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是指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附近的一整坑的甲骨,从卜辞的内容、字体风格等方面来看,都与殷墟王卜辞有很大的区别,占卜主体为"子",我们把这批材料列入"非王卜辞"中。之前出土的甲骨卜辞中非王卜辞数量较少,花东甲骨的出土丰富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史料。学界对这批材料所属时代、占卜主体、主要人物以及占卜内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让我们对殷商时期的贵族生活面貌也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从殷商各类甲骨卜辞都能考察出殷人的尚文意识,而战争卜辞则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殷商时期的战事,同时也展示着战争叙事的独特风貌。战争卜辞的文学魅力体现在语、句、篇以及叙述风格上,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殷商时代,先民生产力水平低下,灾祸的降临严重影响生活,殷商先民为防灾避祸而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和占卜活动。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记录着先民对各类灾祸的畏惧和重视。本文意在全面梳理甲骨卜辞“灾祸”义词语的使用特点和组类差别,找出其中的异同和使用规律。  相似文献   

4.
殷商卜辞中的言体是口语化的文体形式,在此特以甲骨卜辞中的"祝""告""令""呼"等词语为文献依据,论述言体模式在殷商时代体现出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体理念,以及这种言体模式是如何负载殷商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的。  相似文献   

5.
殷商甲骨文史料记载丰富,其涉及军事用语也较多.历来各学者就殷商甲骨文军事字词的考释及其语义考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文章从甲骨军事语言的个案考证、词语分类与综合研究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随着殷墟卜辞新材料的不断问世,甲骨军事用语的考释、字词语义的考究更明晰化.  相似文献   

6.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已经出现了基本方位词,从造字构型角度而言可看出先民已有空间概念及把握空间方位、认识世界的能力;从构词角度上可以看出方位词在当时的语法功能及其表达形式。这两者共同体现出殷商社会时期人们从具象到抽象的思维及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作为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记载了我国人民的早期生活面貌.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早期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大量的商羌关系的记载.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出现的羌字字形的分析,来探视它的意义,结合甲骨卜辞的记载,来窥探当时的商羌关系,了解古羌先人族群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还原殷商时期商羌的生活面貌.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公文源远流长,最早始于殷商时代的甲骨,经过逐渐发展演变,至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殷商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商朝甲骨卜辞来看,商朝的王室十分重视利用神权维护政权,先鬼神而后人事,凡事必定卜问鬼神,一事常问多次。这些甲骨卜辞为我们留下了有关商朝宗教、战争、农业、牧业、手工  相似文献   

9.
代地理研究是殷商历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甲骨卜辞"计日干支与地名系联法"和"同版卜辞地名系联法"以及"异版卜辞地名系联法".其后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丁山、郑杰祥等以及日本学者岛邦男、松丸道雄等为商代地理考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档案的形成取决于殷商行政决策的“占卜”形式、殷商文书制作的“刻辞”模式以及殷商甲卜辞的“分类归档集中贮存”的保管方式,因此也形成了殷商人的档案意识和鲜明的档案特色。  相似文献   

11.
12.
明代前期,骚体文学由抒写时代和个人命运的乱世悲音,转而成为服务于统治者统治、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道统、应制之文体,内容空洞、庸俗,虽多少仿得屈骚“惊采绝艳”之文辞,却毫无屈骚精神可言。  相似文献   

13.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场域、惯习和资本的互动作用构造了不同的实践理念,行动者的实践行为也因此不尽相同。外交部官方微博表现出的"双重人格"特性,与其所在场域的影响密不可分。我们不能以二元对立的观点看待这一现象,而应认识到这一创新形象的构建不是对外交部门政治形象的颠覆与破坏,而是一种创新和发展。如果政府部门能将开通新媒体传播平台作为契机,以顺应时代发展的崭新姿态与公众交流,大众也必将对其抱以真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太极拳在安阳市社区老年群体中的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安阳市太极拳活动目前开展的情况,找出了当前安阳市太极拳活动在练习环境、媒体宣传及群众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管理;重视太极拳活动站点的建设;培养高水平的太极拳指导队伍等.旨在让更多的老年人进一步认识太极拳,并积极地投身于太极拳的运动中去,从而促进太极拳在安阳市老年人群中更加广泛的开展,促进安阳市老年人口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由于市场机制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和农民自身的局限性,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农民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予以引导和扶持,这对于现阶段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建设法治现代化的进程中,司法审判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它动态地衔接着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两个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涉及诸多法律的或非法律的客观因素,影响着司法过程的始终,进而影响着司法终极理念的实现。法官如何权衡这些因素,笔者将结合司法实践,做一个浅薄的归纳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教育全球化也在如火如荼地涌动着。在教育的历史长河中,教育开放是世界各国发展教育、增进了解和交流的一项策略。从教育国际交流到教育区域一体化、全球化,教育开放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伴随着教育全球化的进程,教育开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开放战略要在全球化的视野里,主动扩大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教育交往,积极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教育的全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化的转型期,中国教育近代化是在中与西、新与旧的氛围中展开的。在教育科学及思潮的传播变迁过程中,近代教育家充当了自身从传统到现代型的转换及西方教育思潮传播的双重角色。这一角色统一存在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百多年历程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建国后至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划分收支、分级包干”几个主要阶段。80年代以后至今在政府投入内部进行了重心下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和重心上移(乡镇与县)的关系调整、教育与其他部门关系的调整(预算单列)、政府投入及其与外部投入的关系调整。在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于1995年以后采取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式进行特殊投入。经一系列制度变迁,我国已形成较有特色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  相似文献   

20.
中人是清代土地交易的重要参与人之一,是契约订立过程中除当事人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大屯契约4人以上作为中人的情况比较普遍,主要有族长、亲族、妇女、立契者本人等。中人构成方式和立契者、参与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中人对晚清以来安顺屯堡民间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