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胜军 《中学文科》2009,(12):10-10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操作性学习为基础,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专题,独立自主开展研究,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并有助于改变传统教与学的形式。互联网的现代信息资源的发展,在丰富我们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手段、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学生独立自主开展研究,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分析、研究,用网络信息为自己的学习服务,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研究精神,学会解决生活中与网络技术学习有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等,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密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突出的特征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信息技术教学作为以培养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取向的必修课程,它强调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出问题,收集材料,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最后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6.
于爱荣 《教师》2011,(26):61-62
研究性学习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体现实施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在现行所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造条件 在研究性学习中,由于要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在我国许多地区,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这就不仅包括丰富的导师资源,而且包括丰富的信息资源。导师资源可以通过专门师资培训和能力应用培训实现。而传统的信息资源的获取,不仅学生的方式十分单一,就是教师的信息获取方式也是十分简单而唯一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就为信息资源的获取提供了最广阔的途径,即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实现。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中学信息技术课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备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师作为建议者、协助者和倾听者,要注重知识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要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式学习法,要求重视学生学习的信心与主动精神。当前,上海地区二期课改也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性。比较发现式学习法和研究性学习法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为学生设计出完善的学习方法,对促进实际教学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与计算机教学的关系密切,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及生活中选取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它所强调的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在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科研能力和学生终身受用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利用数学建模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经验和认识.指出数学建模具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实践性、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开放性与发展性的特点,可在数学建模中分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用"学习文件夹"进行学习评价.在数学建模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将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研究性学习对改革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应多以教材为主要载体,让研究的精神走进教学与学习对象,其关键在于有效培养学生的研究眼光,有了研究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研究意识,锻炼研究能力.语文课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为形式而研究.而要积极关注语文课程的工具理性,不能偏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宗旨;语文课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眼光、研究意识,获得一些基本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不能期待学生能得出多么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突出特点是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与以往学习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目前两种教学改革方式的融合,即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学习和旨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方式的网络学习的融合。基于网络的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积极的、探究式的学习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各种优势,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情境,使他们可以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陆霞 《考试周刊》2009,(12):168-169
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作者从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教师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等诸多方面。讨论了如何有效地通过研究性学习提高荤哇的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7.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文通过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习题教学的过程探讨,提出了改变高中物理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本文通过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引入习题教学的过程探讨。提出了改变高中物理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引言所谓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在教师的组织、导引和帮助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在充满趣味性、生活性的情景里运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20.
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信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研究,得出了在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的基本模式,并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