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地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前提。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对解决"三农"问题将产生重大作用。当前我国农地流转面临诸多困境——多带有趋利性、低效性、被动性、无序性,大部分地区流转速度慢,比重较小。如何通过规范和引导,推进农地流转,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找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实障碍因素,破解我国农地流转困境,有的放矢,构建市场、政府、农户三者协调一致,高效、规范、有序运行的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流转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细碎化及撂荒、闲置的有效途径。但户主职业、家庭劳动力比重、非农收入比、地形以及流转交易繁复程度对农地流转影响显著。地方政府应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弱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并建立流转平台,以促进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稳妥解决"三农"问题的影响极大。稳妥推进农地流转,是构建新型土地生产关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近年来,我国农地流转实施过程中一些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流转效果,一些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并由于法制化、规范化程度低,农地流转的可操作性差,风险较大。正确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完善流转配套政策和制度,有利于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的措施,规范管理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及方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是对我国新时期农地关系的精辟概述。这就要求我们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内涵及其方式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是农村土地所有权流转;农地关系仍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悄然展开。襄阳地区农地流转呈现以下特点:城市郊区农地流转快于农村土地流转;现时的农地流转比过去的流转规范。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农地流转的面积不大,速度不快;农地流转的程序不规范;存在村委会截留土地流转费的现象。要解决农地流转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大土地流转必要性的宣传,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大力扶持乡镇企业,鼓励创办经济实体;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普及农村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常识,提高土地流转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三峡库区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率较高,发展态势良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立法产权界定不清、农地零散化严重、流转市场机制不发达、流转行为不规范等。对此,应采取明晰农地产权、放宽流转条件,推动农地互换、提高农地成块规模,培育农地流转市场主体、建立完善市场化流转机制,建立流转服务中心、规范流转行为等改善措施,以实现三峡库区农业规模化经营及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邢台学院学报》2017,(1):27-29
近年来,邢台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流转规模和流转率明显提高,流转成效显著。与此同时,邢台市在农地经营权流转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健全制度、完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农地经营权流转方面的规范及引领作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清晰稳定的农地产权制度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的制度缺陷,抑制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应通过修改有关法律,进一步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强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权能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建构清晰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以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相似文献   

9.
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从已有的研究来看,许多学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本身,从政府角度就如何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许多分析,但笔认为,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更多地从农民角度,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背景出发来分析,因为流转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标。本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中主要问题,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应有的政策目标与相关配套政策。  相似文献   

10.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虽已在部分地区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但总体来说缺乏一个完善健全的市场体系,基于我国国情的许多现实问题仍严重阻碍着农地流转市场的建立和健全.解决问题之核心在于以法律为依托,合理搭建交易平台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转移劳动力作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生存境遇与发展瓶颈已经引起了多方面的普遍关注。教育学者从人力资本状况、促进转移的教育与培训实施策略等多个视角已经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从农村转移劳动力个体身心特点、发展诉求,以及社会现代化发展对个体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看,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已有研究在关于教育与培训对象的针对性、社会发展对教育与培训的影响性、教育与培训实施的系统性几个方面尚存在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特殊时代下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政治产物,创制之初就与法律逻辑没有多大关系,造成目前农村土地集体所权制度运行中的诸多问题。当前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改革是重新调整农村土地利益分配的诱致性与强制性并重的制度变迁过程,法律改革的核心在于在集体所有权的框架下理清农民集体的法律内涵、通过对征地制度和农村建设使用权制度进行调整以实现集体所有权在经济利益、平衡集体所有权与集体成员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及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我国实行农村承包经营制以来,在农村土地的使用和所有问题上一直纠缠不清,针对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困境的实际状况,认为我国农村土地的法律性质应以新型的“总有”为其基本形态,这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现状,也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位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考虑到政策实施的可能性和有效性,近期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应是维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现状,通过强化农民土地产权而淡化农民集体所有权,进而使农村土地趋于成为农民个人的真正财产。其具体政策选择主要包括:赋予农民永久且物权化的土地使用权;逐步实现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土地所有权的价值平等;尽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市场。  相似文献   

15.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质上是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融资功能能否有机结合的问题。现行的金融担保体制使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存在法律风险、信贷风险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难处置等诸多困境。应完善现行立法和土地价值评估制度,将农村的金融担保与农民享有的土地权利相结合,构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为中心的土地金融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6.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的调查,对农村流动劳动力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土地处置方式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现在农村的土地产权制度,使得农村土地难以流转从而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流动和转移,资源的有效配置,也阻碍了现代农业制度的建立。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笔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揭示,论证了制度安排的实质就是权利的分配、产权的分配。所以,实现农村土地制度安排的公平与效率也必须从产权分配改革入手,从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上解决土地所有权虚王的突出矛盾,从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立法上保护农民的利益,从土地规模经营和土地流持上实现农业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土地权利制度是土地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又富有成效的发展过程。建国后,我国土地权利经历了一个从私有向公有的深刻转变,随着市场经济实践的逐步深入,土地权利又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丰富了利益实现的方式,进而实现了从归属到利用的再次发展。面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的历史任务,系统梳理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的沿革,无疑有助于我们改革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从法律和实践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现象存在的原因。作认为,我国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农村土地三级“农民集体”所有,但却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没有解决“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而在实践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权能已事实上由土地使用权所代替,这种权能替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地位,使土地所有权高度弱化,使用权对所有权的分割程度很高,特别是国家对“农民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超法律强制,使本来在法律上已虚拟化了的“农民集体”只能是有限的土地所有权人,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分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了科学预想。他们认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两种模式:一是城市工业迁往乡村而实现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二是农村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很好途径,允许人口的自由迁移与全面流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前提条件。在当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和"本地"乡村工业化和非农化同时进行。今后,还需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发展农业科技的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制度,增加农村教育培训等等,进一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