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规律的科学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刺激,承受一定的负荷,校长时间的刺激和负荷,容易引起学生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产生疲劳,而疲劳的产生和积累.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如何掌握和运用好运动负荷,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研究体育课的负荷,对于保证体育课的顺利,促进学生命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长期的中学体育教学中.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就“运动贞行规律的科学运用”进行探讨研究.以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正>体育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音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运动时的兴奋性,及时缓解学生体育运动后的疲劳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一、利用有限音乐,打造高效课堂体育教师使用音乐来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练习积极性以及缓解运动疲劳的课堂,已经普遍出现,通过音乐的韵律和节奏为课堂教学服务,不仅可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到音乐的艺术熏陶,陶冶美的情操,同时也减小了教师的工作负荷,让体育课堂得到高效运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使用音乐的经验,利用有限的音乐打造高效课堂,会使体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和艺术力。  相似文献   

3.
1.在游戏运动中“嬉”夏 体育游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练习热情的重要课程内容,又是驱逐炎热和疲劳,调节心理素质,改善课堂氛围,使其积极投身运动的首选法宝。体育游戏运动,变化万千,其乐无穷;体育游戏运动,锻炼较全面,身心负荷适中;体育游戏创新,开发潜能,魅力无边。  相似文献   

4.
运动疲劳的消除●刘成林孙奎香对青年学生来说,参加体育运动或比赛是常有的事,当体育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承受能力时,就会引起机体机能下降,工作能力降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大体分肌肉疲劳、内脏疲劳、神经疲劳等。疲劳的程度,一般可以通过运动...  相似文献   

5.
高校运动队的学生大都没有经历过专门运动队的训练,而只是在体育方面略有特长。为了备战省市或全国的高校运动会,校运动队的学生要在较短训练时间的前提下达到一定的训练水平,训练负荷的适度安排至关重要。运用简易的运动机能评价和疲劳恢复判断等方法是训练负荷安排的依据和前提。在备战1999年福建省大运会时,集美大学田径队的训练就依从了训练后运动员运动机能的反应来安排和调整训练负荷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快乐"和"传统"的学校体育碰撞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快乐体育追求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所获得的成功体验,而传统的学校体育重点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战胜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两种学校体育观念发生碰撞的起因,源于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功能和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传统的学校体育存在着弊端,这也是学校体育改革之处。  相似文献   

7.
学生心理调适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运动能够起到治疗身心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运动,增强呼吸机能,清洁呼吸道,放松肌肉,发散多余的精力,抒发健康积极向上的感情,消除精神紧张,驱散愁闷抑郁情绪,克服羞怯感,减轻束缚感,从而乐观地对待现实。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积极参与进去,坚持练习,就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何知道自己参加锻炼后,心理调适的效果呢 ?我们可以用以下评定方法。 得 分5分4分3分2分1分 指 标:个人情绪高兴~一般~痛苦悲伤自我控制很好~维持~无法控制冲动感觉疲劳恢复快~正常~恢复慢睡 眠熟睡~…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代学生体质的下降现状分析了“痛苦”体育教育的作用与价值。研究结果认为,适当让学生在体育课承受一定的生理疲劳的同时,学生获得一种成功和奋斗过的快感,到达“苦中有乐”,这将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一、依托技能教学实现目标实现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有赖于技能的学习。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痛苦",肌体在承受一定负荷后产生疲劳,在疲劳、恢复的反复过程中,体能得到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如,跨栏跑、耐久跑等需要学生在练习时充满信心和决心,在此类教材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  相似文献   

10.
对10名学生进行了临界负荷、肌电图疲劳阈值与无氧阈值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三者之间皆有显著性差异存在,临界负荷与无氧阈值的相关系数为0.91(P<0.05);临界负荷与肌电图疲劳阈值的相关系数为0.44(P>0.05);肌电图疲劳阈值与无氧阈值的相关系数为0.41(P>0.005)。本研究进一步证明临界负荷可以作为有效评估无氧阈值的测试方法,而肌电图疲劳阈值却不适宜。  相似文献   

11.
浅谈体育游戏教学的负面效应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中,如果对体育游戏选择、组织不当就容易造成负面效应。通常体育游戏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体育游戏中的伤害事故。有的体育游戏竞争激烈,学生往往为了争胜而奋不顾身,在身体没有活动开或过度疲劳时进行强度、负荷过大的运动造成身体伤害。有时场地不平,器械不牢等因素也会造成身体伤害。组织不当造成游戏者相互碰撞,或投掷游戏中器械砸伤等引起身体伤害。第二,体育游戏易造成学生间的不团结。许多体育游戏是以分组比赛进行的,各组学生希望取胜,如果实力稍差或因某学生失误造成失败的话,会引起同组学生间的互…  相似文献   

12.
体育学习心理疲劳是学生主观体验的一种倦态,它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却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探讨了体育学习心理疲劳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诊断方法及预防的措施,旨在优化体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田径总论     
G820.145.2 20023291对课余训练运动员疲劳问题的探讨=Theexploration of fatigability in part-time classtraining players[刊,中,I]/戴霞,孙维成//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60-61参1(TY)课余训练//运动员//疲劳//恢复//方法//强度负荷在课余训练中,高强度、大负荷训练,仍然是训练中的主要手段和显著特点。训练后能快速消除疲劳,是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条件,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就疲劳产生的原因,外在表现,疲劳消除的方法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学中的考核课是以检查学生成绩为主的课。它与其它类型的课相比(见表),有以下负荷特点:①课的运动负荷较低,练习密度仅21.8%,强度也只有127.4次/分。②基本部分负荷低尤为明显,练习密度仅10.4%,强度为127.7次/分,均低于教学课(包括新授、复习或综合课)和比赛课。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判断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分三个阶段,可以采取休息、营养、推拿、中医药等方法来预防和恢复。  相似文献   

16.
<正>一、体育高考生800m跑训练现状目前高中生训练现状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体育锻炼,体质整体较差;训练专业性不强,方法不科学,训练不系统,训练不能有效地提高成绩;在训练上不能很好地把握训练的量和强度,往往急于求成,造成训练负荷严重超出学生的体能,从而造成身体过度疲劳,严重时导致受伤;忽视对学生训练后的身体恢复和营养补充,学生身体状态较差,影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7.
想起那节课,至今我仍不能释怀。那是我第一次教毕业班的体育课,因为工作之外的原因那段时间我的情绪特别不好。再加上不久就要面临着体育中考,学生练习的负荷比较重,大家都感到比较疲劳。本来那节课安排的是一些球类及游戏,想让学生的心情放松一下,可刚开始排队,就有个别学生在  相似文献   

18.
G804.7 9410587最大工作负荷中心功能的性能[刊,中]/张琳,张问礼//内蒙古体育科技.—1993(2).—47—50图2(MXB)运动生物化学//极限负荷//研究//最大耗氧量G804.7 9410588在三小时运动途中补充糊精可延缓疲劳的出现[刊,中]/夏伟思//内蒙古体育科技.—1993(21)。—50图1(MXB)运动生物化学//疲劳//调节//方法//最大耗氧量//自行车测功计G804.7 9410589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下肢运动性疲劳对纵跳的动力学特征的影响,22名男性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志愿参加了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下肢负荷时间的增加纵跳的垂直方向分力和冲量下降,而左右、前后方向分力和冲量增加,三个方向的力矩随负荷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运动后心理恢复的调节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运动训练为辅,每周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的时间,都比一般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多而长,不可避免地在时间上、精力上会对文化学习和其它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学生运动员参加大负荷的训练和紧张激烈的比赛之后,会引起的机体过度疲劳,如不能很好地调节和很快地恢复,长此下去,既影响文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