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德国著名诗人席勒也曾说过:“若要把感情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变成审美的人。”可见,审美是人本身的需要。学生爱美、求美之心非常强烈,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对象中择取审美表象,并与联想与想象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象,使学生在美的教育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产生审美的情趣,激发美感,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浅谈英语自身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审美教育的根本原則是“立美育人”。要立英语教学自身之美,其首要途径是挖掘英语自身所蕴含的审美因素,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英语自身的审美特性,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美的感性力量和科学美教育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肯定科学中关的存在,重视科学美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之一。科学美作为美的形态的一种,科学美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子概念,具有美和审美教育的最基本的“感性”特征,科学美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追求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6.
孟祥英 《教育艺术》2006,(8):50-51,36
汉字是一种美的文字,其美主要表现在:“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从汉字的审美性特征出发来观照语文教学,既可以比较到位地落实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格,又能较好地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尴尬境遇,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桂英 《教育探索》2002,(4):110-110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一种形象化的情感教育,不仅对陶冶人的心灵,增强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特殊的功效,而且对开阔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智力,发挥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 一、以美养德,突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美和道德,自古以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别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亲姐妹。” 因此,对学生进生审美素质教育,离不开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 以“主题月” 活动形式,突出审美素质教育目标 三月份是我校学生学雷锋活动月,组织学生开展到军烈属、五保户家去送温暖,…  相似文献   

8.
警告     
审美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的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陈栋梁 《学语文》2005,(5):9-49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也就是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依循着美的规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健康的审美情趣,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表示:注重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并对这一理念解释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简称美育。它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尤其是艺术美的教育,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它“是人类打开心灵窗户不可缺少的工程”,有着感人、育人、化人的巨大力量。审美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审美素质即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素质。它是人的基本素质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曾深刻地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懂得欣赏美,能够表现美,进而创造美,则需要  相似文献   

13.
“审美—立美”教育模式建构(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系统科学原理,从真善美三者统一的审美视点出发。探讨和建立了“艺术美三原理”和“科学美三原理”,以此作为“审美-立美”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出“审美-立美”教育模式。提出:教育美=艺术美×科学美。“审美”是认识美之所在,“立美”是创建美之实践。“审美-立美”教育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从“审美视点”出发.经过“对立范畴”的转化,从而达到“立美建构”。  相似文献   

14.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论题,从以“美”的视角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内在美,这种转向具有鲜明的时代境遇。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变化的时代要求、“客体”变化的现实诉求以及“介体”变化的实践需求,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由潜在走向显现。基于“审美性”的价值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具有巩固价值自信支撑、体现美好生活追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当代意蕴。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生成机理,通过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感性之美、方法知性之美、真理理性之美以及要素和谐之美、教育过程之美、系统格局之美等,从“静态要素”与“动态机制”的双重维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性培育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接受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的人,不会是全面发展的人。”无疑,美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的。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因此要坚持在课堂教学渗透审美因素,力求实现课堂教学审美化,通过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悦  相似文献   

17.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又称“美感教育”。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具有“四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事业中.美育是通向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语文课具有极其丰富的美的因素,只要教师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经验,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适时点拨,学生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陶冶美好的心灵,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8.
郑明华 《云南教育》2002,(34):23-24
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是以审美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的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感染,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在对美的主动追寻中触景生情,情动辞发,挥笔运思,再现美景,使作文训练和审美教育双管齐下,一举两得。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以唤起审美注意为起点,以激发审美感情为关键,以提高鉴赏力和写作能力为归宿。一、导之以“寻”发现美丰子恺说:“大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作文内容的获取和审美教育,都必须从观…  相似文献   

19.
汪涛 《西北职教》2004,(3):40-40
语是具有美的魅力的学科,语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有利条件,在教学中重视并加强审美教育。确切地说,美育就是以美育人,运用美学理论,美的事物和现象来培养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这种人不仅有美的情感、观念、理想,而且还能进行创造和欣赏美。如何在语教学中达到这一目的呢?  相似文献   

20.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美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经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教学中,由于教材独特的社会性和学性内容,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语教学中通过正确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过程,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学习语知识的同时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