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洋流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洋流知识的考查主要侧重于"洋流成因、洋流分布、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部分内容,因此要掌握和应用好洋流知识,就要紧紧围绕"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一知识核心来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2.
【课题的提出】洋流按成因的分类,密度流的成因讲解较抽象,涉及物理和化学知识,综合性强,而且,在军事、科技、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较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模拟锋面形成的基础上,探索并设计了密度流实验,帮助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3.
海水的运动     
【知识点击】1.海水运动的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2.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法点拨】1.在学习洋流的形成时,应把对成因类型的理解和各类成因洋流的分布结合起来分析。2.在学习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应利用课本中的“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洋流模式图”,归纳出中低纬海区和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一、知识体系海洋环境地球上的海洋地球的水库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海岸地带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海水的温度热量收支支收出入分布空间分布水垂平直分分布布时间分布海水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海水的盐度定义平均盐度分布垂水平直分分布布影响因素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河川径流洋流盐度最高的海区及其海水盐度最高的原因盐度最低的海区及其海水盐度最低的原因海水的运动波浪风海啸浪———最常见潮汐洋流(海流)分类按成因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寒暖流流分布规律以以副副极热带地为为中中心心((大大洋洋环环流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气候的影…  相似文献   

5.
洋流的成因与分布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一 节中的重、难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学习时 把洋流的成因用表解法分类对比,再把洋流分布设计 成分布模式图并与大气环流变式图组合,从洋流形成 的主要因素上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可以起到 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6.
洋流的成因与分布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一节中的重、难点内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在学习时把洋流的成因用表解法分类对比,再把洋流分布设计成分布模式图并与大气环流变式图组合,从洋流形成的主要因素上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洋流的类型并能解释其形成原因;(2)学生能够熟记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2.能力目标:(1)学会运用世界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会运用相关规律解释渔场成因等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8.
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这是许多老师都在潜心探究的问题。笔者在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经过多次试验,认为形成性练习是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顺利通过高一地理毕业会考的好办法。 我们所讲的每一堂课的内容,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性练习,就是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将其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以获得教学信息的反馈,达到当堂学习、当堂巩固、形成能力的目的。因而形成性练习,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反馈的方式,也是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巩固的手段。 下面,我以“洋流’一节内容为例,说明形成性练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知识点: 1、洋流的概念;2、洋流的成因;3、洋流的分布规律;4,洋流的重要意义;5、洋流对气候的影  相似文献   

9.
洋中之海     
马尾藻海面积约200万平方英里,有些象椭圆形的透镜,水深半英里,停留在大西洋更为寒冷的水流处。它被绕着它顺时针旋转的洋流所包围,这些洋流包括:西部的湾流,北部的北大西洋流,东部的卡纳瑞流(theCanaryCur-rent),南部的北赤道洋流。最近的47年里,研究人员经常到马尾藻海收集数据,以充实当今世界记录时间最长的海洋数据库———不止研究洋流的行为,也研究海水的温度、导电性、深度以及盐度。今天,研究人员正在利用这些信息来理解大洋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作用。碳起关键作用,因为化石燃料燃烧所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是一种…  相似文献   

10.
在新编高一地理教材第三单元《海洋环境》中《海水运动》一节讲述了洋流的形成,其中密度流的成因是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其成因,明确其分布,我设计了“密度流成因”演示实验,并分析如下。1密度流原理及演示实验密度流是由于海水密度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分布引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海流,换句话说,密度流是海水本身的密度在水平方向上分布差异而引起的。那么,为什么密度差异会引起海水运动?请看下面实验。如图1,把一个透明长方体水槽用有机玻璃板分隔成两个相等的部分,在挡板的底部和顶部各打一个直径6mm的圆孔,再准备一个比水槽略高,宽约…  相似文献   

11.
1.规律记忆法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遵循三大规律,可结合教材中的图示记忆(:1)阿拉伯数字的“8”字按笔顺怎么写,洋流怎么流,北半球是一个完整的8字,南半球只有8字的上半部。(2)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性质东寒西暖,流向北顺南逆(北半球是8字的下半部,南半球是8字的上半部)。(3)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只存在于北半球,性质东暖西寒,逆时针流向(北半球是8字的上半部)。2.成因记忆法(1)风海流:盛行风怎么吹,洋流怎么流。在信风带内,盛行风从偏东方向吹来,洋流则向偏西方向流去,形成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在西风带内,盛行风从偏西方向吹来,…  相似文献   

12.
[考点归纳] 1.洋流成因与分类 (1)洋流成因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改变. (2)按成因分类 ①风海流:  相似文献   

13.
有下面两题:1.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图1),图中洋流按成因分,属于上升流的是:(答案:D)(某省教研室编写的试题)2.秘鲁渔场的形成与秘鲁寒流密切相关。(某高考辅导教材)上述两题中,第1题把秘鲁寒流与上升流等同,第2题把秘鲁渔场的形成归之于秘鲁寒流。这显然是不对的。我们知道,补偿流在空间上有水平补偿和垂直补偿两种。秘鲁寒流属于水平补偿流。它是中纬度的西风漂流到达大洋东岸时,受陆地影响,西风漂流中的一部分海水沿南美大陆西海岸北上(另一部分通过德雷克海峡继续东流),补偿南赤道暖流西行导致的出发海区海水减少的洋流(图2中的D洋流)…  相似文献   

14.
洋流成因与洋流分布规律是高中地理“海水的运动”这节内容中的难点与重点所在,由于洋流的形成原因比较多,仅仅依靠简单的图示与讲解虽然可以把具体的原理阐述清楚.但这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的表演,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参与到探索理解的过程中,无法激发其兴趣与主动性。同时,洋流分布具有复杂并具有规律性的特点,需要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一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5.
设计思想:“海洋水”是高中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首先介绍了两个表示海水性质的物理量:海水盐度、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接着又从动态的角度来讲海水即洋流,阐明了洋流的分类、成因、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用,这是全章也是全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节有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抽象,课本中插图是静态图,一般情况下,学生的读图能力欠佳,要理解盐度、温度、洋流等的分布规律,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二是前后知识联系密切,因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讲透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准备。鉴于上述特…  相似文献   

16.
罗仁凯 《保山师专学报》2000,19(4):81-82,86
洋流分布规律是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知识重新设计洋流模式图,边讲边画进行直观教学,并加以适当训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汪艳英 《地理教育》2022,(z2):153-156
(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江西鹰潭335400) 一、教学设计 1.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前一句是基础,后一句是目的.课标要求将学习落实在地图上,主要是"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可以模式化,以加强对规律的把握;对洋流的成因不必系统学习,对洋流...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掌握洋流性质、分类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通过自习、合作及探究,提高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地理与现实生活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从地理角度看问题以增强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洋流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案例分析法、版图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洋流视频短片. 知识点一:洋流定义及成因. 洋流:海洋里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运动的海水叫洋流. 主要动因:大气运动. 知识点二:洋流的性质. 根据水温可分为暖流、寒流.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大洋洋流(环流)的成因、范围及起终点,海洋科学工作者采用先进的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太平洋上的几条主要洋流。在搜集到的20世纪中期至今的卫星图像上,他们意外地发现,南太平洋上的某些岛屿,在前期的卫星图像上明显可辨,可是在数年之后的卫星图像上竟不见了踪影。相反,在原先没有岛屿的地方,例显露出了被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判读为岛屿信息的小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促进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整体发展为目的,采用主题式教学设计对人教版高中地理“洋流”部分内容进行重新规划。以“日本倾倒核污水先影响谁,最终会不会影响全球大洋”为主题,对“洋流”部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引导学生经过课前调查、课上讨论的学习过程,分析“核污水”这一物质在大洋中的运动方向及影响因素,从而对“洋流”知识形成整体性认识,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