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汉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商品经济发展、演变,历经西汉前期、中后期及东汉三个时期。西汉前期推行的放任无为政策及其社会经济环境,促使商品经济自由迅速发展。然其发展前途与巩固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方向背道而驰。故西汉中期统治集团采取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迫使商品经济变态发展,使之成为封建官僚地主经济的组成部分,沿着有利于封建专制集权国家的轨道运转。从而奠定了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到东汉时期,即使封建国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商品经济也仍然因循这一模式,紧密依附于官僚地主经济运行。从此以后,商品经济完全失出了西汉前期那种独立品格与社会活力,与封建经济长期共存达两千年之久。  相似文献   

2.
清末预备立宪,是部分开明的封建官僚和先进的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展的一场法制重建运动。他们为了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打破中国封建法制的立法传统,以民主思想对抗封建绝对主义的皇权观念,提出限制君权、兴民权,主张三权分立,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近代法制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1873—1929)宇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出身小官僚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在祖父和父亲教养下,熟读古代经籍。“十二岁应试学院,补博土弟子员,日治帖括。”(梁启超:《三十自述》)十三岁肄业于广州学海堂。他深受封建传统教育,中过举人。十八岁后开始接触西方文化,与其友陈千秋晋谒康有为,“一见大服,遂执业为弟子”于万木草堂。(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1894年随康有为  相似文献   

4.
周朴园是曹禺的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之一,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性格特征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5.
中西封建城市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过程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封建城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引起的。而中国封建城市的产生却是统治阶级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就其内部的基本风貌来说也是千差万别的。西方封建城市内部的居民主要是以从事商品活动的工商业者为主 ,因此 ,商品经济在城市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 ,中国封建城市内部的居民主要是官僚、地主及其他消费人口 ,工商业者是绝对的少数。所以 ,在中国封建城市里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商品经济在其中处于次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紀后半叶中国发生了深刻的經济变化。外国资本的侵入促使中国由封建国家一变而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外国廉价工业品在中国市場上的汜滥,摧毀了自然經济的基础,破坏了手工业和家庭工业。毛泽东主席在1939年写道:“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和封建經济結构的某些破坏,还在十九世紀的下半期,还在六十年前,就开始有一部分商人、地主和官僚投资于新式工业。到了同世紀末年和二十世紀初年,到了四十年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便开始了初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在封建社会里,封建土地所有制就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西汉封建社会的土地所召制如何?有哪几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哪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处主导地位?它们的发展情况怎样?这是关系到当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方面的一个重要历史课题。如能正确地阐明这一问题,西汉封建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就能够得到正确的剖析和说明。本文就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发展变化及其关系作如下探讨。一、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包括皇帝为首的皇室、封君贵族、官僚、豪强、中小地主、大工商业者所有的  相似文献   

8.
周朴园是曹禺著名话剧《雷雨》的主人公,是支撑剧中周公馆这个摇摇欲坠的封建地主兼资本家性质大家庭的顶梁柱。他出身于封建家庭而又到德国留过学,是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产,具有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两面性。可以说,资本家的本性使周朴园得以满足物质上的欲求,而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一家之长,为了维护其尊严,为了维持家庭的秩序,周朴园又不得不用一帧照片、一张支票、一副药方来粉饰、支撑和弥补他虚弱的内心。■一帧照片粉饰三十年前的罪恶从三十年后侍萍斥责周朴园时,只是说“你们家”“你们家里”可以…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不同意有人对西汉时期商品经济的水平和性质给予过高的评价,认为西汉商品经济主要服务于地主,官僚和贵族的统治及奢侈享乐的需要,它的繁荣不是建立在商品生产高度发展基础之上,它的发展受到封建政府的严重束缚。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世代官僚家庭,官至尚书礼部员外郎,因代表庶族地主阶层利益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到宦官和旧官僚的联合反攻,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改为柳州刺史,四十七岁时死于柳州。  相似文献   

11.
鲁迅“逃离”他的“家”,却是为了更好地经营这个“家”;他苦心经营这个“家”,却被撵出这个“家”!这前后的遭际,我们完全有理由以其人之论反照其人之身:他维护这个家庭的时候,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候,他被逐出家门的时候,是“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候。造成如此尴尬的原因是强烈的负罪意识,忘我的牺牲精神,无法排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但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中国的“家庭”观念却承受着巨大的变迁。首先是男性的绝对家长尊严的丧失,家庭成员由家庭本位转向社会的“群”,这使得现代家庭的建立成为可能,而“群”中“个”的建构及其“度”的问题则又成为现代家庭建立过程的一个难解之题。这种建构的困难其实是现代中国建构之艰难的一次很好的隐喻。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家》、《北京人》、《憩园》、《伤逝》、《寒夜》这些作品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变迁的过程,前三部记录着传统家族的衰败,而后两部则记录着现代家庭建构之艰难。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杜甫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杜曲诸生”,故有诸号。杜甫自言“故里樊川”。以往研究将少陵,杜陵,杜曲,樊川看作几个不同的地方。本指出杜曲位于少陵原(即杜陵原)与樊川结合部。唐代杜氏家族住原上杜曲堡子,原下是杜氏花园。杜甫所谓“少陵”、“杜陵”、“杜曲”、“樊川”实为杜曲一地。杜甫诸号均来自故里杜曲。  相似文献   

16.
《天堂鸟》与《牵手》是出自男女不同性别的当代作家,对比分析两个文本的男女艺术形象,揭示出一个家庭应该建立科学合理家庭观的问题。即摒弃家庭唯我观思想和家庭唯他观思想,充分尊重并体现家庭男女双方的平等主体性。唯如此,才能建立和谐完美的家庭。这需要家庭男女双方都要更新思想,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文霞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2,14(2):26-29,43
秦汉"家人"有三种含义:一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一指家丁和奴婢等附属成员,一指庶人。秦汉"家人"的复杂含义与家的规模变化及秦汉社会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关。秦汉社会去古未远,家丁奴婢等附属成员居住在家内,也属于家人。秦及西汉时期,析居现象普遍,核心家庭及二十等爵制的实行,普通庶民都有个人姓氏,可以建立家庭",家人"即居家之人,表示庶人之义。从东汉时期开始,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及联合大家庭的增多,"家人"范围进一步缩小,多用来指同居或同宗的亲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9.
“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原则。孔子以“仁者、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有偿家教”的经济学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偿家教”市场是通过各个参与主体的成本一收益分析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思考,并受教育资源稀缺、传统文化和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而自发形成的。“有偿家教”问题的治本之法是发展经济、完善民主政治,治标之法是改革教育制度、高考制度、人事制度、更新教育观念、增加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