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2.
王刚 《新闻天地》2010,(6):78-79
这是我的自传,毫无疑问。我已经年过六十,比共和国年龄还大半岁多。自然地,我的感悟都跟时代紧密相连.但是可以亳不犹豫地说,我的“岁月感悟”跟当时的一般人、大部分不同.我人生经历里贯穿的某种情感疏远和“另类”.是以前未曾吐露过的——习惯于口齿伶俐说别人的人。终于也要来一场“自供”。  相似文献   

3.
“老公”这种动物是会在家里的电话响起时大叫:“电话!”却从来不会亲自拿起电话筒的。有一个老公从客厅跑到浴室告诉老婆说:“电话!”他老婆问:“是谁打来的?”那位老公懒洋洋地说:“我怎么知道.我还没拿起电话筒呢.”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历史上,“无为”与“有为”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庄子·大道》称:“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孟子则说:“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道家的“无为”与儒家的“有为”在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始终各擅胜场。  相似文献   

5.
秦风 《兰台内外》2014,(1):25-26
号称拍卖风向标的嘉德秋拍,2013年多了两大看点:一是首次拍卖楠书房金丝楠木作品,二是设立了王世襄先生旧藏专场。王世襄生前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他不但爱玩,玩的东西也五花八门,又多又杂。但他玩得认真.舍得花钱,舍得花时间,最后玩成了诗词家、书法家、火绘家、驯鹰家、烹饪家、美食家、美术史家、中国古典音乐史家、文物鉴定家、民俗学家。  相似文献   

6.
“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然而,近年来,在广播中,不少音响报道却省略了“说”字。据说这是改革。笔者认为:这种“省略”大有商榷之处。一、省略“说”使句子残缺不全众所周知,“说”的最典型的词性是动词,《说文》: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动词词性看,“说”的近义词有:“道”“讲”“谈”“叙”等。作为动词的“说”,它有告知、告诉、说服、劝说、劝告、谈说、讲说、责备、议论、评议、谈论等含义,可谓功能不少;而在我们的人际交流中,它可谓“无处不有”、“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7.
刘星 《新闻实践》2011,(12):19-21
“走转改”活动伊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尽管我们台州商报的记者编辑“宅”风不盛,那种不去现场而是“宅”在电脑前,单靠网络获线索、光凭电话采访写稿的不良行为早已不大有市场,但怎样“走”得深入,“转”正方向,“改”得到位?在操作和理念层面,仍亟需学习、提高。  相似文献   

8.
在东方卫视“2009华语主持高峰论坛”上.谈到新闻节目主持人时,赵忠祥善不客气地点名陈鲁豫.“我非常不喜欢由鲁豫开创的‘说新闻’风格.这不是像我们这样的大台应:有的态度。新闻一定要用‘播’的,庄重、严肃、可信,把新闻节目搞成茶馆说书.那是非常不好的。”(上海青年报6月10日)  相似文献   

9.
晓方 《新闻前哨》2010,(6):86-86
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媒体的议程设置都强调: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说。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说起来也容易,可有时候做起来却比较难。 第一个“难”是:该说的时候没有说.这叫做“失声”。  相似文献   

10.
说起“仕而优则学”鲜为人知;反之,提到“学而优则仕”家喻户晓。其实两句话皆出自《论语》。全句为“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句中的“仕”有“仕途”、“做官”之意;句中的“学”则有“学习”、“学者”、“学业”、“做学问”等多重意思;句中的“优”,或解释为“优秀”,或解释为“优裕”,都说得通。全句之意是:为官者,若政绩优秀或精力优裕,可为学做学问;而为学者,若学业优秀或者精力优裕,也可为官从政。“学而优则仕”在文革中,曾被上纲上线为“读书做官论”,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1.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13):61-61
我说要写一下《大众日报》的名专栏《小逢观星》,同事说意思不大,也就是写得活一点。其实我要说的不是“小逢”写得活不活的问题,而是这个栏目设置的更深层的意义。我想有的同事还未理解这个意义,许多热衷于阅读这个栏目的读者恐怕也未全然理解这个意义,我就觉得更有必要说一说。  相似文献   

12.
端文 《新闻记者》2001,(10):54-54
作为一名普通读者与听众 ,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 ,获得许多知识 ,却也产生不少疑问 ,常见的有 :一是“孩”有多大?“孩” ,在《辞海》和《实用汉字字典》中说得极干脆 :幼儿。《现代汉语小词典》说 ,孩即“孩子” ,“小孩儿”、“女孩儿”。虽然 ,没有一本字典对“孩”的年龄作过“规定”。现实生活中不过延伸到小学生、中学生 ,无论如何不会达到或超过《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但是传媒却常有“创见”。前不久 ,黄陂路、淮海路口一工地发生一起金属架从高空坠落事故 ,一篇报道说“一个看上去20多岁的女孩已经倒地死亡”。还有一篇报…  相似文献   

13.
许林 《新闻实践》2010,(3):9-11
金像奖涉假披露缘起 2009年12月31日16点多,我与老伴正在北京王府井给孙女买小金锁,手机响了,是中国青年报图片总监贺延光的电话,他约我有事面谈。见面后.直性子的延光单刀直人地问我:“认识桑玉柱吗?”我说:“不认识。我只知道他是个拍照片的。”“郎琦呢?”他又问。“郎琦我知道,他是《吉林画报》的老人儿,树挂拍得很好。可我没与他接触过。”紧接着,他就说:“桑玉柱获得的金像奖掺假了。”  相似文献   

14.
曹斌 《新闻与写作》2008,(10):43-44
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有人情味.是中宣部新闻局负责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报道遵循的一个原则,我认为,这是落实“三贴近”的具体体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林萧 《中国广播》2007,(3):37-37
近些年,随着节目主持人个性化节目广受青睐,广播电视节目中以“我”为由头来说事成了较为普遍的现象,前一段某台一位主持人在节目开始感谢替自己上节目的另一位主持,并说了一点自己出差的感受。但后来受到了一位领导的批评,认为这是一种对听众的不尊重,“在广播中要少拿个人说事”。由此我联想到如何看待说“我”,如何把握说“我”的尺度,如何处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这是衡量一个主持人节目高下的标准之一。一个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必须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一、“说新闻”蔚然成风近年来,“说新闻”在电视新闻界可以说蔚然成风。最初,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主持人陈鲁豫一改往常的坐播为站播,语言上一改原来一板一眼的播报方式,而像平常讲话那样把新闻说出来。没想到这一改竟领了风气之先,这种播音方式在内地迅速风行开来。据笔者有限的见闻和不完全统计,目前内地采用“说新闻”这一方式的新闻栏目就不下十几个。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自不必说,它在这方面比《凤凰早班车》走得更远,都有了“戏说”的味道。就连中央电视台也在大潮的冲击下坐不住了,于是就有了《现在播报》海霞…  相似文献   

17.
说说Money     
李风  铁猊 《出版参考》2006,(11):17-17
前两年网上有个题为“当今中国十大流行恶习排行榜”的帖子,其中第八大恶习是所谓中英文夹杂的“新洋泾浜”.说了这样一一个例子:前不久,在某“COM公司”举行的新闻酒会上,一位风度翩翩的CEO说:我们所追求的不是“注意力”.而是Money……说到这里.他耸耸肩,然后抱歉地解释:“对不起.我不知道这个词该怎么用中文来表达……”  相似文献   

18.
一个朋友曾经跟我说,他很久以来经常在报纸上看到“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似乎“昨日黄花”更切合其所欲表达“形容已过时的人或事”的意思,但“明日黄花”似乎见得更多。因知我是做校对工作的,便问我到底“孰是孰非”。  相似文献   

19.
喜剧大师卓别林曾说,学会说“不”吧,那你的生活将会美好得多。很晚才知道这句话,所以之前我的生活曾被我搞丢了很多美好。不会拒绝酒局,经常喝得七荤八素;不会拒绝额外的工作,所以经常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不会拒绝应酬,周末想在家完整休息一天的愿望也实现不了;不会拒绝漂亮女孩……这条是我瞎想的,其实压根没有漂亮女孩给我让我拒绝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舒芜  少辰 《出版参考》2006,(8):10-10
我不懂什么是“国学”。国.是哪一国?当然是中国。那么别的国家.有没有“学”呢?总不好意思说别国都没有.只有中国有。既然不好意思那么沙文主义.那就只能勉强承认每个国家都有它的“国学”。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说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土耳其等等这些国家.自称过他们的“国学”啊。“国学”这个词.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只要略微看看晚清以来的思想斗争史,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