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从农民工“跳楼秀”谈起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民是我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然而在社会上却是声音最弱的一个群体。特别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话语正逐步被媒介主流话语所湮没,农民正面临着沦为现代社会失语者的危险。本文从近两年频频发生的农民工“跳楼秀”事件入手,列举了农民话语空间被限制、农民话语被掩盖、被扭曲的各种现象,初步分析了隐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力图从媒介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转型期社会,农民工群体从一个较为边缘的社会群体逐渐走入大众视线,但在媒体对农民工的报道中,却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分析了农民工的媒介话语状况,并提出若干改善农民工媒介话语现状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艳 《今传媒》2013,(2):15-16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媒体的兴起是否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充分的话语表达空间,网络媒体话语影响下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怎样的特征。目前,网络媒体关于农民工的话语形态主要呈现为:与政策同盟的官方话语、"代为立言"的精英话语、与市场共谋的多元话语等,这些话语都不约而同地将农民工群体客体化,并未为他们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主体位置。在这些话语的合力作用下,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群体认同不断被强化的同时,自我认同却处于被淡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郑宇 《今传媒》2013,(11):20-22
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运而生,他们在各个方面与传统的农民工有着很大差别。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评价与主观印象。本文运用量化统计法,并将数据进行编码后,输入 SPSS 软件对该群体报道的有效样本月份分布、报道篇幅、话语类型、话语主题、消息来源、报道涉及对象类型、话语立场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描摹出大众媒体关于该群体的报道图景,并探讨大众媒介对新生代农民工建构的形象与成因。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推动加速了中国大陆的社会转型与剧烈的社会分化,在很大程度上重构了信息传播资源与公共信息在社会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分配和流动,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在媒介上的话语表达、形象呈现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中国媒介话语结构一直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逐渐下降的视线,进入媒介话语圈的社会阶层越来越多,话语范围也越来越宽.但另一方面却存在着阶层固化,层级拉大等新问题,结构偏斜、话语单调等问题一直存在.微博等新媒体的介入使得下层市井、草根阶层和弱势群体进入话语圈,冲击着新兴上升阶级和以往权贵阶级希望稳定的权力新结构,造成了激烈的话语冲撞,并扩展到媒介空间之外造成社会生态波动.本文试图分析在新社会形势下和新媒体冲击下的不同社会阶层为主体的重大突发事件及其政府或企业公关应对,可以看出媒介话语呈现与现实话语的差异与历史变化,透视出媒介及社会对当今各阶层迥异的观看视角和传播偏倚,呈现出中国媒介空间中的社会各阶层话语结构失衡问题: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呈现出镜像的两极化;经理人阶层的崛起与窘迫;私营企业主话语权力幻象;专业人士的边缘化和媒介知识分子的崛起;“霸道”的城管:办事人员乱象;钉子户:市民阶层借助新媒介维权;悄无声息的个体工商户;最贵理发费:服务业者的负面声息;被关注的农民工与被遗忘的蓝领工人;税负与贫困:农民的灰色群像;等等.媒介话语结构变构的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分化.舆众组成结构——精英阶层为核心的意见领袖、中产阶级作为话语主流和弱势阶层的边缘带形成的同心圆结构.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出于对社会生态和话语结构的责任,文章还试图对以精英阶层为主体的事件公关的过往得失深入反思,并探索媒介话语结构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6.
许珍 《新闻知识》2023,(11):61-71+95
作为近代以来新女性代表,“女学生”是民国报刊格外关注的女性群体,其形象承载着进步的社会性别意涵。而流行风尚,兼具表达群体归属及建构自我认同的双重功能,体现着观念的变化趋向。在《广州民国日报》有关流行风尚的报道中,“女学生”被视为风尚示范者,但在“女学生”中已然流行的风尚又常遭到抨击。倡导与批评并存的矛盾话语,作为性别“观念与实践”角力的表征,为深入理解民国时期社会性别状况提供了独特的媒介景观。  相似文献   

7.
大众媒介使用自己的话语视角和传播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报道,从而建构了农民工的拟态现实,这种拟态现实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但农民工的现实与大众媒介之间的拟态报道,使得农民工群体被设置为隔离的报道地位。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  相似文献   

8.
在通信传播技术高度发达、传媒及其传播的资讯全面进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并产生深刻影响的当今,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信息获取、通过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及改变传媒的"刻板印象"方面仍面临困难。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农民工自身利用媒介为个人生活和工作服务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实现公民话语权的能力成为一项现实议题。农民工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需要政府动员、社会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共同参与,并发动农民工群体中意见领袖的力量,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来影响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各类学术期刊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凝结成以学术论文为文本载体,作者、编辑和读者三位一体的空间联盟。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学术期刊是语言符号、视觉活动、空间实践与文化维度相互作用的产物,而学术共同体则是以文本为媒介,并利用符号资源进行的空间话语建构。语言学家认为“话语”是语言与语言使用者的融合,从这个逻辑出发,本文将运用空间理论和社会语言学理论,从文本话语与文本的创作、加工和解读者的维度讨论学术期刊及学术共同体的空间话语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0.
金艳 《东南传播》2012,(8):42-44
本文从传播社会学视角出发,回归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关注大众传播语境中身份认同所受的影响,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媒介环境,探究大众传播对其身份认同的作用。指出一方面符号标识与媒体再现不断强化其社会认同,另一方面主体性的缺失与话语空间的匮乏使其自我认同陷入虚化状态。大众传媒有责任调整视角,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群体归属和获取自己的个性独立。  相似文献   

11.
由于社会环境、媒介格局、知识能力的限制,农民工在传播格局中始终处于"被传播"的位置,处于大众传播的边缘.即使在面对媒介时,农民工也不太懂得如何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意见.农民工由于缺乏与媒介的互动,自身话语权的流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媒介话语的偏向.本文运用角色理论研究当代法治新闻中是如何通过话语"定义"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  相似文献   

12.
“富二代”和“官二代”(下文简称“X二代”)既是近年来公共空间中充满想象和情绪的话语符号,又指向社会中承袭财富和权力的真实群体或个人,同时也映射出资源分配、阶层流动、公平正义等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社会建构主义为研究视角,将2004年至2012年有关两者的媒介话语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从共性看,两者的造词方式和报道模式相互呼应,报道内容都有符号化和标签化特征,报道主角与社会真实群体相比趋于边缘化和年轻化.从差异看,“富二代”的报道主题较为多样,媒介对“官二代”的负面评价更加突出,“富二代”污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消解,而“官二代”的污名却很难去除.本文还从新闻生产、污名化、道德恐慌等理论角度分析了造成上述异同的社会政治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城市农民工群体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弱势群体.这个群体居住并贡献于城市,却囿于户籍藩篱等原因而不能且不被融入,其呈现在大众传媒的刻板形象与社会现实的差距较大.本文试图总结其媒体形象并分析其中的缘由.  相似文献   

14.
“银发浪潮”来的同时,社会呈现出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污名化”并轨的文化症候,老年认同出现危机。文章以构成主义为立场,将老年身份视为媒介建构的产物,以批判话语理论为进路,研究老年何以成为今日之老年,即其身份在媒介话语场域下如何进行意义生产,并实现从年龄身份到弱者身份再到“坏老人”的身份转向。通过对危机之下老人不“老”的抗争话语进行批判分析,揭示媒介、话语与身份的权力交织,以期探究老龄社会下老年身份的解困。  相似文献   

15.
吴斯 《东南传播》2023,(4):104-107
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从抵抗“女德”到制造“男德”的系列话语实践引发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的广泛关注。研究发现,当前社交媒介中女性话语的生产逻辑是以父权话语作为参照,构建一套与之相对的话语体系。其隐含的性别二元论不仅使女性话语不仅无法摆脱潜意识中的父权话语阴影,还使女性陷入主体性缺失的危机。通过对两性间的平等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女性话语需要以性别公平原则为指导,建构多元话语体系。而为了实现女性话语体系的建构,不仅女性间需要进行视角互换和“横向政治”建构,还需要男性加入,共同重塑当下仍由父权意识形态控制的社交媒介“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16.
王鑫 《国际新闻界》2019,(7):147-156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以下简称《进城》)一书,是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郑欣的新著,作者通过近十年的田野调查和学术反思,呈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大地上的异乡者”繁复且细密的存在形态,并在传播学的视野下观照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实践,以及媒介环境如何影响其在社会流动中的适应与认同,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身份“再造”与城市融入,为农民工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传播学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7.
过去媒介仅被视作存储和传递信息的工具,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最早建构起媒介文本的空间观念。直到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环境论,才把作为内容的媒介和作为环境的媒介区分开来。而媒介地理学的出现,使空间分析成为媒介研究的一种工具。如今,互联网用虚拟空间勾勒出清晰的媒介空间边界,媒介空间的持续生产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8.
作为“弱势中的弱势”的女性农民工,其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点,是解决整个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因为农民工的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她们身上。然而,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媒介的“福利传播”内容越来越少,女性农民工的话语空间在不断萎缩,相当多的媒体及从业人员仍以一种自我观照的姿态,傲视独立,显示客观、公正,却也和纳西斯一样陷入自我设置的镜像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公众新闻业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众媒介是公共空间的主要建构者,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进程,促进民主发展。但媒介最近十年的变化已经导致这个公共空间被商业主义“殖民地化”。公司商业主义的发展横扫公共领域的媒介,社会生活商业化———媒介在中间起了中心作用———已经将公民的身份变成了消费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雷璐荣 《青年记者》2017,(11):58-59
上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梵·迪克通过《作为话语的新闻》第一次把话语研究与媒体研究结合起来,并认为媒介话语“也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它必然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①因此,纪录片的话语模式成为其内在本质的一种整体外化表现.同时,话语作为一种影视语言活动,也是纪录片创新创作的主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