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萨义德的《东方学》在中国出版后,中国学术界开始将这种后殖民主义理论运用于对西方汉学的研究,并提出了"汉学主义"的概念,认为西方汉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不再是一种客观知识。文章在介绍了"汉学主义"的观点后,对中西学术界的"汉学"的概念做了厘清,并对东方主义和汉学主义的联系与区别、汉学主义在理论上的问题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西方汉学一直面临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责难,最近在对西方汉学的知识谱系进行反思之时,美籍华裔学者顾明栋认为,西方的诸如东方主义等后殖民理论,并不能有效地揭橥西方汉学在研究中国时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偏见根源。顾明栋提出应以汉学主义代替东方主义,但汉学主义由于仍然纠结于中西的二元话语,而未能走向一种面对中西共同的现代性危机之...  相似文献   

3.
民初以来,留学美国渐成热潮,一波接一波的中国学生乘风破浪奔趋美国.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对处于“荒村”阶段的美国汉学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留学生对美国汉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们积极为美国汉学界提供语言帮助,或承担教授汉语的工作,或担任美国汉学研究者的助手,帮助其翻译中文资料;他们在学习美国方式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宣传中国社会和文化,以增进美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了解;他们通过所撰的汉学博士论文,为美国汉学界提供了一批有学术价值的论著,与此同时其汉学博士论文还为美国汉学界带来富有价值的信息、材料,丰富了美国汉学家的知识,拓展了美国汉学研究者的视角.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非常注意汲取中国留美学生等知识移民所带来的关于中国的“奇异”知识及其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这也正是为什么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汉学“荒村”的美国,到20世纪50、60年代即成为汉学重镇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4.
方东树的<汉学商兑>,是以桐城派为中坚的宋学对汉学的系统清算,汉学阵营以戴震为首,那么<汉学商兑>"集矢于戴震"就很自然.中国经学史上对方东树多所贬抑,但梁启超却认为其<汉学商兑>"为清代一极有价值之书".故就<汉学商兑>中"集矢于戴震"处加以申说,以对梁启超的评论作一注释.方东树的<汉学商兑>除了门户之见、私人恩怨外,主要还是经学内部的学术分歧.  相似文献   

5.
"汉学"这一学术名词不是清代所独有的,它本身就有不同的内涵和较为清晰的历史演进过程。清初以惠栋为首的吴派汉学,乾嘉时期极盛的皖派、扬州派是当时汉学的主流,三派汉学研究各有其不同的范畴,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上半期,在西方汉学亟须发展的态势下,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勉力承担汉语与中国文化教学任务,为各国汉学家充当助手,提供中译外的中国典籍翻译帮助,助力各国汉学的中文文献资料建设,撰写中国题材的学术学位论文,为西方汉学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所做工作,已成为西方汉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近代中西文化关系史上的盛事美谈。  相似文献   

7.
在汉学研究中,从事研究的学者既有中国人亦有西方人。因此,汉学研究所涉及的学术政治虽然没有东方主义那么强烈,却显得多姿多彩,纷繁复杂。近年来的一些汉学研究的争论个案向我们生动地表明:学者的族群因素对汉学领域学者的心态产生了知性方面的影响,甚至会演化成带有族群色彩的学术政治,并对学术观念和研究范式的使用产生相当的影响。由于置生于身份政治的学者很少有人能清醒意识到或愿意承认是族群身份在作祟,这种影响学术的心态可被称为"族群无意识"或"知性无意识"。  相似文献   

8.
1996年春夏之交,笔者应邀赴北欧访问,相继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汉学系、哥本哈根大学汉学系、奥斯陆大学汉学系作过短期的讲学和学术交流,结识了瑞典汉学大师马悦然教授和北欧汉学界的一些朋友,从而对北欧汉学特别是瑞典汉学的发展状况,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北欧汉学研究的中心是瑞典,瑞典汉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在世界上占有极显著的地位,《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斯坦克在1992年6月7日的《纽约时报》上写道:“真正的汉学研究不在美国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瑞典汉学自十七世纪以来的发展,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作者认为,不应该把汉学视为排他性的学科,主张在保持对古典研究的传统上,转为把现代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并提出了迎接新世纪时的四项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鲁秀梅 《文教资料》2012,(34):45-47
《总目》在《丽泽论说集录》这条提要中增加了《初次进呈存目》所没有提到的朱熹批评吕祖谦的文字,并把朱吕二人的学术论争上升为汉学与宋学存在已久的分歧。本文通过对于朱、吕二人关于《诗经》、"博杂"、经史关系等方面不同理念的分析,表明了吕学的汉学倾向及四库馆臣对于汉学的推崇。  相似文献   

11.
汉代学术成就辉煌,广有创建,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学者标举其中朴学的部分,发展出清代"汉学"流派。在清代,众多学者高举"汉学"旗帜,他们的学术倾向,却与汉代学术本身存在差异。清代汉学在考据训诂音韵等方面承继了汉代学术的古文一脉,弘扬了征实的学术倾向,也将"宋学"最突出的义理层面引入了实证的追求路径,并且将民族意识深入地渗透到"汉学"之中。探析汉代学术与清代汉学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明辨两者的具体面貌,也有助于在当代新的"汉学"环境中明确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12.
王记录 《红领巾》2004,(6):86-88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经的方法被运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使史家克服了以往依靠个人的学识主观先验地凭事理推测、鉴别史料方法的局限,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对于史学的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史家反对宋儒所重视的&lt;春秋&gt;笔法和正统论,也是受了汉学的影响,折射出宋清间史学由重阐发向重事实的转变.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已很少再执著于“天理“、“心性“这种纲常名分标准来评价历史事物.当然,汉学过分强调考证辨伪为“实“、分析评论为“虚“,也严重限制了史家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日本汉学具有独特一面。这主要体现在它的双重性上,即日本汉学具有“自我”和“他者”的双重性质。这种“自我”和“他者”的悖论相互交错,贯穿日本汉学的历史。到了20世纪后半叶,日本汉学终于完成了从“自我”到“他者”的质的转变。认识日本汉学的这种独特性并阐明这一转变过程及内在原因,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汉学和认清日本人的中国观有着很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清初到乾嘉时期,学术风气由理学独尊转变为普遍宗汉,"汉学"观念随之产生.惠栋第一个打出"汉学"旗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汉学师承记>进一步明确了"汉学"观念的内涵,并加以理论概括.无论在当时还是以后,都有不少人对"汉学"之名提出了质疑.而从现代解释学的角度看,"汉学"之说实际上暴露了古人方法论上的一个误区.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上,外国教育与科研机构对中国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称为“汉学研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中英两国在诸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英国的汉学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研究。一、从汉学研究到中国研究汉学研究包括两层涵义:一是中国语言的教学,即汉语教学;二是对中国历史、哲学、宗  相似文献   

16.
作为清代主流学术的汉学,其在晚清的演进过程可分为三个较为明显的时段,各时段均展示出不同特色.道光时期,乾嘉汉学的余绪代不乏人,汉学仍是学术界的主流,但汉宋会通的趋势已日渐明显;咸同年间,作为汉学中心的江南地区,其学术事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汉学的地域分布却在全国范围内有所扩展;光宣时期,汉学学风的地域稍有萎缩,但研究群体依然较大,同时随着甲骨文等新材料的发现和西学传播的加速,汉学研究出现了新的内容和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7.
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汉学世界化进程可分五个阶段:"国学"走出国门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传播,汉学世界化起步;16~17世纪之交,以儒学为核心的"东学西渐"标示汉学世界化进入中古期;1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东来翻译中国典籍和设立汉学讲座标志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近代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研究中国学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现代期;"孔子学院"遍及各大洲,汉学世界化进程加速,进入当代期.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英国汉学家对于汉学专业化过程中英国官方和知识界的冷漠态度深感困惑和失望,称其为"奇异的漠视"。这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影响了英国汉学的发展壮大,并导致英国汉学落后于同时代的法国、德国、俄国等。本文试图通过回顾英国汉学专业化初期发展情况,梳理以大学设立汉学讲席为标志的汉学学科建立的过程,辨析这一时段推动汉学发展背后的因素,并针对"奇异的漠视"态度的形成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合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海外汉学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论述了海外汉学对构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影响,认为应在审视、甄别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海外汉学的研究成果并消除其负面影响,才能有效地促进现代文学经典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考察“全球化”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使命。认为汉学和汉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是为了分清文化之优劣,而是为了找出文化的共通之处和各自的独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积极意义的文化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今天,这给予我们认识和处理世界文化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文化交流与文化互补始终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需求,文化的发展永远不会一元化,因而,汉学研究也将随着其对象和范围的不断演变而永远延续下去。当代我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有三,一是保持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二是对文化进行整合并促进人类间的相互交流。三是激活现存的中国文化并促进新的先进文化的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