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晓玲 《天中学刊》2010,25(2):118-120
在比较文学的教学中,通过对关汉卿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之戏剧创作背景、戏剧表现主题、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语言技巧以及戏剧风格等比较教学,总结出二者创作的共性,挖掘出其差异,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二者戏剧作品,全面掌握各自创作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戏剧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悲剧的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是东西方的戏剧大师,两人都擅长悲剧的创作,从社会、人生的角度观照人的命运,反思不幸和灾难产生的根源。文章从悲剧主体的层面切入,按照社会地位、陷入矛盾冲突的方式和抗争的激烈程度三个方面来比较莎士比亚戏剧和关汉卿戏剧的不同之处,并深入探讨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西方教育是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教育理念是教育全部构成因素中最核心的部分,从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很难判断孰优孰劣,只有符合本国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需求的教育才是可取的教育,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比较研究是为了消除各自不足,从而达到更好地借鉴和融合。  相似文献   

4.
论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戏剧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文学的茂密丛林中,莎士比亚和关汉卿无疑是两棵参天巨木。他们留给东西方戏剧文学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而当代的研究者多注重他们作品中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的研究,很少论及他们作品中显现的浪漫主义风格。从历史背景和作家作品出发,研究两位大家剧作中浪漫主义风格的深层文化意义以及它出现的原因和它对后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汤显祖的《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剧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手法,比较得出中西戏剧创作的一些不同特点,即中国古典戏曲的人物塑造多是“迹象的刻画”,强调通过情境交融展现剧中人物心理发展的过程;西方古典戏剧塑造剧中人往往是“适合人世的普通经验”,强调人物强烈的行动性,突出戏剧冲突以塑造出典型形象。这是因为中国古典戏曲遵循的是写意的戏剧观和“意境”的创作原则而西方沿袭的是写实的戏剧观和典型化的创作理论。这种不同又有其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缘由。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经轻率地断言,中国古典戏剧只是“戏剧草样”。事实已经一再嘲笑了他在这方面的无知。中国不仅有无比丰富的古典戏剧遗产,而且早在英国出现人文主义戏剧家莎士比亚之前,就出现了伟大的戏剧家关汉卿。他的影响深远的社会悲剧《窦娥冤》,比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要早三百多年。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国钦先生编著的《中国戏曲史漫话》有一篇《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专文,论证了代表东西方古代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两位大师的诸多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关氏与莎氏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的剧作是两个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古典政治文化理念的视角来考察希腊公民集体社会生活,城邦戏剧公演活动实际上是城邦民主政治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雅典酒神节戏剧公演活动中诸参与者之种种表现,与他们在城邦公共领域中作为政治行为主体所各自扮演的角色是一致的。戏剧公演,反映出古典时代雅典城邦与社会、大众与精英、男性与女性、公民与奴隶等特定社会关系的丰富性,无异于是对雅典政治真实面貌的生动展现。  相似文献   

9.
中西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西方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的多为阳刚之美,而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主人公表现的多为阴柔之美。这种不同,与西方文学属于海洋型文化而中国文学属于内陆型文化的文化传统和西方戏剧属于贵族文学而中国戏剧属于平民文学的文学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悲剧中,有几个非常耀眼、鲜明的女性形象,如古希腊戏剧欧里匹得斯的悲剧《美狄亚》中的美狄弧、莎士比亚戏剧《奥瑟罗》中的苔丝荻蒙娜、中国古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悲剧《窦蛾冤》中的窦蛾、高明的《雷峰塔》中的白娘子等,这几个女性虽有着相同的悲剧命运,但人物各自的性格、行为、遭遇、反抗命运的方式却不一样。下面来粗浅地分析一下这几位形象。  相似文献   

11.
杨静 《考试周刊》2010,(5):36-37
丑角是西方戏剧中非常活跃的一类形象。丑角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们传达着下层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历史剧的人民性和进步性。本文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例,分析丑角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丑角在剧中独特的戏剧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究竟孰大孰小,一直是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者所探讨的核心命题,他们既有共识,也有鸿沟。目前,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随着对社会契约论研究的深入,主要出现了以洛克主张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模式”与霍布斯、卢梭主张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模式”之鸿沟。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差异,但是相对于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和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在政治现代化的当代都有着进步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究竟孰大孰小,一直是西方古典社会契约论者所探讨的核心命题,他们既有共识,也有鸿沟。目前,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随着对社会契约论研究的深入,主要出现了以洛克主张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模式"与霍布斯、卢梭主张的"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模式"之鸿沟。尽管各自的主张有所差异,但是相对于一种政治制度设计和理论体系构建而言,在政治现代化的当代都有着进步和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列夫·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判是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议题。托尔斯泰批评莎士比亚的作品达不到艺术的标准,体现了他对艺术的人民性的捍卫。托尔斯泰认为,西方批评家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创造了美学理论,这体现了托尔斯泰与莎士比亚以及西方理论家在世界观和艺术观方面的差异。在托尔斯泰看来,莎士比亚的成功反映了戏剧的堕落,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这表明了托尔斯泰对西方戏剧观的不接受,表达了他对于戏剧的宗教性的要求。托尔斯泰对莎士比亚的批判反映了他的基督教文艺观,宗教性和人民性是其文艺观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古典戏剧以诗学为本体,诗学是西方戏剧美学的最高规范。西方戏剧主叙述写实,重情节,强调摹拟再现,注重表现人的行动、人的命运,可以说西方古典戏剧是叙述的“客观”的“人”的史诗。中国古典戏曲以曲论戏,渊源仍然是诗。但中国戏曲主抒情写意、重意境,主要采用诗、乐系合的形式,强调虚拟性的表现,执著于情调的玩味,表现中国戏曲文化的乐舞精神和人生的诗化情趣。可以说中国古曲戏曲是表现的“主观”的“自我”的抒情诗。本文拟对中西古典戏剧本体诗化的两种途径作一些比较与探析。中西戏剧艺术元素的基本差异西方的古典戏剧理…  相似文献   

16.
曹禺和尤金·奥尼尔是二十世纪东西方戏剧届的领军人物。尤金·奥尼尔的创作使美国戏剧真正跨进世界行列并对世界戏剧做出贡献,是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曹禺因其一系列经典的剧作被人们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雷雨》的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从草创期走向成熟,自上映后便在世界各地进行演绎。把《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中的悲剧冲突进行比较分析,可见曹禺和奥尼尔虽身处不同的国家、浸染着不同的文化,但他们的创作所蕴含的悲剧观念却存在着众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7.
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集大成者、人文主义文学的巨人,威廉·莎士比亚对英国戏剧作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他的悲剧作品可以说是他在文艺方面,特别是戏剧方面的顶峰力作.为了使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他在他的悲剧作品穿插了各种各样的喜剧情节.本文拟对莎士比亚悲剧中如何穿插喜剧情节以及喜剧情节在悲剧中所起的作用略作粗浅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体现出他作为英国戏剧大师不凡的剧情驾御能力和高超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在清末民初引进域外戏剧的潮流中,胡适是继王国维,齐如山而卢的又一前驱,他注重西方戏剧名著的解读与舞台艺术的观摩,力求为新剧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然而,这位最早解读,评价莎士比亚戏剧原蓍前驱,到上世纪末仍被摒于中国莎学殿堂之外,他于民初对西方社会问题剧的研治,现代主义戏剧的接纳,也长期落在研究研究者的视域之外,示涌获得应有的历史评价,本文意在探讨胡适留美期间对于西方古典和近现代戏剧的选择,汲取,及其在推动中国戏剧理论批评从古代向现代转型中的地位,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汤湿祖的代表作《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都出现在十六世纪九十年代,相差只有三年。两个剧本在题材流变,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悲剧风格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对这两个剧本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汤湿祖戏曲和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也有助于探讨东方西方古典戏剧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剧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和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模式,同样较深地影响了它。从古典戏剧对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情感色彩的克制、中和以及创作方法的杂揉等方面,可以初步发现中和文化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规范与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