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从国际制度视角探讨命运共同体,是对现有研究的必要补充.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有价值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基础,共同理解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基础,而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组织的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国际制度具有明确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避免了共同体建设的模糊和不明确方面.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实现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中国以"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现有制度改革为驱动,以周边制度建设为首要方向,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今后,应把共同体理念贯穿到中国的国际制度外交中,妥善应对美国的选择性制度战略冲击,在若干重点国际组织中先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内在地包含了国际制度的合理诉求,从国际制度视角探讨命运共同体,是对现有研究的必要补充.共同利益是通过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共有价值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规范基础,共同理解是国际制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基础,而中国参与和引领国际组织的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基础.国际制度具有明确的载体和实施的路径,避免了共同体建设的模糊和不明确方面.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实现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合作机制的全覆盖,中国以"一带一路"制度建设为核心,以现有制度改革为驱动,以周边制度建设为首要方向,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制度建设方面具备一定基础.今后,应把共同体理念贯穿到中国的国际制度外交中,妥善应对美国的选择性制度战略冲击,在若干重点国际组织中先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3.
李翠霞  裴氏莺 《广西教育》2022,(12):8-11+33
本文从中越职业教育融入RCEP合作的视角出发,分析越南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中越职业教育合作的现状,并就未来如何加强两国职业教育的合作进行探讨,提出先期中越双方可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和根据双方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以下合作:联合设立中越边境特色专业和课程,服务中越跨境劳务合作;对等设立分支机构,构建中越职业教育合作命运共同体;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实现职业教育和“走出去”企业在当地的协调发展;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进职业教育战略、政策和机制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越经贸发展现状入手,分析TPP基本协议的达成与实施将对中越经贸合作带来的影响,如抢占中国纺织业的市场份额;缩减中越双边贸易规模;引起中国国内资本流向越南等.然后提出在TPP背景下促进中越经贸合作的措施建议,包括推进中越双边FTA建设、推进中越"两廊一圈"建设、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案与基本主张,是对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以往强国经验的历史超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观念支撑、参照标准,并成为验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角色的工具。虽然主权"迷信"、全球结构强力、战略定力考验和实际效果弱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制造了障碍,但通过自身实力的建构、国际机制的维护创新和国际互信的增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可期的,而且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6.
1835年,中国澎湖籍的儒生蔡廷兰自厦门乘船返乡时遇险,被风吹到越南中部,他写成的《海南杂著》如实记录了他在越南的所见所闻。书中不仅记录了越南深受中国的政治制度影响,还记录了中越两国的经济贸易情况,并且把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如汉字在越南的广泛被使用、共同的神灵崇拜等,这些都成为人们研究清中后期中越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7.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8.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中越共同达成一系列协议,推动中越贸易关系更进一步发展。中越加强贸易合作关系不仅惠及本国,更有利于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的顺利发展。在中越共同推动"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对接的新形势下,尽管中越存在摩擦,但相信中越贸易合作关系必然持续稳定继续前行。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主要分析了中越贸易摩擦的背景、现状、原因及对策。中越贸易的进一步深化需要中越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国政府适时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外交理念。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和谐、包容、共赢、发展等为基本内容,它源于协和万邦的"王道思想"与合作共赢的和谐世界理念,蕴含了平等互信、包容合作的利益观、权力观和文明观,对于促进全球化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解决全球性问题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阐释的基础上,探究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并对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以期能更好地推进和谐世界构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中越陆地边界勘定顺利完成,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广西、云南两省与越南的合作关系也进一步得到深入,为迎接中越建交60周年以及中越历史上第一个"友好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给出了中国方案。科学的结构设计是共同体得以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因而构建科学合理的结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任务。超越以霸权制衡思维为核心的"中心—边缘"结构,建立以成员间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的"环形—向心"结构,实现身份认知转换的观念建构、促进机制变革的体系建构、厘定发展进路的路径建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75年—1986年的越南排华运动,是越南国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中越国家利益冲突,两国关系恶化是酿成这一事件的根本原因,国际上越南—中国—苏联三角关系的变局及越南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换是此次排华的两股重要推动力,此外,越南民族主义的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国内"文革"等政治因素也助涨了此次排华运动。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的中越铁路国际联运始于1955年8月,止于1978年12月.在此期间,中越双方通过铁路联运的相关机构和承运单位的有效工作保证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援助越南抗法、抗美战略物资和人员运输的畅通,支援了越南革命.中越铁路国际联运对越南与中国广西地方之间的贸易往来、广西以铁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广西在冷战时期主要倚重铁路运输的工业经济格局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苏关系之间的交化、中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以及中越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越铁路国际联运的主要因素.以广西地方档案、地方志和广西报刊材料为依据来管窥冷战时期中越铁路国际联运可以弥补对国家档案研究层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是特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属名词,借用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动着国内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新进程。具有包容性、互动性、整体性等特点。其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五通"为合作重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基于国内外社会各界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存在不准确、不到位等现象,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正确认知的渠道,并在此为基础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越官方和民间对于古代中越关系存在不同的解读。越南官方因不同时间和场合有不同的解读,越南学者和民间多强调古代越南的"从属"和中国的"压迫"。中国官方和学者在不同场合对古代中越关系也有不同解读,但总体立场稳定且相对客观。中越之外的第三方多倾向于越南的观点。对古代中越关系不同解读的典型事例是"二征事件"。实际上,历史上的中越关系绝不同于目前中越的关系模式,不能以现代国际关系准则来衡量历史上的中越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越南历史上曾经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曾是越南伟人胡志明生前的宏愿.然而从1973年起,中越两国开始互相猜疑,互不信任 后来相互指责 最后兵戎相见.本文拟从中越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渊源和当时冷战角度,再论中越战争的起因.  相似文献   

17.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有着1347公里绵延的边境线,两国关系及传统友谊源远流长,越南独立前,其北部为中国封建王朝所管辖,在越南独立之后的1000多年中,中越又有着密切的交往。从秦代以来,就不断有华人迁徙进入越南,从而对越南整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作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8.
《嘉应学院学报》2019,(5):102-106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时代背景下不同国家和文明间共处与交往提供重要的价值指引。它的思想基础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内核以及中国和平外交思想的继承与拓新,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理念。教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力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教师师德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课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应从顶层制度设计、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增强教师国际素养等方面突显教师师德建设的主体性、共同体意识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今时代,国际舞台上最响亮的中国声音当属习近平主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一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世人的广泛认同与赞誉,不仅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指导意义,而且对全球治理及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1.习近平频频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日益成熟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的习近平首次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