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戴·赫·劳伦斯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同时也是劳伦斯最倍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以康妮与梅勒斯的偷情为主线,以自然的树林为依托,极力的鞭笞了工业文明下的生态破坏,赞扬了自然中人类灵与肉的结合。同时,劳伦斯通过塑造代表工业文明之子的查泰来爵士、代表人性的查泰莱夫人:康妮和代表自然之子的守园人梅勒斯,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呼吁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突出了梅勒斯的性能力。梅勒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充满了力量的自然人,他不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把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赋予被工业文明禁锢得奄奄一息的康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梅勒斯强劲的性爱背后有着多层次的动机因素,是为了满足他的各项基本需求,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3.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1928年)是劳伦斯人生最后五年时间里完成的一部巨作,在劳伦斯眼中,性一直是件美好之事,而非肮脏得难以启齿,无需偷偷摸摸,应该是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它与色情或淫秽有着质的不同和对立。劳伦斯试图通过《查》细腻深刻描述康妮和梅勒斯之间真挚情爱故事,展现康妮本我力量与自我的表达,揭示性本能力量,批判现代工业社会给人性带来的困惑,拟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来探讨其中的性视域。  相似文献   

4.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突出了梅勒斯的性能力。梅勒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充满了力量的自然人,他不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把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赋予被工业文明禁锢得奄奄一息的康妮。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梅勒斯强劲的性爱背后有着多层次的动机因素,是为了满足他的各项基本需求,实现自我。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康妮和梅勒斯的爱情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他们的爱情是人性的和谐与自然的回归的结论,这在当下社会也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劳伦斯的小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体现的人际关系哲学。厌恶人与人之间冷漠理智的相处模式,劳伦斯呼吁要寻找深层旋律的人际关系。他所主张的理想的人际关系就是小说中康妮和梅勒斯的血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曾被凯特米利特喻为"准宗教性质的宣传品"。劳伦斯在其中大肆宣扬了女性对男性生殖器的神圣崇拜,并塑造了其理想的女性角色查泰莱夫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梅勒斯的前妻,伯莎库茨则是被劳伦斯剥夺了声音的"缺席"女性。她在男权话语中被建构、被象征化、被定义。她的女性主体意识遭到了劳伦斯与梅勒斯的大肆抨击。然而,也正是伯莎的女性主体意识赋予了她解构的力量。劳伦斯通过男女主人公建立起的"伪和谐"也最终在她的解构力量下坍塌。  相似文献   

8.
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在他的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角色各异、性格迥然的“新女性”形象。她们倔强勇敢,意志坚定,勇于抗争,并积极寻求精神人格独立,具有新时代的叛逆精神和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地努力要决定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凸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这从他笔下的莫瑞尔、厄秀拉、古德伦和康妮四个“新女性”形象中,就可以分析出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9.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出版就备受争议,在相当长时间内被视为禁书。评论多集中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上。人类必定要追求真、善、美,唯有如此才能激发感情具有美好想象。美好想象可以使人类摆脱工业社会带来的冷酷,恢复人性。劳伦斯在小说中塑造的两位主人公康妮和梅乐士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共同的美好想象和追求使他们走出工业化带来的孤独悲苦的阴影,并最终在对美好梦想的追求中步入爱与真的伊甸园。  相似文献   

10.
"异性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变动,社会的显性规范和隐性渐变隐藏其中."异性恋"必须走向"肉体"的拥抱,而婚姻秩序的建立无非是在规则范围之内为其提供一种合法性的基础.劳伦斯在文本中对康妮"肉体的狂欢"的设计是渐进式的,在这一渐进式的狂欢中,康妮始终保持着异性恋情愫中的情与性的统一,保持着传统女性异性恋对婚姻秩序的渴望.  相似文献   

11.
雄性文明的衰落与重建——劳伦斯作品的女性主义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现代作家D·H劳伦斯的一系列重要长篇小说,在表达两性和谐思想的背后,深藏着雄性文明衰落与重建的主线.雄性文明的衰落表现在他笔下的一系列男性形象的男性力量的削弱、瘫痪与毁灭:雄性文明的重建主要体现在对遗嘱式作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梅勒斯形象的描绘上.劳伦斯重建雄性文明的梦想是空中楼阁,因为劳伦斯自己即已在作品中揭示出雄性文明衰落的内在原因,即雄性文明的自杀性质.  相似文献   

12.
战胜压抑迎接新生--重读《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也许并不代表D .H .劳伦斯的最高成就 ,但这部小说是劳伦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是劳伦斯精神和思想的充分体现。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本质的男女之间的关系的淋漓尽致地描写 ,折射出一种积极的、催人向上的精神 :战胜压抑 ,迎接新生。这种精神在主要人物康妮、克利福和梅乐斯身上分别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3.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男主人公梅勒斯不仅仅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是集四重身份形象于一身——自然的守望者、博爱的普度者、高贵的清贫者、纯朴的健全者。文章通过对梅勒斯的四重身份形象的全面剖析,揭示劳伦斯寄予梅勒斯形象背后的浓重深远的生态之思。  相似文献   

14.
劳伦斯极力推崇两性的平等,把两性的性的和谐圆满当作救世的良方,并且终其一生都在为寻求完美的两性关系而努力。但他的叙事话语中却始终充斥着阳性论述,这在他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尤为明显。在劳伦斯的笔下,《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中两位女性康妮和白黛.古蒂斯在两性关系中始终处于屈从的地位,这说明并揭露了男权社会的意识和形态对劳伦斯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的异化和扭曲。  相似文献   

15.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男主人公梅勒斯不仅仅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而是集四重身份形象于一身——自然的守望者、博爱的普度者、高贵的清贫者、纯朴的健全者。文章通过对梅勒斯的四重身份形象的全面剖析,揭示劳伦斯寄予梅勒斯形象背后的浓重深远的生态之思。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在英国文学史中是位有争议的作家,不少女权主义者认为他笔下的女主人是男性意识的产物,本文则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劳伦斯笔下的厄休拉与康妮这两位女主人公,我认为两者是现代新女性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D·H·劳伦斯小说《虹》中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认为小说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父权制统治对自然与女性的迫害,呼吁消除文明与自然及男女两性的二元对立,体现了其超前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指出在探索人类自然、男女两性的关系方面,劳伦斯的思想与20世纪末的生态女性主义观点相契合,研究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一生都在探索理想的两性关系。而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则是其两性关系探索的集大成者。本文试从主人公康妮对性爱看法的逐步改变和其性爱观的逐步完善的角度探讨劳伦斯的两性观。  相似文献   

19.
英国小说家劳伦斯的长篇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从一桩不幸的婚姻入手,以女主人公康妮与看守猎场的雇工梅乐士之间的感情为主线,探讨了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作品也倾注了作者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注,蕴含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表达了作者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愿望.  相似文献   

20.
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主人公康妮,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是追求人性解放的典型形象.但如果把康妮置于中国文化语境中,她表现出来的则是一副不守妇道、人皆可夫、极端自私和无情无义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