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少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一个人的学习成绩,部分取决于他的智力、记忆力、分析能力与评估能力,这些因素称为认知变因。但除此之外,学习动机、学习态度、情绪、个人性格等也会影响学习成绩,这些称为情感变因。Krashen(1981)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第二条件也强调指出只有当学习者的心理障碍小时才能充分接受输入的语言材料。他认为学习动机、自信心和是否焦虑等情感因素直接影响语言习得的效果。Dulay和Burt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提出了“社会情感过滤”假设。“情感过滤”是指在语言学习过…  相似文献   

2.
“序”是教学机制,包含知识序和认知序,需要教师遵循;“续”是教学智慧,是教师解读和续写教材,使教学有序的专业能力,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认知。由于对“知识序”和“认知序”缺乏深刻认识,教学便会无序,主要体现在:教学流程无序、操作活动无序和课堂评价无序。自组织理论给教师理解“有序”与“无序”,以及如何续写教学以启示:续写在认知断层处;续写在情感空白处;续写在能力缺失处。  相似文献   

3.
《福建教育》2022,(30):4-5
<正>策划人语:面对一次失败的经历,有的学生终日苦闷、耿耿于怀,有的学生自我开解、重整旗鼓;同样,面对一次成功的经历,有的学生骄傲自满、挖苦他人,有的学生虚怀若谷、帮助他人,造成这般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较好的社会情感能力。“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来,除了认知能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也愈发受到关注,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思考和改变的一个方向。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是指学生“在引发情绪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有效和适当行为的能力”,具备较好社会情感能力的学生才有可能懂得换位思考、自我管理及做出负责任的决策等。社会性、情感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全面发展是认知发展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4.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指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一)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和谐的。这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核心,有了“爱”,师生原先的“我”“你”关系将会置换成“我们”,从而使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意识。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情感元素,只要教师能够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教育,一定能够有效地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6.
“运其才智”,简单地说,即运用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只有清楚学生的认识能力,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长进。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如果教材和给学生出的题目大大低于他的能力,如果儿童的精神力量不派用场,那么他的发展就进行得缓慢无力。儿童的智力、情感和意志也和肌肉一样,如果不加强锻炼和给以正常的负担,它们反而会衰退,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改进,有时还会变得迟钝起来。”因此,我们如果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我们的激发诱导就成了无的放矢。结果,不是冷冷清清,就是表面…  相似文献   

7.
张珊 《教学与管理》2022,(27):50-54
情感的产生与发展嵌套于社会文化背景中,情感地理理论和情感困境有助于诠释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之维。前者关注人际互动中的“他者”,后者聚焦于“社会情境”中面临的情感困境,基于自我、他者和社会情境三维,能够勾勒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情感样态,洞察情感表达中表层扮演与深层扮演、真实的情感表达、抑制的情感表达三重空间中的实然与应然。教师情感的价值意蕴最终落在以人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上,具体表现为知识外显与情感内融呼唤教师育人本质的回归;感性经验与审慎反思意在唤醒教师的自我主体性觉知;真实的温情与质朴的良心建构出情感—人文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心情墙     
情绪和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一般来说,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提高人们的活动能力,而消极的情绪情感会降低人们的活动能力。幼儿的控制力弱,其行为受情绪情感的影响更为直接。为此,我们在活动室里创设了一面心情墙“你今天高兴吗?”。中班幼儿已经能够辨认、描述并接受下列情感:高兴、喜欢、害怕、吃惊、悲伤、厌恶、气  相似文献   

9.
李辉 《云南教育》2000,(17):14-15
格言:我们在用耳朵听的同时,也用眼睛“听”。   教学目的:   1懂得在人际交往中,人不但依靠语言传递情感信息,许多非言语的外部表情和动作也传递着情感的信息。   2掌握非言语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意义。   3通过学习,能够明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准确地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一 )情感是如何表达和交流的 ?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类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情感产生后,我们应该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我们又怎样去准确地了解他人的情感呢 ?我们可以说……我们可…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不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对话”的目标,如“乐于与人交流”“就不同意见与人商讨”“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等。这些目标,既有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又有过程与方法的指引,还包含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可以说是目的与手段、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达到上述对话方向的目标?笔者认为,赞科夫的有关论述可以给我们带来比较深刻的启示。他说:“如果班级里能够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谈思想的气氛,孩子们就能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 ,也是情感活动 ,这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事实上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情感的交融。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可是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同样注重了情感教学 ,可教学效果却各不相同呢 ?为什么一篇文质兼备、包含名家深情厚意的佳作 ,学生在阅读时毫无情感 ,而对那些文法不通、矫揉造作的流行歌词如痴如醉 ?为什么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 ,讲台下的学生却无动于衷 ?要弄清和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阅读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生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最老的问题。最新的实验资料表明,自我意识始于最简单的自我认知过程。早在出生到出生后三个月,婴儿就对外部社会客体发生兴趣,并且能从纯情感方面区分自己与他人了;三个月至八个月之间,便能记住“我-他”的区别,孩子能够在某些场合认知自己,八个月至十二个月之间“自我性”以及据以知觉这种“自我性”的某些特征趋于恒  相似文献   

13.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并将“情感”定为重要的课程目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实现“情感目标”呢?结合高中新教材的教学实践,笔者有这样一些体会。1.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我们知道,认知对情感有能动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  相似文献   

14.
一、混淆能力与技术不同的概念就会偏离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1、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拥有技术水平而是提高其从业的能力。技工教育教学和培养的目标是什么?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技术水平呢,还是使他能够在具体的从业中把工作做得更好?我认为,这二者不是完全对立的概念,其之间有联系,但又是不同的,而且是混淆不得的——我们能说,一个拿到高级技工证书的学生,他的工作结果就一定是高级技工应有的表现?我们的培养目的,不是使学生只有了“证书”而已,不是让他们成为只能适应学校而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人才”,仅仅是一些“高技术证书”的持…  相似文献   

15.
何颖 《福建教育》2022,(30):8-11
<正>社会情感能力,是人认知能力之外其他能力的概括性表述。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人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目标实现等多方面能力成为健全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是“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德育的阵地,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理想,会思考、会学习,有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社会情感和行为品质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组织探究互动的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落实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7.
英国学校情感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锦宏 《教育探索》2003,2(11):94-96
情感教育是当下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欧洲情感教育研究组织认为,“情感教育”(affective edu-cation)是与认知教育紧密关联的,以促进学生的态度、信念、自尊、情绪等情感素质发展和人际关系能力、社会适应性技巧形成为归依的教育过程。英国的情感教育主要通过P.S.H.E课程(Personal,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和精神关怀(Pastoral Care)课程,促进学生的“自尊”素质、“情绪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英国情感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视情感教育,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超越情绪训练,关注学生情感素质发展;全社会参与情感教育,关心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  相似文献   

18.
<正>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评估,即研究评估什么能力、如何评估这些能力,迈向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评估,即评估能力的培养效果及支持条件,是社会与情感能力教育实证研究课题在研究方法上的重大进展。2023年10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第九届全国教育实证论坛上,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与情感能力研究中心主持召开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测评与培养研究"分论坛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延展认知技术”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帮助有机体对外部环境中的信息进行获取、选择、理解、记忆,并因此对有机体自身行为产生指导作用的那部分技术。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纠缠性、交互性、持续性与自治性。延展认知技术有着延展认知范围、增强认知能力和拓宽认知途径的价值,但从风险的视角而言,其所带来的各种相关问题亦不容忽视。从个体层面而言,延展认知技术引发了认知主体的“信息焦虑”,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认知主体的“认知偏差”,造成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的另外一种形式的“退化”。从群体或社会层面而言,它的普遍使用会加剧社会风险总量,会造成数据“孤岛”和认知“垄断”,产生群体的“极化”现象。学界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实现延展认知技术的风险最小化,更好地促进人类的认知实践。  相似文献   

20.
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社会与情感能力不仅是平衡能力,也有道德上的对错之分。从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规范性维度不可回避。在规范性问题上,不能再用理性至上的等级化眼光看待理性和情感关系。二者平等交融,共同为规范性奠基。社会与情感能力中的情感是包含认知因素的“大写的情感”,代表心灵整体的力量,是反思性情感。规范性的确立或者说道德判断形成的过程,就是道德理由的寻获和证成过程。经主体间的情感交流和反思所形成的理由,而不是理性,才是道德判断的根本依据。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应注重以情育德的新路。于学校而言,就是要突出情感参与、情感交流和反思、群体共同的情感关切、情感差异和情感治理等在道德理由形成中的作用。即注重情感表达,彰显学校的情感底色;培养自主反思能力,为道德判断提供矫正器;激发公共情感,为公共道德理由提供黏合剂;正视情感差异,为道德进步创造助推器;改进情感治理,为情感交流提供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