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传统与主体性道德的源流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传统道德思想为主体性道德提供了思想资源;其次,传统道德环境的变化是主体性道德发展的社会动因;最后,传统的道德教育为主体性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道新探     
所谓人道,作为人道主义道德原则,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来说,人道是基于人是最高价值的博爱行为,是视人本身为最高价值而善待一切人、爱一切人、把任何人都当人看待的行为,简言之,就是“把人当人看”的行为:“把人当人看”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广义的、浅层的、初级的总原则。就其狭义来说,人道是视人本身的完善为最高价值而使人成为可能成为的完善的人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实现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的行为,也就是视人的自我实现为最高价值而使人自我实现的行为,简言之,就是“使人成为人”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是衡量一切行为是否人道的狭义的、深层的、高级的总原则。人道固然是一种应该如何善待他人的最高道德原则;但就其实质来说,乃是统治者应该如何善待被统治者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统治者应该如何治理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是社会治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相应地,人道主义固然是一种关于道德原则的理论;但就其实质来说,乃是一种关于理想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人道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将人道奉为社会治理最高原则的社会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治理最高道德原则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德性伦理思想具有很深的渊源,在近代时期出现很多道德冷漠等现象,社会出现了道德危机。其深层原因是因为德性的缺失。麦金泰尔认为,当今的社会处于深刻的道德危机中,主张重归亚里士多德传统的美德。当今的社会出现各种道德冷漠现象,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冷漠,对社会造成很大危害。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提出了"社会正能量"。本文认为,号召"社会正能量"就是为德性找到了一条回家的路。有了社会正能量,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暖,德性的回归,最终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属于实践哲学,讨论的是人的行为而非认知.目的论是这种伦理学的基础.人的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至善,也就是幸福.幸福并不等于生活的享受和快乐,也不等于财富和荣誉.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灵魂的现实活动.伦理德性是人的一种称为"中道"的品格状况.中道由一种被称为"实践智慧"的实践理性所确定.德性规定了目的,实践智慧使我们去做导向目的的事情.在实践行为方面亚氏给实践智慧以很高的地位,但哲学智慧高于实践智慧,因为亚氏又把至善至福归之于理性的思辨活动,这种思辨活动也是神的生活.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与作为思辨哲学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样走向了神学.  相似文献   

5.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般本质.人的实践性存在,决定了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德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使人成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进行的.迄今为止,人作为“关系性存在”,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整体性关系存在、个体性关系存在和共生性关系存在三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与此相适应,以“成人”为使命的德育在范式上也发生了从整体主体性德育到个体主体性德育,再到主体间性德育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让学生认识到道德问题的存在并严谨地思考推理道德问题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今大学生道德教育既不能教人懂得道德知识,也不能培养道德推理能力,更不可能引导道德实践,囧境重重.在高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道德教育提供了囧境突围的启示:将教育目的从塑造"知识人"向培养"德性人"转变;教育内容从意识形态向生活世界转变;教育方法从灌输规范向实践引导转变.  相似文献   

7.
道德自我反映出个体道德心理的成熟程度,构成道德形成的内在根据。在现实的道德活动中,道德自我呈现出人生定向性、主体性与整体一致性的特质。通过个体精神、意志中功能的发挥,道德自我达成个体德性完善之实现。  相似文献   

8.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中 ,农业社会的政治文明在社会治理的意义上属于权力的制度 ,工业社会的政治文明属于法律的制度 ;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 ,我们相信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将会奠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其中 ,人的德性将是出发点。研究人的德性 ,需要系统地考察人的德性与情欲的关系 ,需要弄清人的德性对人的社会生活所做出的实质性的规定 ,需要正确认识人的德性对人的个人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仁”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其道德教育的核心与基础。作为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仁”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洋溢着对人的力量的自信,高扬着人的主体性精神,但封建的专制制度桎梏了其生命力的发展。在今天的德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应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在开放的、能动的实际生活中发扬人的主体性精神,培育道德生活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汉语的动宾语序有一个由前置逐渐后移的演变过程,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可以科学地揭示其演变的动因,即:代词的高"有定性"是其前置的原因、语言类推力的作用使前置宾语后移、焦点标记是前置宾语后移的语用动力。  相似文献   

12.
考虑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降阶法.首先,写出二阶齐次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特征方程,求出特征方程的两个特征根;然后,利用积分因子乘以微分方程和导数的运算,将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化为一阶微分形式;最后,将一阶微分形式两边同时积分,求解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可求得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一个特解或通解.利用降阶法,可以求得微分方程的一个特解或通解.其计算方法简单和方便,在实际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世界秩序体系的系统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秩序体系是一个在世界政治的基础上各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既对立又统一的社会型的自组织系统,其形成往往是在主体、客体、目标、手段等诸系统交互"合力"作用下的历史演进形态。世界秩序系统在内部与外界的双重作用下,通过自组织的活动,由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发展到无序失衡,再到相对的稳定有序,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实现了世界秩序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发展。这种辩证发展的过程就是世界秩序发展演变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文献[2]给出了自生数的次数的定义及求自生数次数的方法,本文则给出了求自生数次数的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使社会蒙上了一层浓重的商业色彩,在西方价值观与东方价值观的碰撞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真空”,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价值观的传播者,更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价值观进行重塑。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某校学生体能测试的时间安排问题。从台阶试验的体检时间出发,将五个测试项目分为三大项、四大项、三大项与四大项(混合编排)三种方式建立动态规划排序模型,利用MATLAB得到各时段的各班安排顺序表。计算比较得出最佳方案是三大项与四大项(混合编排)。最后我们给出了在规定时间内各班安排顺序表的手工编排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平等的伦理秩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平等伦理秩序是人类公正地共外于同一社会的基本伦理。首先,自由和平等是我们在社会中共处所必需的两种价值。社会平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涉及的是人类社会关系中同等地相互对待的理想生活状态。它所反对的是等级社会的不自由和不平等。但是平等的信仰要是想避免乌托邦的命运,也就必须致力于以平等为价值取向的制度伦理变革。其次,从人类历史上存在的 4种基本的社会伦理秩序中可以看出平等是人际间“伦理”的基础。此外,平等伦理秩序是现代性方案的一种价值承诺,现实的发展为其理论思考提供了经验基础,其理论辨析为现实发展提供了价值范导。  相似文献   

18.
儒家政治思想是一个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政治设计学说。为了实现其基本的价值主张,儒家设计了一系列用以维系其政治秩序运作的基础矢量,包括均平、德治、礼治、三纲、仁政。其中均平是经济基础的范畴,德治、礼治、仁政、三纲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德治、礼治表征着五常,三纲表征着主从分明的等级结构体系,而仁政则是三纲五常规范体系发生作用后对执政者权力运作方式的必然要求,它们合在一起从经济和政治的方向,为儒家政治秩序的运行提供了动力,保证了其基本价值维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破产重整制度的价值序位是以秩序、公正、自由为工具价值,进而实现社会整体效益这一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20.
海运进口提货单是一种不可流通转让的货运单证。本文讨论了在建立代理关系后,船舶代理人依据提单、保证书、“电放”或海运单签发提货单以及签发地点、时间和提货单记载内容诸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