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意义]为了提升川渝高校一流学科建设水平,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川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法 /过程]运用Python、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工具、专利计量方法等对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十年专利技术转移数据进行分析,从校企专利技术转移度数演化、IPC技术领域、专利转化的企业所在地等维度进行分析。[结果 /结论 ]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中,重庆大学专利技术转移到不同企业的数量上占据优势;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一定程度促进了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专利技术转移高校IPC技术领域与高校一流学科关系密切。川渝双一流建设高校专利成果主要服务西部川渝经济区域;其次服务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域。经济区域分布首先是受到地域的影响;其次,高校与企业、地方政府等签订了产学研协议或建立了不同模式的成果转化平台影响了专利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最后,校企合作研发也会影响专利技术转移的区域分布。本文从高校和企业视角提出专利技术转移建议。  相似文献   

2.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其专利布局是否能够支撑产业发展值得深入研究.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从生命周期、专利权人、技术领域、区域布局等角度对RFID技术领域专利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领域RFID技术领域专利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RFID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十分活跃,处于成长期阶段;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呈现明显的梯度化趋势;企业是RFID专利的主要研发力量,高校及科研院所侧重于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小类G06K,“方法专利”和“物料管理”领域专利数量较多;国外企业专利质量高,已基本完成专利布局,正逐渐形成技术垄断等.  相似文献   

3.
专利是技术发展的主要载体,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专利合作能够促进各方技术创新,探索专利合作的演化以及技术态势,对于辅助识别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技术合作机会有重要作用。本文以PATENTSCOPE数据库中"一带一路"申请人国籍合作专利为数据源,基于共现网络分析方法,从宏观上构建"一带一路"国家之间技术合作演化框架;中观上运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专利,识别主要合作国家、技术领域以及申请人;微观上通过对专利标题关键信息提取,对专利合作技术点进行微观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层面上2013—2018年"一带一路"国家之间专利合作增长平缓,但合作主要集中在少数国家之间;中观层面上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专利合作IPC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H04、A61等,主要合作对象是韩国、新加坡等,合作申请人结果显示除了华为公司以外中国本土企业参与较少;微观层面上合作技术主要集中在无线通信网络、编码以及化合物构造等,不同技术发展态势呈现分化或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授权专利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年度趋势、专利类型、技术构成、申请人、生态系统类型等角度,对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1-2011年授权专利进行了分析,以了解CERN技术创新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CERN技术创新活动发展迅速,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较高;技术研发重点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生产、生态要素观测两个方面,主要技术之间交叉技术累积优势明显;不同生态系统分别在不同技术领域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在技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颜端武  刘秋艳  陈坤 《现代情报》2016,36(7):144-150
技术创新网络对于分析和了解创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演化情况,观察企业间技术合作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专利计量方法,对该领域近三十年间专利数据进行分析。借助专利耦合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电动汽车领域技术相似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演化和技术合作创新网络的演化。并将分析结果可视化,得出该领域的技术发展热点和趋势、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化。结果表明,电动汽车技术集中在电池、电机、控制器和整车技术三大类上,并有均衡发展的趋势,企业间技术合作愈加密切,竞争也愈加激烈。  相似文献   

6.
阳昕  周怡  张敏  王曼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8):191-199
基于1998—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的跨国所有权专利数据,对营商环境于国际科技合作的影响、社会网络视角下跨国合作专利模式和技术领域方向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日渐加强的经贸交流和科技合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国合作专利在数量和合作强度上均日趋增长;合作覆盖范围广,但是合作区域呈现非均衡性,其中95%的合作专利是与营商环境排名前100位的国家合作申请;合作以企业为主体,跨国企业组建全球分布团队是专利合作主要形式;合作技术领域方向较为集中,主要在电气工程和化学等领域。研究结论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实施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物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生物技术的专利数据能够直接反映生物产业的发展水平。以中国知识产权网(CNIPR)、美国(USPTO)、SOOPAT、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等专利库的专利信息为基础,将北京生物产业的专利数据与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其他省市生物产业的专利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率、专利维持年限、专利授权率、技术发明活动指数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北京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包括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因素。最后,从构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国际专利布局、构建专利联盟等角度提出了发展北京生物产业的对策。专利分析从定量角度反应了北京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为研究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现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期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必经之路。本文使用2016年全国尺度的发明专利转移数据,分析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空间—行业路径的特征,并进一步借助Tobit回归模型,揭示东北地区城际专利转移路径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东北地区的城际专利转移以跨区域转移为主。跨区域专利转移在空间、行业和路径方面均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空间上主要集中于北京、常州、深圳、益阳和上海等,行业主要集中于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②区域内专利转移具有一定的空间和行业聚集性,但路径聚集性不明显。③城市主体的行政等级、创新载体数量、对外开放程度、城市间创新合作、城市间创新能力差异、地理邻近性、行业发展邻近性以及城市创新邻近性均对东北地区专利转移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结果可为挖掘东北地区的产业发展潜力、构建技术合作网络以及制定区域合作和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利许可的科创板企业技术转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科创板企业的技术成果转化状况,从而针对性地制定技术创新政策,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以科创板企业专利许可数据为素材,从技术转移数量、技术转移速度、技术转移网络和技术转移模式等角度展开定量分析,探讨技术转移现状与规律。实证结果表明,科创板企业专利许可参与度较高,技术转移速度慢;专利许可对亲缘关系的依赖度较高;技术吸收模式是主要模式,个人和高校是科创板企业的主要技术来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优化科创板企业技术创新效果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利用知网专利数据库检索三一重工的专利数据,采用数据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从专利申请趋势、申请区域分布、发明人合作网络、技术研发领域分布、专利类型分布、法律状态分布等方面对专利数据进行多维度的情报挖掘与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和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从技术创新储备、技术创新合作、海外专利布局、专利战略管理环境建设、专利情报战略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于我国电信产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利用中国电信产业1976—2010年专利数据,选取专利申请量、技术吸引力、相对专利位置和显性专利优势作为专利组合指标,实证分析了中国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发现:我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近十年间取得了跨越式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技术能力分布不均、创新源动力不足、专利布局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也表明中国电信产业还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熔盐电解法制备金属镁及镁基中间合金相关专利在国内外申请的时间态势、国家(地区)分布、主要申请人分布、技术构成以及区域分布等进行分析。通过本研究发现,2005年之前,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申请人在该领域专利较多;2005年之后,中国申请人在该领域专利申请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但是能够申请国际专利的技术较少,在专利质量上和核心技术上与国外申请人有着一定的差距,国内申请人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中国申请人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向产业化转移的程度还比较低,在该领域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以促进专利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为分析黑龙江省种业领域内技术创新合作情况及其特点,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软件,以专利数据为基础,构建黑龙江省种业领域专利合作网络,分析专利合作网络结构特点。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种业领域专利合作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454 084 68,网络合作规模较小;专利合作网络结构中个人节点数量占比为70.34%,“产学研”合作不足;缺少技术领域内的深度合作。黑龙江省种业领域应进一步开展广泛合作,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以及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合作促进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助力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构建识别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的方法并分析其现状。以智慧芽专利数据库收录的2000—2020年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为数据源,从地域、申请人和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层面分析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的分布和发展情况;构建涵盖技术、法律和经济三维度的核心专利识别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AHP)-熵权法的核心识别模型进行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技术识别。结果发现:世界人工智能技术正处于快速增长期,逐渐形成以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模式;中国在体量和应用多元化上有所突破,但发展不均衡,核心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短板;识别得到的14项核心技术均为美国持有,集中在语音识别、通信传输、电数据处理、图像分析技术领域,美国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技术研发重心逐渐扩散,已经涉及医疗、交通、物流以及金融、工业等各个产业领域。所筛选出的核心专利符合世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发展现状,证明基于专利属性特征构建的三维核心技术识别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政府、企业和研发方向等方面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追踪和探讨科学研究如何有效促进技术创新是创新管理与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利用美国专利及商标局2005-2019年的专利数据与引用科学文献的数据,研究仪器产业科学知识的异质性特征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科学关联度与科学质量均对专利质量表现出倒U型影响;仪器领域的技术创新对近期科学知识的依赖显著强于远期科学知识;知识来源多样性对专利质量表现出负向的影响,专利权人与科学文献作者来源的一致性对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仪器创新呈现出高度的知识—技术区域集聚性特征。这些结论可为促进我国仪器产业自主创新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专利地域性保护原则和创新主体采取的全球专利布局战略思想,提出利用专利全球布局数据进行技术预测的新思路。选择2015—2019年的专利数据及其全球专利战略布局数据,设计了技术预测模型;并选择全球辐射能技术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未来的辐射能领域全球竞争中,美国将占有更大的优势;日本的优势明显下降。与当前阶段相比较,在未来阶段主要创新主体的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LG电子公司值得高度关注。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创新机构层面,中国都需要加强专利的全球布局战略,提升技术创新的国际竞争实力。本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层面,为产业技术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实践层面,对我们全面把握全球辐射能技术创新的当前状况和未来趋势、更好地部署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东莞、深圳、宁波、台州四个模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考察集群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模具产业的专利产出呈现地理集聚特征;模具产业集群的专利领域布局体现区域制造业特色;领先企业成为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内组织的技术创新合作具有跨地理区域、跨组织边界特点。最后,为促进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东莞、深圳、宁波、台州四市的4个模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考察集群创新主体之间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模具产业的专利产出呈现地理集聚特征;模具产业集群的专利领域布局体现区域制造业特色;领先企业成为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内组织的技术创新合作具有跨地理区域、跨组织边界特点。最后,为促进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质谱仪核心部件质量分析器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中收录的质谱仪质量分析器相关专利数据,从历年趋势、重点研究国家、技术构成以及主要研究机构等方面,对全球范围内基于质量分析器为主要创新点的质谱仪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较多的为四极杆和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美日等国,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始阶段,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我国质谱仪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鉴于目前缺乏关于高速列车核心技术识别及其动态演化的研究,基于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全球高速列车产业专利数据,以A-U创新过程模型为基础分阶段构建专利引文网络,计算复杂网络节点中心度以识别核心专利并分析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全球高速列车技术发展分为流动性阶段、过渡性阶段与确定性阶段,目前处于过渡性阶段的形成期;核心技术领域呈现由基础技术领域到多元技术领域、再到关键技术领域的演变路线;核心技术研究主体早期以“两用”关键技术企业为主,后期延伸至综合性集团以及研究院所;依托研发合作取得核心专利数量增加但占比仍低。研究发现对于促进我国取得更多高速列车关键技术成果的主要启示是:准确识别并重点关注核心技术领域,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