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曹丕文论价值研究,前贤学者多侧重于对其"气"之内涵的研究,并且认为曹丕在其文中提出了一个文学标准问题。但曹丕在文中对"气"之内涵语焉不详,难以确证。在借鉴前贤的基础上,延伸对比研究曹丕在其文中所评价的"建安七子"的文学创作,在其价值标准和实际创作情形的差异研究中,认为曹丕《典论·论文》文学标准不是关键,文论价值重点在于"文学政治论",是以文学论政治的典范,其中心在于政治。  相似文献   

2.
目前流行的曹丕《典论·论文》写于黄初初年、太子时期、建安十六年前后三说。作者倾向于太子时期说 ,然据文献推断《典论·论文》写于建安二十四年《与吴质书》之后。此时正值曹植、曹丕两派斗争激烈之时。结合《论文》写作时代之情势与其具体内容考察 ,曹丕创作《论文》不仅有其文学之目的 ,而且还有其政治、立言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坛上在评议曹丕的《典论.论文》时,似乎都以"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来论述。《典论.论文》主要解决了文人修养中的两个问题:克服文人相轻的陋习和认识立言的重要性。但在认识"立言"重要性的基础上,曹丕阐述了可以名之为"大业"说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曹丕《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篇章。历来论者多关注其客观文章意思、理论内蕴,该方面研究代不乏作。而本文拟从其写作时代环境、曹丕曹植之间关系、《论文》的遣词造句等三个方面入手,对曹丕创作主观政治意图作一蠡测,认为其意在安抚文人怨愤情绪,诱劝文人安心“文章”,消弭文人干政理想。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从建安文学的倡导者"三曹"之一的曹丕思想为出发点,从曹丕著名的"文气说"和著作《典论.论文》分析他得文学观点,肯定了曹丕的文学价值以及注重文学美学价值的思想,同时也以全方位的视角去发现去研究去探讨曹丕文学成就的真正价值,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曹丕及其文学作品对后来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丕《典论·论文》作为魏晋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文学观点。对"经国大业"说、"文气"说、文本同而末异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加深对《典论·论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张琴 《鸡西大学学报》2009,9(5):115-116
试从曹丕创作《典论.论文》的动机、内容、表达的情感、"不朽"的解释及曹丕的思想性格入手,探析《典论.论文》的创作时间。  相似文献   

8.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后世读者对此论文不断地阐释、认同与接受。刘勰的《文心雕龙》一书在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及文学价值等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曹丕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云:"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意即:"一切文体都有其共同性,但不同文体又有其特殊性,那么奏议类文体应该雅  相似文献   

10.
《文体流变说》序于非中国古代关于文章体裁分类的研究,早在魏晋时代,就已经有专书问世了。魏文帝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指出:盖奏议宜雅,书论文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这说明“文非一体”,而每一种体裁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重点...  相似文献   

11.
要想了解当代西方的史学,不能不了解《年鉴》学派,要想了解《年鉴》学派,就不能不了解布洛克,因此,该文将从当代学者对于布洛克几本重要专著的讨论中来认识布洛克的史学理论,同时笔者则以布洛克的论文——《欧洲中世纪的发明》,来论析其史学理论的特色。他的著述至今仍是深刻地影响当代史学,他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从事古史研究的人来说,具有相当的实用性。他的“问题史学”打破了以时间顺序来叙事的传统;“比较史学”将在同一的命题下的各地类似的情形作一比较分析以突显出研究主体的特性;“回溯一复原法”尝试从现在去了解过去,以补足史料的不足;“科际整合”则将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加以应用以作为解释史料、提供问题解答的第一步。这些理论均可应用于古史的研究。如何在有限而隐晦的史料中,找出历史的意义,布洛克的理论提出了很好的解答。  相似文献   

12.
徐渭的本色论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主要内容是“俗”和“真”。徐渭的禀赋遭遇和人格思想决定了他的文学思想,道家思想的影响和鲜明的个性意识使他确立了新的戏曲美学标准。提出了以心灵觉醒为基础,以通俗自然为核心,以摹写真情、真性为目的的本色论。在他的杂剧《四声猿》,理论著作《南词叙录》、《西厢序》等中都有确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成书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心雕龙·史传》是我国首部总结春秋至晋宋的史书编纂理论著作。在文中,刘勰在春秋以来大量史书和史评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四事贯通"的史书编纂理论,即"寻繁领杂之术,务信弃奇之要,明白头讫之序,品酌事例之条",实现"去伪存真,知其脉络,明其因承,察其始终,分类清,条目明,众理贯通"。"四事贯通"促进了后世史学和史评的发展。但因其受儒学的影响,很难做到直笔信史。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首次系统阐述此原则的产生,影响和不足。  相似文献   

14.
真德秀评点中的公文本体论与文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德秀《文章正宗》所收文章中公文所占的分量极大,而且在其评点中还隐含了大量的公文思想。它首先论述到了公文本体方面的各种问题。还论述了公文中主要文种的概念,并先后对“对”、“谏”、“论”等文体进行过全方位的考察,使后学者真正了解这些实用公文文体的特性。由真氏对“议论”这类公文文体的评语,可见其在公文文体理论史上的地位。真氏评点中的公文理论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吕思勉与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前期的新史学是中国史学史上真正具有“范型”意义上的一次史学革新。历史学家吕思勉-作为新史学的实践者,在古史材料的整理研究,建立通史著述的新模式,引入社会科学新理论以丰富史学研究方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编》中侧重挖掘《左传》的文学价值,本文旨在对其研究中关于"史"与"诗"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内涵进行阐释,着重探讨《左传》对后世文学理论,尤其是诗歌理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的多重文化身份意识, 使其文艺话语有着不同的言说方式, 形成了其文艺话语特征的复杂性。而特定历史时期自我身份的不断错位, 导致了其文艺话语的错置。最终, 政治家身份呈现的话语特征逐渐掩盖了其他特征, 由此产生了话语的实践危机, 导致了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重重劫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史学的研究境况不容乐观.研究路向的驳杂而且分散,真正意义上争鸣的缺失,以及积重难返的传统学理思维路径,均导致鲜有学理色彩浓厚的作品问世,从而在根本上制肘了中国教育史学的理论建设.中国教育史学有必要保持作为一门学术性科目应有的本色,理性地辨析中西方学术理论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于中国教育史学的作用和影响,重新澄明研究思路应有的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的词学理论同样体现在其遗山词之创作中,通过对元好问词序(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其词体创作的完备、“以词存史”理论主张的实现、“诗词一体”观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20.
论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不能不提梁启超的史学。学界对梁启超史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很少有人论及其历史编纂学思想。实际上,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旧史的批判蕴含着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新史的设想则直接反映了梁启超的历史编纂学思想;对史籍的划分和史体的评述,反映了梁启超对史书编纂形式的认识,也蕴含着史学家丰富的编纂思想;关于史学求真与致用治史目的的认识、关于通史与专史研究与撰述之思想以及赋予"史家四长"的新意义和新的阐释等等,都深刻体现着梁启超丰富的历史编纂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