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艾丽斯·默多克是一位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与后现代叙事手法进行调和的现代英国女作家。为了反映当代社会道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在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她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思想来探索人的主体性和真理、善和美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从她的人论入手,可详细读解她的作品中四个主要后现代叙事特征,包括语言与真理的悖论、语言与游戏的关系和反佛罗伊德的倾向,对理解和领会她的作品丰富的社会道德含义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老的家族在18世纪以来的三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古代的宗法性的祠堂族长制,向现代社会社团方向变革,分化出两个枝杈,一枝是族会、族务理事会、宗亲会,实行议会式、人民代表大会式的民主管理原则,取代宗法族长专制,并且坚持家族固有的血缘原则,惟将传统家族仅仅承认男性血统扩展为兼容男女血统;另一枝是联宗会、同宗会、宗亲会,系同姓氏成员的社团,不讲究共同血缘的原则,是家庭的异化。两枝均有“宗亲会”的取名,表示重视亲情和现代民主管理原则。就目前家族整体状况而言,上述变更乃系进行中的事情,更新远未完成。家族的现代转向同中国社会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相一致,是在社会变革猛烈冲击下发生的应变、自变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艾丽斯·默多克是一位将传统的现实主义思想与后现代叙事手法进行调和的现代英国女作家。为了反映当代社会道德存在的现状和问题,在现实主义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她采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思想来探索人的主体性和真理、善和美之间的矛盾与关联。从她的人论入手,可详细读解她的作品中四个主要后现代叙事特征,包括语言与真理的悖论、语言与游戏的关系和反佛罗伊德的倾向,对理解和领会她的作品丰富的社会道德含义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倪红梅 《文教资料》2011,(36):75-77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中国现代化进程对家庭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家族内部的变化也是社会解体的一种反映。家族内不同人物接受不同的思想.人物思想差异凸显出来,家族人物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战争爆发后的社会是一个熔炉,同一家庭的人们各自走了不同的路。家族小说中的人物在经过“出走”、追寻“存在之家”(或者“回归”)的过程中经历了精神幻灭的痛苦.获得一个“终极归宿”。  相似文献   

5.
家族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有许多写作家族小说的作家,其中巴金写作的家族小说有着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其作品的主旨意在对"五四"文学传统中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发扬。以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切入点,从作品的叙事对象,从作者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分析;再次是叙事语言,分析语言的艺术特色和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总结巴金家族小说独特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重父权的特点,使以"父子冲突"为主的代际关系呈现"主奴关系"的实质,其间充满了守秩序与争自由两种诉求的背反张力,特定的社会人格的形成,需要家庭这一社会细胞的认同和涵养,在代际关系中表现为代表秩序一方的"严父"的督责,现代社会却视追求"自由"为个人的天赋权利,这种矛盾在《三十而立》中有细致入微的展现,沿小说叙事的脉络,可以深入剖析矛盾的文化渊源,揭示了现代个体健全人格确立的真正含义和路径。  相似文献   

7.
《古船》: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当代小说发展史上,《古船》既继承了现代家族小说批判家族制度与伦理的启蒙传统,又走向了对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叙事传统的超越.它由对贵族家庭日常生活的叙述转向对革命集体主义家庭的关注,由对家长专制弊害的揭示走向对封建式族长专制造成的乡村历史悲剧的批判,审美情感由激进的抨击、感伤式的眷恋走向博大的人性悲悯,以其独到的思想深度与艺术独创成为当代家族叙事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小说中的族长、村长两类"乡村代言人"形象,虽然指称符号不同,人物活动的历史舞台也不同,但两类形象从总体上看是共性大于个性。一方面,他们都经受着生存伦理的考验;另一方面,无不在乡村的土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权力王国"。既进行着地缘性、血缘性乡村权力叙事;也进行着颠覆性、计谋性乡村权力叙事和贪欲性、情欲性乡村权力叙事。  相似文献   

9.
从"体育文化帝国主义"的视角以及"中西体育文化冲突"下的梅山武术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蛮"是梅山武术的精神要核,梅山武术的"文化悖谬"主要体现为文化传统与现实诉求的矛盾;传统精神与现代价值的差异是梅山武术生存危机的直接导因,社会基础的变迁是梅山武术现代生存危机的根本原因。升华梅山武术的现代精神价值理念,确立对梅山武术文化的认同与适应,重视传统的维系与超越是梅山武术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家族小说在现代文学时期主要以表现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为主题,从而展示不同家族的人物在人生选择和情感经历方面的变化。在整个20世纪的社会中,家族叙事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要研究这种转型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学中家族叙事的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以此探究家族小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被认为是一部“奥秘莫测”的怪书。文章从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的相互补充,交互作用,分析故事层与话语层的交织产生的艺术力量,叙事者的读者和作者的读者之间的无穷魅力以及戏剧性叙述结构产生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揭示作品在叙事技巧方面的奥秘之处。  相似文献   

12.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3.
从陶丽群的小说中可以发现一个常见的叙事结构,即“出走一迷茫一回归”。在“出走”和“迷茫”两个环节中反映了“出走”的这个群体在外在物质条件驱使下的无奈和焦虑,而“回归”这个环节则代表了这个群体为解决焦虑而做的努力,但这个“努力”是无用的,只有精神上的“回望”才能解决这个焦虑。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叙事学理论分析了《武林外传》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认为:该剧采用中间叙述、预叙等方式,始终带给观众以神秘感,进一步调动了观众的期待心理;以万能叙述掌管全局,每个小故事中又有各自的叙述者,使得故事本身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且强化了故事的立体性、层次性、丰富性;时间变形的运用,或加快了故事的叙述速度,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苏童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其小说的艺术特色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苏童小说巧妙的叙事技巧,这是苏童小说呈现独特魅力的叙述动因之一,其内容包括叙述视角的独特、“白描”与“留白”的传统以及设置悬念的巧妙;二是苏童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是苏童小说艺术特色的诗性语言的魅力呈现,其内容包括一气呵成的语言、南方市井的语言、准确新奇的比喻和精心营造的诗性氛围。苏童小说的叙事技巧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诗意地展现了苏童不同于其他“先锋作家”的艺术特色,也潜在地生发出潜藏在苏童作品中的独特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神圣叙事和认知模式的神话与史前宗教信仰、仪式活动、历史叙事同态共生,是文化的基因编码和文史哲的共同源头。早期历史与典籍叙事呈现出鲜明的"神话历史"特征,神话、仪式与历史叙事的会通视野是重新解读上古中国礼仪活动本源和根脉的重要门径。本文即以冠礼仪式圣地"东房"的本源象征探究为例,说明神话历史对礼制文明探源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以"五四"文学的历史叙述为例,旨在说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应该打破既有的叙述逻辑,在全球化、殖民化的大背景下叙述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演变;通过引入"大历史观"增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纵深,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肌理;要有"后视"的历史自觉,站在"今天"的立场上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史实及其深刻影响,还原文学史的纵深维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纯文学"与"杂文学"、"白话"与"欧化"、"国语"与"国文"几对关键词的细致阐述,解析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复杂性,将其与中国的"诗教"传统相勾连,分析其"现代文学"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的互动关系,勾勒中国现代文学从"国语的文学"到"文学的国语"的历史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在内容上对人性的揭示,在学意象上的构建和叙事结构上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杂揉。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结构层面上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呈现了浓烈的现代特征,同时,其部分作品又以稳定的传统的结构方式来体现故事的完整性,作出那种我们称之为全知全能的叙述或主观的剖析,这种风格的二重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