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新生入校,快速地适应大学生活,接受大学生活,接受校园文化是十分重要的。新的校园环境,在新生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大多数新生会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也会在许多新生中产生“大一综合症”。所以说,大学生活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于此,不妨对这种“综合症”进行粗浅的分析,并找出其“医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孙惠然 《考试周刊》2010,(10):218-2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酸甜苦辣,也包括喜怒哀乐,儿童接受社会锤炼、奠定成长基础的第一步就是他们的生活体验。家长对此应重视,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接受各种各样的生活体验,而不能包办他们的一切,设计他们的一切。  相似文献   

3.
切实加强高校教育中的情感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交流在人的每一段生活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接受教育这段生活中也不容忽视。高校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角色;二是了解学生的心态,注重沟通;三是真正做到情感交流,达到水乳交融。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本课程呈现体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中也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活动方式。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启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新课程也备受瞩目,而其活动性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相似文献   

5.
插队的时候,我喂过猪、也放过牛。假如没有人来管,这两种动物也完全知道该怎样生活。它们会自由自在地闲逛,饥则食渴则饮,春天来临时还要谈谈爱情;这样一来,它们的生活层次很低,完全乏善可陈。人来了以后,给它们的生活做出了安排:每一头牛和每一口猪的生活都有了主题。就它们中的大多数而言,这种生活主题是很悲惨的:前的主题是干活,后的主题是长肉。总的来说,人的安排使猪痛苦不堪。但它们还是接受了:猪总是猪啊。[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爱尔兰大多数人信奉天主教。宗教在爱尔兰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乔伊斯从小接受耶稣会士的教育,深受宗教的影响和熏陶,但同时他也继承了家族的传统:反教和叛逆。乔伊斯对宗教的态度始终是暧昧的。在接受与拒绝、崇拜和嘲弄间,乔伊斯逐渐从宗教走向世俗,转而成为艺术的使徒。从灵性生活到世俗生活再到艺术生活,乔伊斯的戏剧人生始终与宗教传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流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如果对生活没有一定的感悟和欣赏,就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文字,即使有经历也是枉然;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熟视无睹,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也无法写好作文。如何从现实生活中选择素材,拉近生活与作文的距离,笔者结合教学,谈几点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和戏剧密不可分,她始终生活在戏剧之中:她生活的主课是到山陕庙看戏;她说话离不开戏剧;她的学识、观念也都是来自戏剧。作者借巫翠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主流社会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下层妇女接受教育途径的单一和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9.
为了幸福     
为了幸福,应该学会接受生活带来的改变。生活中有阳光明媚,也有风雪交加,聪明的做法就是学会接受。为了幸福,应该接受自我,也应该接受他人,而不是强求他们改变自己。为了幸福,应该接受自己的家人,尽管他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为了幸福,应该接受自己的工作,接受自己的朋友,也  相似文献   

10.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面对的是生活世界。教师的生活世界主要指教师的职业生活世界,也就是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一般来说,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接受各种形式的培训:二是日常的教育教学。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技术化、理论化倾向的影响,教师培训表现为工具性与技术化,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则表现为功利性与经验化。因此,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教师教育应走进教师的“生活世界”,而教师的日常教学应回归教育本身。  相似文献   

11.
陈奂生名气很大,时至今日.人们还对他津津乐道。陈奂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究竟该如何理解他在旅馆里那一系列可笑的作践行为?教材编写者认为用“小农意识”来解读是最简单和最.正确的。所以,在课后就有了这样一道思考题:“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教参上也说:“作品把视野非常狭隘的农民与城市文明联系了起来……农民的灵魂也被深刻地解剖出来:农民的素质有好的一面.也有差的一面。”然而,接受美学告诉我们:文学作品是由作者和渎者共同创造的.作品一经形成.它便不完全属于作者和他的时代,读者有权站在自己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唐诗的两种辉煌——兼论唐诗经典接受史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诗有两部历史,创作史和接受史;唐诗也有两种辉煌,创作史的辉煌和接受史的辉煌。辉煌的唐诗创作史是唐人全面生活的诗化,也是唐人生存智慧的艺术结晶;辉煌的唐诗接受史则是唐人雄浑诗魂的传递史,更是唐诗对民族心灵的塑造史。经典是心灵与文化的结晶,是诗情与哲理的载体,也是审美阅读的直接对象。一部唐诗接受史实质是一部唐诗经典接受史。因此,唐诗接受史研究应当以唐诗经典为中心,通过唐诗经典接受史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入研究,让唐诗的风神情韵进入现代人的生活,滋养现代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认同和接受。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条件”等话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何以可能”提供新的视域,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如何可为”提供了实践路向:教育者须建构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要求”,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4.
点点是一个有轻微智障的孩子,在她一岁时有一次高烧改变了她们一家幸福的生活,在经历了无数次求医问药之后,点点的妈妈只好含泪接受了这一现实:点点也许永远也不能和别的孩子一样了。  相似文献   

15.
生活是一种方式,有的人选择安逸,让自己的生命甘于平淡:有的人选择坚强,让自己的生命不甘屈服;有的人选择等待,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有的人选择出击,主动安排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与方式,每个人的生活也因此而变得不同。  相似文献   

16.
崔英华 《河南教育》2008,(11):26-26
语文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要让学生掌握这门工具,必须提高其语文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都得练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新兴的一种文艺理论.它从读者理解与接受的角度研究文学.是典型的读者反应批评方法。它的一个基本理论是:渎者以其先有的期待视阈对文本进行接受。期待视阈指“读者在阅渎理解之前.对作品呈现方式的定向期待”.期待视阈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以往的审美经验(对文学类型、形式、主题、风格和语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阈:其二是既往的生活经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阈”。这两大视阈相互交融构成具体阅读期待视阈。笔者试着从这个角度解读沈从文的《边城》。  相似文献   

18.
一般地说,德育有—条途径:一是正规课程教育;二是非正式教育:三是隐性课程教育。这里的隐性课程指校园文化,它包括校同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相对于正规课程.隐性课程贴近学生生活,易使学生接受,学生在其中受到的道德影响也要大得多。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20.
程华 《山东教育》2005,(5):56-57
什么是艺术?简单地说,艺术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大多艺术的东西都容易被人接受。比如:一块普通的玉石,只要经过艺术加工成为艺术品时,就会因其艺术的魅力而容易被人们接受,或驻足观望,或爱不释手。其实仔细想想,我们生活的周围不乏“艺术”,交友需要艺术,家庭装修需要艺术,就连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也同样需要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