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慕课""微课""在线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名词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对"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下的课程形态、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崭新的认识。有人说,科学技术正在掀起一股狂潮,倒逼着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引领教育克服旧有的弊病,从而走进全新的时代。事实果真如此吗?技术能够真正引领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2.
当今信息化时代,家访这个充满温情的教育名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现代居住环境的改变和现代通讯方式的发达,老师家访这一传统的教育方式,逐渐被家长"校访""电话""短信"等方式取代。家访难道真的不适应现代社会了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知道,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市直学校由于地域、文化、硬件、师资、生源等诸方面的优势,往往在一个地市的教育教学发展中承担着"窗口""实验基地""龙头"等作用。可以说,市直学校曾经为推进一个地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立下不少功劳。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推进教育公平进程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等。这些基本理念为我们对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下面就本人在近几年的化  相似文献   

5.
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主张从学业规划指引、课堂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设计、课外学习方式、教育评价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维度,构建从学生个性出发,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个性化教育改进框架。从关注学生个性发展视角考虑,个性化教育涉及"一生一案""一课一品""一科一谱""无边界学习""一评一策""一师一家"等实践范畴。  相似文献   

6.
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在我们国家,寄宿制学校的比例正逐年升高。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一直是困扰着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利用网络平台、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委员会""全员育人导师制"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加强家校交流。  相似文献   

7.
正一、"EEPO教育实践"的基本含义及实践背景(一)何谓"EEPO""EEPO"是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所创建的一种全新的教和学的模式。作为一个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备课方式—评价方式"等多维一体的教学理论和操作系统,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倡导通过"组织"、"参与"来评价、实现教育的目标达成(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ipatory Organizations),简称"有效教育"或"EEPO",并将之视为"有效教育"的一个方法系统,被称之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做合一"等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从学习方式形成突破,为践行行知教育思想创造有利条件。和谐教育虽然是最新提法,但与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对促进教育教学健康发展有重要助推作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学习环境。因此,积极构建和谐课堂,自然成为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声音     
<正>教师的发展需要平台。阅读《江苏教育》教师发展11月刊,感觉这里就是个开放的"主题论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叙述着自己的成长故事,与教师分享自己的教育智慧:蔡明老师的生态教育团队,讲述蔡明老师通过"逼"人反思成长法,五年间打造了一支"生态教育"教师团队,成为区域名师的"孵化器",他们的成长也印证了非洲那句谚语——一个人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论坛""研训实践""方法论""观点参考"等栏目呈现的一个个鲜活案例,让我们看到:"改变"是生命成长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10.
正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教育。用润物无声的教育策略与途径来引导学生去选择、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实现道德自律、自主、自觉应该是中小学教师的育人方式和追求。但是实际上,"灌输""命令""权威""体罚"等手段并不鲜见。笔者有幸多次感受到李吉林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培养的和润高效与神奇魅力:《我们去春游》培养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21日日前,《中国青年报》发布的调查显示,81.8%的受访者赞同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65.7%的受访者认为"吃苦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责任感,对孩子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无中生有或者说不是问题的教育问题。当下,"吃苦教育"的主要方式是体验农村生活、暑期打工、家庭劳动等。正是因为许多人把这些寻常事当成教育问题,才导致所谓的"吃苦训练营""行走学校"等教育现象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12.
<正>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起步晚,经验少,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寻求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一、让教室成为"心灵港湾"作为班级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我在教室里辟出这样几块宣传心理健康的固定栏目:"点亮心灯""用心学""秀出我自己",让教室布置体现出我们班以"心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点亮心灯"  相似文献   

13.
<正>教育督导的基本职能是"督政"和"督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教育督导逐渐由督政为主的"外延监督"向以督学为主的"内涵督导"转变。教育督导中要介入研究的元素,对督导中发现的案例要去审视它,研究它,提出科学的、合理的整改意见,提出破解难题、突破瓶颈的有效对策,从而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品质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可借助"访谈研究""叙事研究""诊断研究"这三种研究方式,不断走向教育督导研究的深处,全面提升督学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今天不再只是基于现实和历史来认识教育,而且要构建教育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未来的心灵世界。教育不单单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是"爱的教育""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意义深远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关注。一、多元智能理论提出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先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书中认为,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特有的"五年发展"文化语境中,2016年,是一个特别且重要的时间节点,官方通常会用"开局之年"和"关键之年"来定义它对"十三五"的意义与价值。此时此刻,世人大多不约而同会做两件事情:一是回望——总结过去的五年;二是展望——谋划未来的五年。回望过去的五年,作为江苏教育人,我们无不感到自豪与骄傲。这五年,江苏教育高举旗帜,高歌猛进,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省域教育均衡。"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6.
正最好的感恩教育,就是用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可理解的方式,借助孩子喜欢的听故事、亲身体验、实地感受等方式,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孩子们,你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谁吗?""我知道!中国共产党就是八路军。""共产党是黄继光。""共产党是王海爷爷。"……六一前夕,我们跟随薛小丽园长到幼儿园的排练厅看孩子们排练小提琴合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相似文献   

17.
<正>"专题"栏目是《江苏教育》(书法教育)的重点和特色栏目。2018年,本刊呈现的"传统文学与书法教育的融合之道""审美与文化:不可或缺的书法教育课程""涵养基本素质,提升课堂品质""寻碑研学:书法学习的一种方式"等选题,是对广大书法教师特别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深度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6,(77):186-187
<正>《指南》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即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我们称之为反馈。反馈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出知识信息,并回收知识,信息被利用和传播效果的活动。但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幼儿提出一个话题之后,教师的反馈语中较  相似文献   

19.
"因材施教"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为政》中"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指针对学习者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个定义看,学生是教育的自变量,一切教育活动、教育结果都因为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现在提倡的"以学生为本""个性发展"都是在"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下展开的。但是,"因材施教"就等于"因生施教"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育变化的因素有很多,教师、教材、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每一个因素的变化,我们都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对"因材施教"这一概念的内涵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20.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是新时期完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建立"换岗式"校企协同模式,提出"引企入校""驻企顶岗""回炉教育"等合作途径,阐释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变知识积累的空间特征和扩散方式,建构国际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