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刚淮 《师道》2012,(10):29-31
“老师,给我换个位好吗?我不想跟xx同桌。”“老师,我和小a坐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她帮我补习数学,我帮她补习英语,你为什么要把我们俩分开?”“老师,给我家孩子排个好座位行吗?”做过班主任的老师一定经常遇到类似这样的要求。座位本身不具有教育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育情境中却常常被赋予一定的教育价值,于是,择位常常成为学生和家长不自觉的意识。那么,学生对座位会有怎样的认识呢? 一、学生视点  相似文献   

2.
她的简介:洪启先,隆昌一中的高中地理教师,中学地理高级教师,任教27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已14年,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内江市及隆昌县优秀班集体.她用心与行的教育力量,让一批又一批学生成长、成才.课后,很多学生都不称呼她“洪老师”,而是亲切地叫她“先先”. 她的感言:教育就像种树,要有爱心,要有耐心;教师既要传道授业解惑,又要浸润心灵,滋养学生.  相似文献   

3.
早上刚走进办公室,便看到有个学生在那里等我。我问她有什么事情,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请假条要我批,假条上是三天的假期。按照系里的规定我只有一天的批假权力,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要回家几天。我见她脸色不大好,便轻声问道:“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她摇摇头说:“不是,只是心情从来没有这样糟糕过。”  相似文献   

4.
教师有可能犯错误,校长未必有智慧,学校教的一切不一定可靠……如果学生敢于这样思考,是教育的幸事。作为教育者,要有博大的胸襟,让学生自由地思想。学校校庆之后,有个高三学生转来她写的一篇感想,近八千字,对校庆期间的一些现象做出评论。我看了很感奋,为学校有这种独立思考的学生感到欣慰。真正有价值的教育,就是要把学生教得超过老师,非此也不足谓"名校"。次日,忍不住把她的文章转给老同事老朋友看,大家都很激动。钱理群教授回信说:"令人感动。学校能有这样的学生,正说明教育的成功。不过,这样的学生也许不会太多。"陈履伟校长回信说:"这位学生很真诚,学生爱学校,才会这样写。"英语组周老师说:"看这篇文章时眼泪涌了出来,当时不知道是她写的。这么些年,那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更要相信学生。 六一节即将到来时,文艺委员对我说:“顾老师,六(1)班的教室打扮得很漂亮,我们能不能也把我们的教室打扮一下?”我心头一热,“这个学生真是好样的,她有一颗爱集体的心。只是像这样的学生班级里恐怕不多,因为在以往的活动中,这个班的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我尽管这样想,但还是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建议:为了庆祝六一节,营造喜庆的气氛,希望同学们能从家里找一些或是买一些不太贵的小饰品装饰一下教室。学生听了,没什么反应。我想这件事可能要泡汤了。  相似文献   

6.
夏晴是个独生女儿。这孩子聪明伶俐,幼儿园的老师都喜欢她,孩子们也很愿意和她在一起玩。这与她的家长对她的教育是分不开的。为了了解家长是怎样教育夏晴的,我走访了她的妈妈——安徽大学外语系副教授吴老师。吴老师热情地向我介绍了她是如何教育夏晴的。她说:“家里只有一个孩子,总是比较娇的,做家长的就要对孩子有严格的要求,不能迁就。夏晴在家里受外公,外婆的宠爱,性格倔强。有一次,她从幼儿园回家,不洗手就要吃东西,我没有答应,她就大发脾气,把我的书都扔到地上。当时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事实 :学生最怕写作文 ,老师最怕批作文。两周一大作 ,一百来本作文本 ,老师批得头昏眼花 ,筋疲力尽。批后发下去 ,学生的反映如何呢 ?绝大部分学生大概用不了一分钟 ,只看了个分数 ,就把老师的辛苦消化了 ,这大概就是“精批细改”的结果。如何改革这种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 ,这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多年来 ,笔者有意识地在作文批改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试图采用一种“互批、自批、复批”的新方法 ,并有所收获。一、以叶圣陶的教育理论来指导叶老在语文教学论著中反复强调 ,“作文教学要着重培…  相似文献   

8.
人们不会相信,有这样一个学生,读了两个一年级,连“2”都不会写;人们不会相信,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她不仅从“2”中弯了出来,而且迅速成为一个“三好”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由衷地感到高兴。她叫马华,是本村党支部书记的娇娇女儿。几年来,她不做作业,老师也不想要她交作业,即使交了  相似文献   

9.
三次家访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能否成功地做好家访,关系到能否教育好学生,能否带好班集体。前不久,我在家访中遇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我班来了个插班的女生。这个学生聪明,语言表达能力强,能投老师所好讲话。但是,她生活散漫,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全和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很差。我几次找她交谈,不见效果,于是我决定家访,和家长一起对她进行教育。第一次我采用预约型家访,让这个女生提前一天告诉家里,第二天下午5点左右我去家访。这个学生迟疑了一下答应了。但当我如约而至时,她却在胡同口挡了驾。她告诉我,母亲没在家,家里没人…  相似文献   

10.
津门园丁谱     
“我不能做学生‘敬而远之’的师长,而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天津市静海县实验小学张桂展老师总是把自己摆在这样的位置上。学生唱歌,她就跟着一起唱:学生做游戏,她就陪同一块玩;寒冬早晨,她把两副手套放在两个忘戴手套的孩子的书箱里;寒冬袭来,她从家里带来煤球点燃教室的炉火;学生病了,她从家里拿来药;同学们给老山前线寄礼物没包布,她从家里拿来旧褥单……  相似文献   

11.
颜菁 《大学生》2012,(19):56-58
王小妮从来没预想过自己会在一所海岛大学当老师。大学时代的她是个不怎么亲近老师的学生,遇到不喜欢的科目就毫不犹豫地逃课。做了母亲,对儿子从小到大的老师,她也一直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距离。虽然她也曾有感而发,以一篇《把孩子交出去》表达自己对教育的一些思索,不过,孩子转眼成人,她和老师、教育,似乎再也不会有瓜葛。  相似文献   

12.
文文已经两个星期没上学了,再有十几天就期末考试了。这件事令班主任刘老师也感到困惑,文文虽然性情有些内向,但是与老师同学相处得都不错,真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期间,刘老师曾和她谈过两次,都不太成功,于是和文文妈妈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询问了一些文文在家里的情况和以前的表现。文文妈妈说,她现在整天在家里一点正事儿都不做,批评指责甚至骂她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近几天,在刘老师的建议下,父母试着不再说服和责备,以此来缓和气氛,寻找契机。结果文文不但没领情,还说爸爸妈妈虚伪,简直就是软硬不吃。文…  相似文献   

13.
讨厌的土豆     
《红领巾》2010,(9):16-17
一天.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她说:“明天,你们从家里带一些土豆来。每一个土豆都代表一个自己厌恶的人,有几个不喜欢的人,就带几个土豆来。”  相似文献   

14.
师生问答     
Jerry 《中文自修》2005,(6):41-41
1考试的时候,朵朵有一道选择题不会做,就掷骰子来选答案。可是,她一连掷了好几次。老师很好奇,就问她为什么这样做,朵朵无奈地回答:"难道不用验算吗?"2老师:"有谁知道狗熊在冬天为什么要睡六个月的觉?"学生:"因为没有人敢去叫醒它。"3老师:"'待人接物'这个成语怎么解释?"学生:"就是呆在家里,等待接受别人的礼物。"  相似文献   

15.
周末家里的电脑出了故障,外甥女很着急,因为她要上网查资料。细问才知道,是老师布置了一篇诗歌赏析的作文。我说这得自己写,不能上网抄。她却说老师允许抄,不久前她们班有4个人的作文完全一样,更有甚者,老师让其中一位同学上台朗诵,该学生竟然有一个字不认识,回头去问老师。听到这件事,真觉得哭笑不得,由此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新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进步发达了,我们的学生想要找什么材料,都可以信手拈来,但这似乎也为他们投机取巧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当然不是说放着先进的手段不用,非得去用笨力气。但是学生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通过动手动脑,掌…  相似文献   

16.
看过今年3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北京市通州区二中教师李圣珍的家里如今已经成了许多学生的集体宿舍了。这些学生的家长苦于教子无方,听说李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好办法,就纷纷把孩子送到李老师家里来了。那么李老师究竟有什么“秘方”呢?我们先来看看几个事例。一个12岁的小姑娘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遭父母呵斥甚至打  相似文献   

17.
青岛一位母亲来信说:我的女儿今年三年级了,各方面都不错,人也长得漂亮,是个人见人爱的女孩。但她就是比较内向,很害羞。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老师叫她站起来念课文也会小脸涨得通红,结结巴巴的;家里来了客人,要她主动打个招呼她也不干;带她出去玩,她却老黏着父母,一点也放不开。这样内向的孩子,有什么办法能改变她吗?  相似文献   

18.
过去,我们也做学生的家庭访问工作,但由于对家庭访问的目的意义不明确,方法不对头,收效不大。我们认为学生不遵守纪律,学习不好,主要是由于家庭不协助教育,教师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因此必须反映到家里,让家长也管教管教子女,所以当学生出了问题时,才进行家庭访问工作。这样做的结果,学生认为老师是到家里“告  相似文献   

19.
为37分鼓掌     
张爱华的出现,曾经让楼老师差点 见张爱华还是点头,楼老师吃了一儿绝望,因为她的物理测验仅得 7 分! 惊,她任教多年,这样的事极少碰到。 物理老师说:“有这样一个学生,实 家访的时候,有些文化的父亲说出验班毕业考试时,物理要百分之百的合 了一番辛酸的话:格是不可能的了!” “不怕老师笑话,我们的女儿智商很 这句话刺得楼老师心痛。让“差生” 低,不是读书的料。她将来惟一的出路就成堆的实验班完全合格,这是成功教育 是嫁…  相似文献   

20.
廖娟 《教育文汇》2010,(6):27-28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部有关教师的电影。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女孩,家里很穷,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她。教师节,很多学生都给老师送了昂贵的礼物,女孩却特意花了几天的时间为老师做了贺卡。老师对其他学生用钱买的礼物大为喜欢,而对女孩送的贺卡却嗤之以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