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岩  李赛可 《新闻界》2014,(1):11-16
在福柯的话语理论视野中,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历史、建构性的权力—知识话语。在国内学者对新闻专业主义探讨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质疑"专业化"与"专业主义"对于新闻业而言的合理性,即新闻专业主义话语内核——客观性难以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特性消解了专业化的可能性;新闻专业主义只是新闻实践的一种模式。基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悖论以及新环境下其理论与实践所显露出的局限,质疑了试图维护新闻生产之专业垄断的专业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闻专业主义,不能离开"职业"观和"专业"观,尤其不能离开西方职业化发展的长期历史传统。从新闻专业主义到专业主义,从专业到职业,源于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有完整系统的逻辑和历史支撑,西方"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的角色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作为新闻专业主义之前提的"专业性职业"并非是对中国新闻业发展历程和客观存在的准确描述,忽视这一点则可能加大我们根据西方范式书写自身历史的风险。由此,我们需要把目光从具有局限性的"职业"和"专业"话语中移开,从具有某种封闭特性的"职业理念"中走出来,追寻一种更开放的"新闻理念",注意其与更广泛的人群和宏大时代主题的密切关联,涵纳所有新闻生产参与者们的集体意识和共同实践。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争议性事件中膨胀的公众书写和新闻专业主义实践及其相互关系,是值得探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邓玉娇事件"作为案例,运用框架建构和话语实践的理论视角研究发现:公众书写在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热衷于使用道德评价框架,以提供观点为主,价值框架突出,道德话语实践倾向明显;报纸在事件爆发期和蔓延期,主要采取事实认定框架和事件解决框架,运用推演事实和进行社会改革的框架视角,追问事件发生的社会原因,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偏向"公众一方",而在事件解决期则偏向"政府一方",和政府有关部门保持一致。公众书写和专业媒体报道呼吁、重申和强调社会价值观,是达至社会共识和重新整合社会的重要过程。公众书写创造的"业余主义书写范式"存在促动和发展"专业主义书写范式"的可能,需要不断推动公众理性参与事件,促使专业媒体平衡报道事件。  相似文献   

4.
卞冬磊 《国际新闻界》2012,(5):21-25,31
新闻与政治息息相关。过去几十年美国新闻思想中,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论和公共新闻业的对抗,均可以放置在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框架里看待。建立在消极自由基础上的新闻专业主义,面对积极自由框架内的社会责任论、公共新闻业等理念的冲击,虽屡受质疑却始终不倒,其原因乃是在于整个美国社会及其民主政体对消极自由理念的笃信。  相似文献   

5.
新闻观念是历史性的观念,这与新闻实践和新闻业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变迁具有深刻关联,因而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主导新闻观念。本文所讨论的"新新闻"观念是相对传统职业新闻观念而言的新生新闻观念。"新新闻"观念承继了传统新闻观念的核心价值,也融入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实践中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内涵。"新新闻"观念在本体论上依然将新闻视为一种特殊的事实信息,但不再把新闻实践看作是职业工作者和专业新闻媒体垄断的"特权",强调新闻是包括职业工作者与其他社会主体在内的多元主体协商、对话的产物,是一种文化协商机制与社会个体参与公共生活的方式,亦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展开交往、交流、对话的特殊中介。作为一种新生的实践观念,"新新闻"观念中的新闻为传统的公共服务理念增加了新的理解方式,为重构新闻业的社会角色和文化身份提供了有益的观念基础,也推动并体现了新时代新闻研究的范式转换进程。  相似文献   

6.
谢静 《新闻大学》2006,1(3):84-90
200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新闻媒介有关付费采访问题的讨论本身成为一个媒介事件.新闻媒介将这一后台技术话题公诸于众,并呈现大量有关媒介的负面评价,使得这一事件超出了论争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义,成为分析大陆新闻业的饶有趣味的案例.本文结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和布尔迪厄的"场"的概念,对2005年上半年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话语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在有关付费采访的媒介批评中出现的分歧反映了当前新闻业的认同危机,也是"新闻场"中彼此冲突的力量重构要求的体现.新闻媒介无法要求媒介批评在其专业规范框架之内展开,但重塑专业规范却是新闻业应对批评进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18,(5)
"现在"与过去的某个时刻之间总是存在"暗合",在作为历史的新新闻主义与当前新闻业之间,存在两个层面的"暗合"。而当前新闻业的危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认知上的危机,即新闻业缺乏对不同媒介的融通观念。实践表明,新闻是可以依存于不同媒介之中,因此,调和当前矛盾的办法是利用跨媒介叙事学的研究来弥补"媒介"观念的缺乏,也即走向跨媒介新闻实践。  相似文献   

8.
贠琪 《新闻世界》2023,(5):90-94
本文将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实践置于宏观的时空情境中,借用元新闻话语理论,以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对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非虚构写作反映了新闻一以贯之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传统。通过超越客观真实以及重塑公共价值,非虚构写作获得了其文体合法性与文化权威。非虚构写作的盛行,代表了社会转型危机、新闻职业危机,以及后现代危机下的新闻范式修补。  相似文献   

9.
当今,中国新闻业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在新闻改革的背景下业界和学界共同呼唤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倡导“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公共服务、专业自律”,对于新闻业而言具有普适性价值.本文通过对本土新闻专业主义进行历史梳理和案例分析,探索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的现实路径.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应该从新闻工作者树立专业意识、掌握专业的操作技能起步,进而完善行业、组织的专业规范和制度,逐渐推进新闻体制改革,层层深入,提高整个新闻业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邵绿 《新闻传播》2013,(6):19-20
本文从自由主义和公共性的理论出发,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而对报刊理论中的新闻专业主义、社会责任论进行梳理,最后对公共新闻业与它们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基石为英国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提出的"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两分法,而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学说也为报刊的公共新闻学理论与公共新闻业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21,(2):5-13
本文通过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深度辨析,以"客观性1.0"与"客观性2.0"为历史分期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对当前的美国新闻业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业以客观真实为原则组织起生产行为,这构成了新闻客观性的基础维度;然而,如何将记者本身的价值融入新闻生产之中,探寻一种更稳定、更具阐释力的新闻业,成为当前新闻业的另一核心任务。以这两种生产原则为基础,新闻业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并改善当前价值混乱、情感化的社会有所助益。文章进而提出新闻业应当在"后特朗普时代"的观念分裂中致力于坚持自身的专业信念。  相似文献   

12.
常江  王雅韵 《新闻大学》2023,(1):16-27+118-119
文章从主流新闻认识论中“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关系出发,探讨“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通过对“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潮流的回顾,文章进一步阐述故事化在其作为另类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新闻业应对行业危机的变革性力量的历史逻辑,进而提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故事化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13.
郑一卉 《新闻界》2013,(12):77-80
公共新闻运动为美国记者打造一个新的身份——"公民身份",但此新身份并未获得美国新闻界的广泛认同。这是因为它与新闻专业主义发生了冲突。新闻专业主义仍是美国新闻业的重要内在逻辑,逾越和颠覆新闻专业主义的企图在现阶段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田浩 《中国编辑》2024,(4):43-49
以介入性为特征的新闻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日渐兴起,研究者可以通过比较视角、历时视角与规范视角来考察不同社会中介入性新闻的实践模式及其文化特征。比较视角下,“群众路线”等中国特色话语有益于介入性新闻文化话语体系的搭建;历时视角下,全球新闻业在不同阶段都呈现出积极介入社会的实践要求;规范视角下,数字新闻业主张将社会问题化约为行业问题来应对由信息生态转型所引发的一系列观念冲突。研究者应当以人本主义为价值锚点,挖掘数字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的亲密关系,并积极探索“介入性”之于数字新闻学的理论潜力。  相似文献   

15.
常江 《编辑之友》2018,(5):71-77
文章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中关于可视化新闻生产的话语构成的检视,以及对瑞士五家新闻机构的可视化编辑的深度访谈,全面勾勒数字化新闻生产与传统新闻生产之间存在的理念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于新闻业发展变迁路径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可视化新闻生产逻辑将"真实"界定为再现层面上的操作性概念,主张将美学的维度纳入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同时提出了重构新闻价值标准的要求,这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权威性构成了显而易见的挑战.文章进而提出可视化新闻生产所遵循的"科学-艺术"观念结构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田浩  常江 《中国编辑》2023,(Z1):105-112
数字化进程重塑了当下的新闻生态,给新闻业带来了琐碎化的危险和丧失公共信任的危机,近年来方兴未艾的剧场新闻就是新闻业将戏剧和表演元素融入真实新闻事件的讲述过程以回应这一危机的创新实践。剧场新闻的核心理念在于以戏剧的美学属性抵消数字新闻生态的浅表倾向,并以实体或虚拟剧场为媒介探索新闻业与受众(用户)建立积极情感连接的可能路径。从叙事形式、用户关系和价值意涵三个维度出发,可知成功的剧场新闻实践能够重新拉近新闻业与用户之间疏离的关系,培育积极的新闻社区感,重建新闻业的社会信任。剧场新闻实践为业界和学界重新思考包括真实性在内的诸多基本新闻观念提供了依据,但数字技术无所不在的影响和新闻业的平台化趋势也为这种创新样态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王璐 《新闻世界》2014,(7):368-369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诞生于西方,20世纪初传入我国,开始了它的本土化探寻,虽然这个过程历经波折甚至一度中断,但是至今,新闻专业主义中的某些理念对我国当代新闻界仍具有时代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历史的视角,梳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我国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对当今新闻业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彭华新 《东南传播》2014,(11):10-13
2014年马航空难报道中,抒情叙事遭遇了空前诘难,这种文学性的新闻存在着悲情美学与客观性的矛盾。从修辞学维度观之,语言的隐喻和转喻,为新闻抒情提供了合理性,修辞"劝说"动机的善意又为其提供了合法性。但是,修辞伦理中抒情与诡辩、理性与感性、个体尊重与公共危机三层关系的失衡,导致了新闻"过度抒情"的表象。如何使灾难新闻履行正常的社会责任,使抒情叙事进入理性的话语轨道,还需要消除抒情的"诡辩"潜质,在理性基础上实践新闻专业主义,同时适度运用感性修辞的社会矫正功能和引导功能。并且,所有的抒情叙事均以尊重个体的具体权利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协助官方处理公共危机,避免灾情恶化和恐慌蔓延,建构社会的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专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专业主义是理想的新闻业的职业标准、态度和行为,但是新闻专业主义也会受制于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资本集团、商业主义和新闻从业者"失律"的影响。新媒体"多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作为舶来品落地中国,启蒙甚至想要主导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但是,中国新闻业的自主进路并未被西方新闻业价值规范所遮蔽。实际上,中国新闻业立足于中国特色新闻实践语境,承认中国新闻宣传工作不同于西方的典型特征,把握自己内在新闻事业发展规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西方新闻价值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理念,批判性地吸取中国历史文化孕育的价值传统,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科学的新闻价值体系——以“沟通”为核心、具有“教化”功能、坚持“真实、自由、客观”的价值体系。其中,对沟通和教化价值理念的重视和强调,构成了中国不同于西方新闻价值体系的最显著特色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