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始于1980年代初的我国“市管县体制改革”曾经为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对市管县体制进行新的改革,我国一些地方先后启动了“省直管县”、“强县扩权”等试点,对一些地区新的市管县体制改革试点的考察表明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当今我国市管县体制改革路在何方?本文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我们应把握每一具体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市管县体制的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有区别的市管县体制.在保留目前省级行政区划不作大改变的前提下,可采取多元的改革路径:一些区域仍需保留现行市管县体制;一些区域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在另一些区域可考虑“区域主义”理论导向的改革构架,将地级市改造为双层式的结构:上层政府(地级)由全能政府简化为仅保留诸如发展改革、规划、国土、交通或者环保等功能的政府,下层政府(县级、乡镇级)维持不变,下层政府相应的权限自然地得到合理“松绑”,为下层政府的创新能力与基本行动能力的提高开创空间.  相似文献   

2.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程度反映了一个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这就必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国现行的"市管县"体制越来越束缚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遵循我国渐进式改革的运行轨迹,客观上要求走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实施"强县扩权"是对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给予县域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潜能的释放,为省管县体制的实现创造条件;从强县扩权向省管县体制过渡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一种主导性的行政管理制度是“市管县”体制。但随着市与县经济差距的缩小,加上“市管县”体制缺乏系统配套的城市发展机制和人口政策的平台,该体制下的市县矛盾暴露诸多弊端。拟以此为基础结合现阶段“市管县”体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改革的构想,实行省直管县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强县扩权"、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通过对滕州与枣庄的府际矛盾关系考察,分析出利益是影响其府际关系的本质因素,事权和财权的不对应是影响府际关系的制度性因素,而多头领导是影响强县发展的机制性因素。在借鉴浙江金华与义乌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适度的扩大县(市)的经济管理权、增强其财政独立性,是省直管县改革政策得以继续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消除"市管县"体制弊端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求进行"省直管县"体制转型改革。相对于"市管县"体制来说,"省直管县"体制具有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及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有利于减少政府行政层级等体制优势;但是"省直管县"体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不一致,事权和财权不对称,催生了县与原来省辖市之间的矛盾;层级减少后管理幅度增大引起的问题等。因此,在从"市管县"到"省直管县"体制转型的改革中,需要根据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合理界定政府间的事权财权,调动市、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适当调整省级行政区划和提高省级政府的治理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介休市是山西省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和山西省25个扩权强县试点之一,为了保持教育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近年来,介休市委、市政府以建设高标准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合格市为抓手,全力实施建设“教育强市”和“迈向现代化教育”的战略目标,促进了全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和谐发展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主导的行政区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其发展趋势是以“城乡分治”为指导思想,逐步取消“市管县”体制,改革设市模式,使城市型政区——“市”恢复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体制障碍是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行政管理体制是其中的关键。县制改革不是一般的行政方式转变和区划改动,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地方政府制度改革和行政权利再分配,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体制改革、城市化进程乃至整个现代化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县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相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缩省强县、市县分治、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  相似文献   

10.
"扩权强县"改革走出了一条自上而下、减放并举、循序渐进的路子。应客观评价"扩权强县"的现实作用,将"扩权强县"置于改革前端,充分保障县级层面的既得利益,注重事权、财权和人权的统一,还要有制度化的监督和考核作保障等。要从各方面加快推进改革措施,提升县域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如何确保浙中城市群的有效发展将是群内涉及的三市十一县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内部发展及外部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单纯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行政行为协调群内城市利益冲突无法实现城市群有效发展,必须构建包括省级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群内各城市共同制定的城市一体化立法以及各城市政府规范自身行政行为的法规等三个层级的法律体系,从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市场优化、行政协调、生态安全、社会民生领域对浙中城市群的有效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国民政府的指令,湖北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新县制。其内容主要是重新划定县等、扩大县政府组织、增强县政府职权、调整裁减区署、裁撤联保、建立乡镇公所、重组保甲,以及普及教育、整顿财政体系等等,其目的是建立党政军教一体、管教养卫合一的基层政治和管理体制。新县制的推行,加强了国民党对农村基层政权和人民的控制,与其所标榜的“地方自治”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3.
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正确理解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与完善的关键因素。“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但在实施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以下思考:由“以乡镇为主”彻底转变为“以县为主”涉及到县、乡镇两级财政与事权的重新划分;目前仍有许多县不具备实施“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基本条件;县级如何管理广大农村中小学;“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将管理事务与经费筹措的职责一同交给县级政府,这种体制从总体上看仍囿于现行体制框架之内,未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城乡分割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文化状况、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自治、县乡关系、城市化进程等因素所构成的农村社会环境,形成现实乡镇行政环境基本特质,对乡镇行政系统有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根据农村社会环境的客观要求,乡镇政府应长期存在并以供给公共产品为基本职能,合理设定政府规模,提高行政效益。  相似文献   

15.
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六盘水作为远近闻名的“江南煤都”,正在向“中国凉都”转型。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对六盘水三个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后,提出让资源转型城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县级政府作为国家权力运行的神经末梢,处于改革的前沿地带,如何在多重困境中获得行政改革的成功,权力的重新划分是关键,权力的重新划分实质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核心内容.通过权力的重新分配,从而使得县级政府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需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还需要不断创新变革的政府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套。同样,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有一个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的基层政府为保障。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以县乡为主体的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是农村公共财政建立和完善的前提。纵观我国基层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也进行了适应性改革。但与其他层次政府改革比较而言,基层政府政革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不彻底性,从而制约了农村发展,影响了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和完善。因此,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应从财政与宪政的关系上寻求推进基层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城乡统筹发展的载体--县域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是我国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城乡统筹发展。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市管县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通过对全国百强县发展经验的借鉴和学习,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城乡统筹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