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蒋荔 《科教文汇》2012,(31):72-73
构式“被+XX”近来十分活跃,它仿拟于传统的“被”字句,能产性很高,并且具有独特而完整的构式义:表示主体被称为实施了某种行为或主体被迫实施了某种行为.本文将从其语法特征、语义特征和构式语法三个维度来谈论构式“被+XX”.  相似文献   

2.
李炳嫒 《科教文汇》2007,(10X):198-198
“被”字含蒙受义,表示一种遭受现象,这种语义上的独特之处,使汉语“被”字句在被动意义之外,多了一层不幸、不如意不愉快或者有损害等语义。本文拟就《四世同堂》“被”字句的补语和否定式进行数量统计和句法结构特点分析,探究现代汉语“被”字的这一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可"字进行了历时考察,从语义和语用角度得出语法化的动因,句法位置的确定和语言发展演变的自组织性是"可"虚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所有现代汉语字典辞书中,"有所"都不被看作一个词,而是将其看作动词"有"加上一个"所"字结构,整体构成动宾式.大量的现当代语料告诉我们,无论是否承认"有所"凝固为词,它们的"貌合"之结构的运用已相当普遍.根据石毓智,"有所"发展到清代,在语义功能上已发生变化,不再表示拥有某种具体的事物,而是表示某种动作行为已经发生,已有了完成体标记的表达功能.本文关注的是形式,从"有 所"的一般组合到"有所"的趋向凝固,这一过程是怎么样的.其发生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大量语料考察,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介引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首先从"对于"句的语义角度对"对于"句中的谓语动词进行分类,将其中的核心成员大致分为三类.在分清"对于"句中动词的核心成员以后,本文进一步考察动词与"对于"所带宾语的语义关系以及"对于"句中谓语动词的时态和动作性.最后,本文简单比较一下"对于"句和"把"字句.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特殊的常用格式,没有被收录在常用词典中,造成外国留学生学习的困难.本文力图通过语料库对汉语常用口语格式"X了不是"的句法结构、语义表达、语用功能等作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语义学语义特征理论,分析了典型的英语be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语义特征.总结出英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包括[+及物性]、[+施动性]、[+承受性]、[+移情]以及[+结果性].而汉语被字句的语义特征包括[+及物性]、[+施动性]、[+遭受性]、[+灵性]、[+移情]以及[+结果性].而且每一个语义特征在英、汉语被动形式中的表现又各不相同,也就体现了在反映人类普遍经验的共同语义特征下,英、汉语被动句不同的语义区分特征的组合和搭配.  相似文献   

8.
"却"、"倒"、"但是"在语义、句法、语用三个方面都有所不同,它们都有转折意味,"但是"所表示的转折程度比"却"、"倒"强."却"、"但是"多用于书面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倒"的句子多表示说话人持不同主观态度的语气,"但是"只表示说话人对事态的客观叙述.  相似文献   

9.
王宣予 《大众科技》2010,(9):204-205
文章对汉语"得"字句进行了句法语义研究方面的综述。"得"字句是外国留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全文分别对"得"字句的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做了总结,指出过去人们比较重视本体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二语习得的角度考察"得"字句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这样的研究有待深入。  相似文献   

10.
王婷 《大众科技》2007,(12):125-127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一个热点.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从产生以来就被人们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别对待.在此阐述了形成这种认识的主要原因,论述了"高职"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义"(meaning)的理论学派林立,,奠衷一是,但总是趋向干把问题复杂化.笔者在本文中根据相关理论,主要从人的认知和外部世界两个角度对"语义"的来源和交际中的"语义"进行了阐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力图使这个问题进一步简化和清晰.  相似文献   

12.
"有闻必录"是西方新闻学中一种比较早的关于新闻真实性的观点,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为了争取话语权而提出的一个观点.本文就"有闻必录"在新时期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浅析了其利与弊.  相似文献   

13.
"李约瑟命题"在今天已经超越了区域和历史的意义.然而,相对于中外学者对命题之解的热衷,我们却发现很少有人深入地探讨"李约瑟命题"本身的逻辑语义结构.文章通过对中西文明文化的内涵以及不同语境下的"科学"的涵义分析,尝试性地讨论该命题内潜含的三个二难推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尹平 《科教文汇》2007,(4S):65-66
本文基于语义学语义特征理论,分析了典型的英语be被动句和汉语被字句的语义特征。总结出英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包括[+及物性]、[+施动性]、[+承受性]、[+移情]以及[+结果性]。而汉语被字句的语义特征包括[+及物性]、[+施动性]、[+遭受性]、[+灵性]、[+移情]以及[+结果性]。而且每一个语义特征在英、汉语被动形式中的表现又各不相同,也就体现了在反映人类普遍经验的共同语义特征下,英、汉语被动句不同的语义区分特征的组合和搭配。  相似文献   

15.
童谣,又称民间儿歌,它曾一度以其教育性被老师和家长广为推崇,而如今,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另类"童谣在中小学校园里广为流传,这类童谣都是由儿童自己创作,它们在内容上颠覆正统、藐视崇高,形式上怪异、搞笑."另类"童谣是对当今儿童的自身状况和生活的一种真实而且形象的反映和解读.基于此,笔者对"另类"童谣这种民间文学样式做了搜集、调查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本所引汉语原文属于"底"字误用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通过比较,许地生的译本更佳,尤其在遣词造句上能更好的再现原文语言风格,可见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译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使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17.
西文Being(德文Sein)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是"与"存在"等多种含义.学界大多数人只考虑Being(Sein)的各种单独用法,考虑如何将"是"和"存在"区别开,很少考虑"是"与"存在"的联系及其意义.文章认为"是"与"存在"是不可分的,"是"显现"存在".只有把握"是"与"存在"的含义及其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海氏哲学转向的深层原因和必要性,把握海氏的哲学发展理路.  相似文献   

18.
介词"对"和"对于"表示对待时,有其用法上的异同,本文以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的解释为基础,试从语言搭配,句法位置等方面辨查它们的差异,并简述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种针对教学中不同情景提出的问题,采用较为灵活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教学的意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科学的一条基础性的方针,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科技文艺建设打开了新局面.同时,"双百"方针反对了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和文化专制主义,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上讲究"鸣"和"放",正确处理了政治与学术、政治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贯彻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