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刚到区委宣传部,开始为报社采写新闻稿件时,同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朋友一样,也感觉没有多少新闻事件可采写。 后来,我在加强新闻报道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以腿勤、嘴勤、脑勤、手勤这“四勤”要求自己,主动深入基层农村和各企事业单位上门采访,得到大量的新闻信息,采写见报的新闻稿件逐渐增多。别人慢慢开始知道我是常给报社投稿的通讯员,不少人主动向我及时提供新闻信息和线索,扩大了我采写新闻稿件的耳目。  相似文献   

2.
我从去年3月开始学写新闻报道。一年来,被十家新闻单位用稿三十余篇,我有一条体会就是:写稿要有‘丑媳妇’敢于见‘公婆’的胆量。开始写稿那阵子,就像写情书那样遮遮盖盖,生怕自己写的稿件被别人发觉后见不了报,亮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通讯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文字组合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观察发现能力等,但勤思、善学和不辞辛苦应当是通讯员的基本功。勤思。古人写文章讲究谋篇布局,一篇文章的起、承、转、收都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通讯员写稿件也是如此,只有勤思,才能透过表象看到问题,抓住线索;只有勤思,才能安排好一篇稿件的结构;也只有勤思,才能使写出来的稿件有思想、有分量,与众不同,使编辑青睐有加。我还有一个小窍门,我经常随身带着一个“拟题本”,想到一个好题目或一个体裁,甚至一句话,及时记下来。可不要…  相似文献   

4.
从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我体会到,每写一篇新闻稿件,都要细心地听取被采写者的意见。我曾采访过一位助理工程师,用微机控制百吨锅炉节约原煤的事。写稿时我为他加上了一段“闪光”的话,文章发表后,他感慨地对我说:“本来这是篇好文章,可你加上这样一段我没说过的话,就显得多余了”。我十分尴尬。至今想来,都是一件憾事。打那以后,我坚持每写完一篇新闻稿,都要让被采写者亲自看一看。再有就是不能强人所难。去年夏天,我采访了我厂一位优秀青年工程师。他谈到,我迷上了革新,竟  相似文献   

5.
提高稿件命中率,靠的是什么呢?我的体会是:“新、勤、广、实”四个字。新:就是新闻报道要适应新形势,要研究新问题,要有新思想、新内容,要选择新角度,报道新典型,写出新成果。如我厂工会关心职工生活,为职工代购了彩电、冰箱等商品,我曾两次投稿都未被采用,后来我以“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促进生产”的新角度写稿,很快就在《工人日报》第一版刊登了。新闻新闻,全在于新。新事物是冲破旧事物成长起来的,当它们还是新芽时,虽然生命力很强,但特点是小,数量少,不引人注意。我们就要善于  相似文献   

6.
自1985年以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文汇报》等报刊已发表了我采写的稿件达100多篇。几年来的写稿实践使我体会到,一个业余通讯员除要加强新闻业务知识学习外,还应注重“在比较中学习”,努力提高稿件质量。通讯员在自己采写的稿件被报刊采用时,心里自然是高兴的,但欣喜之余,仍然需要从中吸取教益。平时,每当报刊发表了自己采写的稿件,我就把剪报同底稿放在一起,从文章标题、字词句段直至标点符号,逐一对  相似文献   

7.
通讯员园地     
我写稿注意反映群众的要求,确实解决了些问题,所以,平时群众有什么为难事,都乐意给我说说,我的写稿线索就多。去年秋季,大田里急需化肥,市场上成了“黄金有价肥无价”的局面,黑市化肥价高,农民望肥兴叹。许多人找我,叫写写向上级反映。我马上写了《尽快治一  相似文献   

8.
记得我在部队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清楚,只凭热情埋头写稿。结果写了两个月,一篇也没见报。我很苦恼的时候,一位记者帮助我分析了稿件未能见报的原因。经他指点,我才发现,我在新闻采写知识方面很欠缺。于是,我用心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被几家报刊先后采用了,初步尝到了甜头。从吃苦头到尝到甜头,我的体会是: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我已经投稿二十三年了,品尝了写稿的酸甜苦辣,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经验,写出了一点小小“名”气。近几年,我每年有200多篇稿件被各地报刊和广播电台采用,用稿率几乎百分之百。在写作上我能取得这点成绩,我想主要做到了三勤:勤看、勤思、勤动笔。 勤看 我每年订阅报刊十余种,加上经常到各部门各单位去串门,能看到的报刊、资料较  相似文献   

10.
我的《酒店告示》一稿被评为1986年度全省优秀广播稿一等奖后,不少通讯员朋友给我来信,让我谈谈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为了相互交流经验,我谈谈这篇稿件的采写经过。去年二月的一天,乡里召开“信得过个体户表彰会”。会议给了我厚厚一叠先进事迹材料,有救人救火的,有拾金不昧的,有助人为乐的,有文明经商的等等。面对众多的线索,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一般性的救人救火、拾金不昧之类的稿件,新闻单位报道较多,很难被采用。经过分析,我选取了“酒店告示”这条线索。  相似文献   

11.
通讯园地是通讯员交流采写经验体会的地方,而每天大量的来稿反映的却是一般的通讯工作活动、发稿数字或写稿过程,一面是众多的来稿被淘汰,一面又缺少可编的稿件。根据读者反映,他们希望这块园地多发些采写体会,帮助大家提高新闻敏感,从中学到写稿的经验。通讯员同志们,你们  相似文献   

12.
我在通过与《安康日报》编辑韦东的交往中,深深休会到通讯员与编辑交朋友的真正含义。今年元月以来,我由于进修后重返工作岗位,写稿热情很高,韦东相继编发了我的几篇稿件。正当我以两天一篇的速度给他送稿时,他却停止编发我的稿件。我感到纳闷:我的稿件时效性很强,有内容,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什么不发我的稿件了?我仍勤写不辍。韦东同志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有一天当我又给他送稿时,他把我留住,细谈了一次。“你的稿件最近送得很多,勤写要保持。但我这段时间为什么不发你的稿子? 一方面,版面有限,还得统筹安排全区的、不能老发一个人的稿件。另一方面,不客气地说,你的这些稿件,与你前段时间的稿件相比,没有什么提高。主要是反映的事情很小,也很浅,没有  相似文献   

13.
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写稿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较狭窄,写稿思路往往不开阔,稿件质量也相对不高,很难产生新闻“精品”。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采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我的体会是要扬长避短,以专取胜。本职工作使通讯员写稿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但有本职工作也是基层通讯员独特的优势。基层通讯  相似文献   

14.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通讯员,就必须坚持学习新闻知识,认真读书、看报,多写稿,勤积累,使自己的头脑不断丰富起来。 1983年,我刚练习写稿时,不会采访,写出稿子不合口味,投出去的稿件大都被“枪毙”了。后来,在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热心帮助指导下,我逐渐学会了采写新闻的一点门道。 从1987年起,我每年坚持自费订阅《新闻知识》、《新闻写作》和《编通之友》等新闻杂志及报刊,并坚持多写、多练,深入  相似文献   

15.
去年9月21日,《镇江日报》刊登了一则消息:本月23日,我市部分地区可见日环食。消息发表后,读者反映良好。关于处理这篇稿件的前后经过,现在想起来,觉得还有点意思,故追记如下。 9月20日上午,一篇介绍观看23日日环食的稿件引起了我的注意,但稿件本身在介绍我市可观日环食天象的地点和时间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重新采写。当时,繁忙的编务工作几乎不允许我抽空去采写这篇新闻。而分管这一工作的记者又不在。怎么办?推迟一天见报?可我市最边远地区的读者一般要在隔日下午才能看到本报。如果当天不发排,很可能会使一些天文爱好者错过观看这百年难遇的天象奇观的机会。此时,  相似文献   

16.
编辑同志: 我是农场修造厂的业余报道员,从1988年下半年起学习写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采写的稿件先后被《绿原报》、《巴音郭楞报》刊用了40篇。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从去年至今写稿110篇,被采用97篇;去年分别被《中国石油报》、《胜利报》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团委评为模范通讯员。同行们说我很幸运,是块料;厂宣传科请我去介绍写作经验。其实,我搞报道只有一年半,当初也和许多通讯员一样,感到基层活动范围太小,没什么可写的,或稿件写好后,匆匆地投寄,结果是一去无音。后来,我认真学习新闻写作基本知识,注意做到脑勤、手勤、嘴勤。稿件开始见报了。我  相似文献   

18.
多写短新闻     
我在农村基层工作,经常采写一些乡间短新闻。自去年四月以来,我先后在《四川民兵》、《四川农民报》、《四川工人报》等报刊,及县人民广播站发表了七十多篇稿件。还分别被《南充日报》、《四川农民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和通讯员。下面谈一点采写短新闻的体会。短新闻要凝聚一点,短小精悍。我开始写稿时,总想写出“大部头”,有分量的长稿。于是使劲拼凑材料,拉长篇幅,因而写出的稿子主题不突出,事例不典型,费力不小,不能采用。后来,我仔细琢磨《新闻与写作》上一些作者谈写作体会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是新闻战线上的新兵。一九八二年开始新闻写作,由于重视处理好工作与写稿的关系,不但避免了因写稿而影响工作,反而使写稿促进了工作,取得了工作和写稿双进步。我在单位搞秘书工作,写稿和工作是相辅相成,写稿提高了写作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去年,被评为模范党员和党政机关先进工作者,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和奖励。在写稿方面,四年来,共采写稿件二百一十六篇,有五十一篇在地区以上报刊、电台发表。其中有《中国乡镇企业报》、《农  相似文献   

20.
报山有路“准”为径─—谈被《人民日报》刊用两稿的采写体会基层通讯员所写稿件要攀上《人民日报》,实在是一件难事。岂料,我和石忠诚合写的人物小通讯《一身正气的税务局长》,和我写的情况反映《下乡调查少开“空头支票”》,先后被《人民日报》刊用(见去年《人民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