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把生活之水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课内外相沟通,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相似文献   

2.
正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反思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都不尽如人意、综合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着仅有的几本教材上。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  相似文献   

3.
丁蓉 《南昌教育》2005,(12):20-21
当代的许多语文教育大家,从叶圣陶到刘国正,都主张语文学习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而应引导他们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延伸,把语文学习同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吸取生活素材和语文素材,提高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必备的人格品质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修订,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尝试运用朗读学习感受语言美,想象学习领悟情境美,品味语言感悟情感美,表演学习感悟情节美,联系实际学习感悟思想美,编写童话感受创作美,对学生进行知识面的扩充和思想精神的引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究与分享的能力,全方位让学生智力和精神得到发展,进而在童话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李娟 《课外阅读》2011,(8):267-267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途径也是语文实践。”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生活作为大课堂,为学生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6.
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学校的课堂教学是语文学习的小课堂,而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阅读、口语交际、写作都离不开生活,把大小课堂有机地结合起来即把语文学习跟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可以从中培养学生去热爱生活,陶冶情操,大胆的创造美好生活,同时也是进行语文基本训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小天地,生活中的语文才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因此,我们探索让生活中的语文走进课堂,再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大课堂。一、立足生活,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语文教材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从教材中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就要求语  相似文献   

8.
课堂表演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创设特定情境,以师生表演为形式,以理解和感悟文本内涵,辅助教师的"教"及激励学生的"学"为目的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课堂表演较之其他的教学手段有其明显的特点:首先,课堂表演可不拘形式,操作性强。其次,课堂表演可精选内容,时间成本低。再次,课堂表演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把学生带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引导学生感悟具体的形象,感悟语言的情感,进而在感悟的过程中促进语言的积累和内化。最后,课堂表演可提高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等多项基本素质,符合多元智能理论。  相似文献   

9.
朱成莲 《教师》2012,(36):63-63
近几年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对语文阅读课堂中的角色表演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角色表演对于学生感悟文本语言、把握文本内涵、内化运用文本语言、体验作者倾注于文本的情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也有人认为角色表演是追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形式主义,会冲淡语文课的味道,有喧宾夺主之嫌。对此,笔者认为,角色表演好似一把手术刀,到医生手中便能医治病人,救死扶伤,而到了罪犯手中则能滥杀无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实践证明,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其实就是在教他们学会生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够协调好语文学习与生活的关系,那么就能让语文课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提升他们内心情志的境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育成完美的人格、人品和人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本文就如何把中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生态化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回归到生活中去,用语文装扮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开放、自由、灵活、宽广无边的空间。小课堂里的知识是有限的,大社会的天地则是无限的。有造诣、有成就的人往往更得益于社会这个大课堂。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部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一年中,紧扣标准,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探究、感悟语文。我深深地感到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并且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下面是我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的几点具体做法。一、激发兴趣,拓展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识字新教材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  相似文献   

13.
表演把抽象的文字和语言转化为形象的动作和表情,巧妙地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能够促进儿童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低年级的课堂表演应合理安排角色,精心设计表演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及感悟体验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课堂表演是指在课堂上把教学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活动,尤其是低段语文教学较常用的教学手段。课堂表演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立足文本选择适当的表演内容,依托合理的形式组织表演,并且关注表演的动态生成,使课堂表演成为低段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今天,当人们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之时,大语文教育观越来越为教育者所重视.大语文教育即是让语文教育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人的精神世界开放,把学生带入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让我们的语文教育中流淌着时代生活的源头活水.因此,生活是一个潜在的不容忽视的大语文教育课堂.本文就此观点作些浅显的探讨.一、语文是和生活、和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处处可以学语文、用语文  相似文献   

16.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不等于《语文》。刘国正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第一层通常说的课堂,是学习的主要根据地。第二层是校园,包括各科教学(任何一科的教学都是运用语文来完成的)以及多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第三层是家庭和社会。”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指导学生揣摩、品味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坚持写语感随笔。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  相似文献   

17.
角色表演是训练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好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角色表演的重要性,积极为学生创设开放式的角色表演环境。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表演,活化课插图和英语词句,进行情境教学,能把学生带入仿真的生活环境之中。下面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际,谈谈创设开放式角色表演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教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打破学生学习课堂40分钟的局限,把周围社会生活这个广阔天地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语文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主要途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新课标新理念的提出,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不是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不应拘泥于语法规则、文字游戏,教"小语文",而应当把触觉伸向生活,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体味人生,感悟生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学科是一个内涵及外延极其广泛的学科。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语文,生活中语文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正在变得枯燥、单调、无趣,孩子们被困在狭隘的课堂教学的牢笼里,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正逐步丧失。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恢复对语文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的博大精深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需要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语文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变头顶的小天空为生活的蓝天。一、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新课程的教材内容源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