否则甭提;教师吗?教师说生活在应试“炼狱”中,我比谁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好,但你们可知道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差时的“不好”!  相似文献   

5.
若干年前,提起枣庄,人们想到的是神出鬼没的铁道游击队,想到让日本鬼子心惊胆战的台儿庄大战,可能还想到乌黑的煤炭;现在的人们,说起山东最南部这个似乎有些寂寞的城市,却常常是一脸的漠然:枣庄?枣庄有什么?一位枣庄的朋友非常愤愤不平地告诉我:“枣庄有什么?枣庄不但有那段快被现代都市的人们忘却的辉煌历史,枣庄还有全世界都数一数二的万亩石榴园……”啊,万亩石榴园!单是“万亩”就够有气势了,更何况在万亩辽阔的黑土地上还长满了平常很难看到的、挂满白里透红大石榴的石榴树!于是,被世界第一的“万亩石榴园”所吸引,…  相似文献   

6.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八日,江苏省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在盐城联合召开教育思想座谈会。现将大家研究讨论的几个主要问题,分述如下: 一、关于“升学率”、“追求升学率”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认识升学率是升学考试制度下产生的现象,现在世界各国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代替升学考试制度。因此,只要升学考试制度存在,而且又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升入高一级学校,那就有升学率问题,这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现象。追求升学率也是一个正常现象。因为从人们的心理来看:学生希望自己多学一点知识,能进高一级学校学习,能上大学深造,这是正当的追求;家长希望  相似文献   

7.
小学时,我们经常做两车相遇的数学题,公式一套,结果就出来了。生活中的“相遇”则要比数学题难得多。我们也许天天见面,却从未“相遇”: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想什么,穿着什么样的衣服,表情是怎样的。由此,我想到语文课堂上的“相遇”——学生是否触摸到了文字鲜活的面容,看到了特别的景致,忍不住要表达“原来你就在这里”的欣喜?理想的课堂,应该有这样的“相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漂亮的“回马枪”【案例】教学“比例的意义”一课,在课即将结束时我紧扣课题杀了一个“回马枪”:师:36=12,为什么说它是个比例?生:因为它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师:联系前面学习比的知识,从这个式子你想到什么?(这一问,就像石块投入湖面,激起学生思维的阵阵涟漪)生:这个式子,表示比的基本性质。生:也表示把一个比化简。师:如果把等号后面看作一个分数,从这个子你又想到什么?生:是3与6的比值。师:如果把等号前、后都看作一个分数,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引起了学生热烈的争)生:把等号前后都看成分数时,就表示了…  相似文献   

9.
1.什么事情必须从头做起?2.人在什么时候总是听话的?3.私拆什么信件不违法?4.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越多,什么就会越少?5.要使冰马上变成水,怎么做才是最好?6.书店买不到的书是什么书?7.什么样的山和海可以移动?8.船厂老板最怕什么?发现与发明老师问学生:“‘发现’和‘发明’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学生答道:“我爸爸发现了我妈妈,爸爸和妈妈发明了我。”签字“爸爸,您能闭上眼睛写您的名字吗?”“当然可以。”“那么请您闭上眼睛,在我的成绩单上签上您的名字吧。”上面天晴爸爸妈妈和我脑筋急转弯与幽默、…  相似文献   

10.
“六一”快到来了,节日期间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礼物呢?据笔者所在学校一位班主任统计,去年节日期间,她所任教班的学生人均消费超过160元,个别孩子超过800元,大把大把花钱已成为当今孩子们过节的标志。难道“六一”仅仅是孩子们吃喝玩乐的“消费节”?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节日里我们该拿点什么“奉献”给孩子们呢?对此,笔者认为:学校:讲讲“六一“的来历如今除了美味佳肴、漂亮衣服、新奇玩具外,几乎没有几个孩子还能知道“六一”的来历,也不知道幸福的童年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结果许多孩子玩了乐了还不满足,吃了喝…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常常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欲说还休。当你要认真思索原因时,往往如同进入了“无敌之阵”,不知道谁是“敌人”。高考吗?高考喊冤,目前中国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有信度和效度的选拔方法;政府吗?政府说我积极倡导素质教育20年;学校吗?学校说离开了升学率,我就先死在高考上了,活不下去还谈什么推广;家长吗?家长说只要你能保证我孩子进名牌大学怎么搞都支持,否则甭提;教师吗?教师说生活在应试“炼狱”中,我比谁都知道素质教育好,但你们可知道我的学生考试成绩差时的“不好”!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难题常让人欲罢不能却又欲说还休,当你要认真索原因时.往往如同进入了“无敌之阵”.不道谁是“敌人”。高考吗?高考喊冤.目前中除了高考还有什么更有信度和效度的选拔法:政府吗?政府说我积极倡导素质教育20年:学校吗?学校说离开了升学率.我就先在高考上了.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上了初中不久,女儿就喜欢在家里讲她的班主任李老师。“他的知识真是丰富极了,每堂课都讲得特别的生动有趣,并且还喜欢做手势,甩头发,显得非常有风度。”我戏谑地说:“比你爸还有风度吗?”“肯定比你有风度!”她脱口而出。我也只是笑笑。就是真的比我有风度也不能打动我的心弦,哪怕他“总是苦口婆心地要我们珍惜机会好好学习,每天都把嗓子讲到嘶哑得几乎发不出声音来了”。直到有一次,女儿讲到他们的李老师因为不强迫学生在学校里吃早餐,在学校里挨了批评,我的心才怦然一动。“什么,什么?你把这件事重讲一遍。”我立刻…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从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中得到了启示。这堂公开课的课题是《劳动光荣》。教学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走访劳模,和家长谈心,了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劳动光荣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生都生长在农村,对“劳动”这一概念很清楚,“劳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是知道的。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述“小麦的生长过程”。老师提问:小麦从幼苗到结出果实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一过程都很熟悉,纷纷举手说:“需要农民伯伯去锄草、施肥、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等。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农民  相似文献   

15.
学会倾听     
说到倾听,我想到不久前看到的一个笑话。在一个有好多国家的学生参加的聚会上,一位老师问:就其他国家粮食短缺,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意见。美国学生说:什么叫其他国家?(不知道还有其他国家)欧洲学生说:什么叫短缺?(他们不缺少粮食)中国学生说:什么叫谈谈自己的意见啊?(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谈谈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一、校长应将“发展学生”作为课改的“第一目标” 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向课改要质量”已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的共识,关键是看向课改要什么样的“质量”?谈起“质量”,我们的脑海里马上就会出现教学成绩、升学率这些词。而发展学生、关注生命这些词往往被后置或闲置,甚至一部分校长把“质量”和教学成绩直接划等号。  相似文献   

17.
一、学分制——课改的呼唤 评价是人们行为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评价的导向功能具有教育和教学上的指导意向作用.可称教学向导.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内容.就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例如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基准.那么就会使教学导向到“题海战术”.而它所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高分低能”。  相似文献   

18.
一口气读完《教育惩戒:一个让教师尴尬的难题》后,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做事往往喜欢“矫枉过正”,好像不过“正”就无法实现纠正偏差的目的。就说“师道尊严”吧,说实话,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四个字,意在要求学生在老师面前俯首帖耳,这自然需要改一改。特别是现在提倡“以生为本”,就要求对学生多一些关怀,多一些鼓励,实施“赏识”教育。但在一些学校的规定中,似乎只有表扬、赏识学生,而不能有一点儿批评乃至惩罚学生,这不就是“矫枉过正”吗?什么是惩罚?什么是体罚?二者之间有没有区别?体罚学生的确有损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惩罚”和“体罚”能划等号吗?。  相似文献   

19.
苏良金 《广东教育》2005,(12):14-14
这些年来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名牌学校(重点学校)的实际价值几乎等同于“高考升学率”了。这种结局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如今媒体把高考升学率高的学校称为名校,各地也几乎清一色地把高考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示范性高中来建设。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不是名校的学校,因靠了非理性的“半军事化”强化训练,也逐渐知名于世。这是不是对名校的嘲讽呢?我在重点中学工作了近三十年,教高中毕业班二十多届,已经无奈地看到了这种变化:过去高一的学生很轻松,高二的学生较随意,都有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而现在的学生,从高一起(甚至从小学、初中起)就记住了自己的责任——考大学,考重点大学。  相似文献   

20.
读了杨寿征同志写的《怎样看待“追求升学率”问题》一文,我有不同看法。一、造成“片面追求升学率”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杨寿征同志谈了四点原因,其实可以归结为一句话:社会上有一股片面的舆论,认为“升学率”高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在这股舆论的压力(或刺激)下,于是许多学校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升学率”。我认为,这还不是根本的原因,社会上的舆论只不过是一股“浪”,掀起这股“浪”的“风源”还在教育部门的内部。大家总还记得,是某一个市首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