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西蒙娜.德.波伏娃等西方女权主义批评家,指出父权制社会造成了女性的“物性”处境,《祝福》中祥林嫂正是被这样的“物性”处境所吞噬。其“物性”处境的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家族关系中的“财物”、“什物”,理学家眼中的“不洁物”,众人眼中的“无聊物”、“嘲讽物”。  相似文献   

2.
荀子从“人性恶”假说出发,提出了一个经济这的基本矛盾命题:“欲多物寡”,并提倡“节欲”说和“足国之道”予以解决,其“节欲”说认为,以师法教化、礼义、法度等措施,可以制导人类欲求;其“足国之道”指出,通过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等政策措施,可以增另物资产品供给。“节欲”说与“足国之道”,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从而达到调整“欲多物寡”矛盾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胡元华 《小学语文》2014,(11):20-21
谈状物类文本(以下简称“状物文”)教学之前,首先要对“物”有相对全面的认识。“物”,可以是器物、动物、植物、建筑物……物质空间中,我们被物环绕、包围,只要可见的,都是可书的“物”。儿童接触到状物文的概率很高,有大量文本直接状物或是带有状物的部分段落。同样的“物”,其“状”也时刻发生变化,动静相生,生发变化,更不要说王国维所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写作者本人对物的理解、所融入的情感、持有的态度等,都能让笔下物之“状”发生巨大改变,这些都给描绘者和阅读者带来无穷乐趣和无限挑战。  相似文献   

4.
“物”这个词原意为“杂色牛”,如“三十维物,尔牲则具。”(《诗经·小雅·无羊》);后泛指“万物”,“事物”,《列子·黄帝》中讲:“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也可指环境、外物等,如“自其不变  相似文献   

5.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6.
“方物”是远古形成的一种认知方法,它既指‘名方物产”,也指以“方”区分各方之物。“方物”的分类编码的功用,在《山海经》中表现为建立、区分各方神灵异怪。“方物”即是“方神”,其目的是为了“格物致知”,通过博物的形式来达成对事物利害的认识,并进而创立一种独特的宇宙秩序。从“方物”到“方神”以致于“方人”,都是这种分类方法的不同体现,甚至与此相关的“旗”。“族”等概念,也都反映了“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的分类义涵。”  相似文献   

7.
丝路物质文化是丝绸之路诸民族的政治、文化等多向度交流的产物“,马踏飞燕”作为丝路物质文化的代表物,成为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象征符号,“马踏飞燕”即中国。从“马踏飞燕”的发现到发明经历了一个建构过程,对“马踏飞燕”的物质性诠释学总体体现出物的历史性、物的政治性与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三个特征。物的历史性指“马踏飞燕”作为物,是文化记忆的媒介与储存器,其承载着传统墓葬文化记忆、地方性文化记忆、丝路文化交流记忆与中国神话记忆,呈现出人们的审美认同与情感认同。物的政治性指“马踏飞燕”既是微观权力与宏观权力合谋的产物,同时也是语境转换中虚构与重构的结果,物作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物的符号性与复制性指经过权力话语表征的“马踏飞燕”成为一种“文化资本”,借助图像、雕像、声像、戏剧及文创产业等新媒介与艺术形式,在将马踏飞燕作为一个物机械复制生产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个概念进行生产复制,通过意义重构与变形生产,形成马踏飞燕“表征群”,生成新的价值与意义,成为具有多元意义的文化符号。对“马踏飞燕”这一历史流传物的物质性诠释学分析与考察为丝路物质文化的研究提供一条可鉴之路。  相似文献   

8.
先秦哲人完成了“宗天之道——实体之道——成物之道”的小螺旋形上升的圆圈运动,并阐释了“成物”的几个基本关键——其形态特质是“成象”,其构成方式是“相杂”,其创制规律是“美”。这些都源于“理”,并表现为“理”的具体化和物态化。所谓“成物之文”的理,实乃是道——艺双向互转的逻辑运动之枢机  相似文献   

9.
学界关于《老子》“自然”的含义有三种基本理解:“自己而然”“自主自觉”和“无待而然”。前两种观点主要突出了“自”的意思,而这是与《老子》“自然”本意和道的基本精神不相一致的。第三种观点承认“自然”中有“常”、有“一”,但却逻辑地把“自然”看作高于道的实体。“自然”与道有内在的一致性,是道流行化用的一种表达。道生畜天地万物,则不能“过乎物”,不能失其“一”,也不能失物之“常”。物不失其“一”,则能无“过”、无“亢”与“不及”。道不离其“一”,物不枉其“常”,既是道之自然的表现,也是物之自然的表现。“自然”既是道、圣人有“一”“得一”的体现,也是天地万物有“常”、守“常”的表现。经文“道法自然”“万物之自然”等体现了《老子》“自然”的本意,即“自然”是“得一而然”。  相似文献   

10.
勿”、“物”二字的本义,众说纷纭。窃以为“勿”的本义即“以犁起土”。由此引申出“土色、相土色,色、杂色,杂色帛,旗帜”等意义。“勿”为“犁田”.“物”即“犁田的牛”;之后“物”才产生了“杂色牛”这一意义。“勿”与“物”之间有假借或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11.
真德秀的哲学本体论与朱子理学有明显区别。其“道”是自然规律,主要体现为天时与地利;其“理”是必然与应然的统一,必然是因果,应然是中正标准;其“太极”追求乾元与吾身的一体,集中体现了他贯通形上形下关系的努力。其“气”范畴具有阴阳之间感应、人赖以生存的条件、生命现象和人的精神等多重含义;其“器”范畴包括人的才质和独立人格等含义;其“物”范畴则具有客观对象和人的创造与实践成果等意义。真德秀专门讨论形上与形下二者关系时,既认识到“道”、“器”不可分,同时又强调“道”、“器”不相混。在“理”与“物”的关系中,强调二者未尝相离,以论证社会规范与自然规律的统一,避免了“理”独立于“气”的概念虚化之弊。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巧妙地表达某种愿望某种感情——赞美或者谴责、歌颂或者批判、认可或者否定——作家常常会在动笔之际先来一番极认真极仔细的“选择”,以便选择一个足以寄托其情其理的极生动极具体的“物”,然后再紧扣此“物”,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并果然在看似写“物”的表述中极传神地传达了自己的感情或愿望。此种写法,就是我们所谓的“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3.
孟子日:仁民而爱物。其“爱物”思想,继承和发挥了先儒“物我为一”和“物性善”的思路,强调“物”与“我”的并存和并立.表现出一种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但同时,孟子也把人伦的概念引入其“物我关系”的论述,突出了其以人类为中心的意识。而且,孟子提倡“爱物”,目的在于使“物”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从孟子思想中推导出的环保主义思想,是对孟子思想的附会。  相似文献   

14.
刘熙载的书法美学思想可谓中国古典书法美学的总结。本文拈出“观物”与“观我”、“对待”与“旁通”、“物一无文”与“物无一则无文”三对范畴,对其关于书艺之本质论、发展论和章法论的审美理想作了简要考察,认为“辩证”是刘熙载书艺思想最突出的表征,而且刘氏对艺术创作中一系列矛盾关系的辨证本性的探讨,较其前人更为自觉、深刻和全面。本文同时指出,刘熙载关于书艺的理想境界是“中和”,而“中和”也是其辩证思想的最终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技法点拨]状物作文,就是以“物”为描写对象的作文。“物”包括的范围很广,有文具、玩具等静物,也有花草树木等植物,还有家养或野生动物等。状物的作文,该怎么写呢?第一、认真看。要写好“物”,必须先认真观察这个“物”。观察的目的在于发现这个“物”的特点。第二、仔细说。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之际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词数量众多,通过寄情山水,托物言志以表拳拳爱国之心。在话语形式上,其词中常出现“梦”、“斜阳”、“子规”、“鸿雁”等字眼,极其含蓄地表达其词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17.
钟嵘承接前人的“感物”话题,提出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命题,同时,又论及四时感物和人生境遇、社会现实等对人的灵魂的触动,认为是这种感物促使了诗人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他的“感物说”在注重自然感应的同时.又注重社会现实的感应.尤其推崇社会人事中的“怨”.这是对前人“感物说”内涵的丰富。  相似文献   

18.
一、命题:读了《风景谈》、《爱莲说》,请按下面的要求作文:任选一物,取其特性,展开联想,组成篇章.(认真研讨这个要求)二、指导:写这个题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被描述的“物”,一是要表达的“意”.二者不可分:“意”寓于“物”,描写“物”是为了揭示“意”.例如:《爱莲说》写莲取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来拟君子之德.因此.生动地描述“物”的特性,是为了“意”的充分揭示.三、习作评导:  相似文献   

19.
艺术,首先是一种“物”的呈现。“物”是建构想象空间的物质承担者。诗画由于其不同的“物性”因素,因而构成的想象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它们都包含了由“物”直接激发的、超然于“物”外的外围的想象的多层次的想象空间。真正的魅力也正在于这种有别于生活的想象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荀子固然反对“大天而思之”,反对“从天而颂之”,反对“望时而待之”,反对“因物而多之”,反对“思物而物之”,反对“错人而思天”,但他并不主张“勘天”,并不主张“征服自然”,并不主张“人定胜天”。荀子所主张的是“物畜而材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荀子所谓“有物之所以成”,就是无望于天而有专于人;其所谓“制天命”,实质就是“人成天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