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汉水流域作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汉水文化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湖北作为汉水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汉水文化旅游却在湖北被无形地弱化甚至忽视,应引起湖北人的反思和重新审视.湖北应该深度挖掘汉水文化的内涵,整合资源,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名人文化、现代文化作为重点进行大力开发,从而打造湖北的旅游新品牌.  相似文献   

2.
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是当代作家王雄的"汉水文化三部曲"。王雄着眼于汉水文化,用理性去思考挖掘这块土地上历史的文化内涵,以拾零捡碎积土成山的精神,去追溯那遥远的逝去了的历史与文人景观。王雄力图从汉水文化中寻觅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探索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试图"留住华夏文明"中的一个内核,"破译汉水文化"这个基因,并将她展示给今天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共同号称“四渎”,是四条著名的文化大河.其中,长江与黄河历来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父亲河和母亲河,其地位无比崇高.但近年研究考古却发现,文化历史也有自身的盲区和失误.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悠久、最应享有尊崇地位的河流应该是汉江.只是汉水固有的历史文化光芒被长久地、偏执地遮蔽起来了而已.  相似文献   

4.
从新旧石器时代至两汉时期,人们在汉水流域频繁的各种政治、经济活动与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表明,汉水文化源远流长,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汉水文化以其奇妙性、神秘性、自由性、幻想性、浪漫性的品质和精神孕育、催生、滋润了楚文化,从而形成了文化发生学上汉水文化→楚文化→汉代文化→中华文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华文化内在地存在着的"楚风汉韵"文化特质又表明,汉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所以,早期汉水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处于核心区并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5.
汉水女神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水女神是中国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江河女神。汉水女神不仅出现在《诗经》、《楚辞》文化系统之中,也存在于春秋、战国以来的祭祀文化系统之中。汉水女神是两位美丽而多情的女子延娟、延娱,她们出现于西周中期前后,与周昭王南征有关。汉水女神的形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汉水文化论纲》一书立足于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和文化地理学等学科背景,着眼于全面性、典型性、学术性和普及性等写作定位,运用现代学术规范,首次从六个层面系统地梳理了汉水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古今概貌,揭示了汉水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全面地描绘了汉水流域具有典型意义、五彩纷呈的文化事象和民风民俗,填补了地域文化研究、流域与河流文化研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一大空白。  相似文献   

7.
汉水流域丧歌作为一个典型的汉水文化事象,其中蕴涵着丰富而典范的孝文化、乐感文化和伦理习俗文化等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核。迎来送往、养生送死、慎终追远、追根溯源等传统道德标准是汉水流域丧歌创作和流传的最深刻文化动因,而其巨大的习俗传承价值、伦理教育价值、历史认识价值、社会心理价值和美学认同价值则是其长期而广泛流传的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演唱丧歌是汉水文化习俗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几乎伴随着汉水流域民俗大礼———丧礼形式的每一过程。加之汉水文化产生和繁育在世界文化遗产与中国道教圣地武当山、世界民间故事村武家沟村、汉民族第一部神话史诗《黑暗传》、第一个以“汉”命名并将“汉”字几乎覆盖所有中国文化事象的朝代汉代和汉民族民歌村吕家河村等古老文化化石和文化富集区所在地,在中国文化产生和演变的历程中具有典范和代表意义,因而,挖掘、整理、保护好汉水流域丧歌,并进而认识、利用、传承好汉水流域丧歌,不仅对于抢救、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利用地方文化具有示范作用,同时,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辨证深入地全面认识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持续发展,有效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更具有直接强大的现实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水文化研究逐渐形成气候,但对汉水上游鄂西北地区的春秋古庸国、麇国却缺乏足够的重视,汉水文明的发端起源于汉水上游,古庸国、麇国作为汉水上游古方国的代表,系统地考证其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与楚国及百濮部落的关系,是汉水文化研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国文化研究热潮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河流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互呼应和相互促进。从汉水文化领域来看,近年来专题研究方兴未艾,学术专著和研究论集已出7部。其中,潘世东教授的新著《汉水文化论纲》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比较全面系统研究汉水文化的力作,作为代表性成果标志着汉水文化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汉水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区区域文化,以及现阶段与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中,成为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水文化在这一融合的过程中,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也已发生了变迁,但仍然保留着自身的文化成分和文化认同。汉水文化在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交流、撞击与融合中,既有进步的、上升的文化转型,也出现了退步的、下降的不和谐的亚文化,但这些层面的文化成分,在这一过程中被逐渐消融掉。  相似文献   

11.
汉水滔滔,在绿色苍茫的秦巴腹地流淌着,她以甘甜的乳汁,浇灌出了春秋战国时期汉水上游文化多维交汇的五彩斑烂之花。秦汉以后,随着我国长江流域文化的逐步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天府之国”蜀地文化的兴盛,汉水上游以她南北交融之区的雄姿,矗立在中国地域文化发展史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3.
汉水中上游文化作为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主要呈现为一个完整的自然生态区域在人为作用下所形成的人文性差异及其导致区域兴衰的过程。汉水中上游文化因其历史地理位置而致的南北交融过渡与边缘临界的客观特性,决定了其内在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其潜在的活性文化资源正如其自然生态资源一样,在近现代混乱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被严重破坏,与贫困经济相应的“低层次文化”现象持续存在。在坚持发展市场经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汉水中上游地区的社会转型尤其依赖于文化的新生。  相似文献   

14.
从学科建设的视野看待汉水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其命名、学科定位和学科内容等涉及学科发展的大问题。所以提出“汉水文化”的命名,是因为更符合这一区域属于多种文化特征分布区的现实,更符合我国以水命名的传统,还可以以一个空间上的概念包容其时间上的历史发展。汉水文化的学科定位,首先,应将汉水文化的学科性质界定为以社会科学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其次,在文化学、历史学和地理学这三个学科的互动中,确定汉水文化的学科的综合性、边缘性、应用性性质,而在这种互动中确定文化地理学的立场更为现实。汉水文化的研究内容应从汉水流域及其略略延伸的周边地区的移民迁徙活动和方言、居民的组织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巫术和祭祀、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等方面,采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结合传统文献的综合研究路径,进而总结出汉水文化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汉水文化源远流长、富有和谐特色,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贡献卓越。研究汉水文化必然要和学科建设相联系,需要应用同时也将丰富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汉水文化学科建设要走多元一体的汉水文化特色学科群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6.
论汉水文化的生态形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华文明构成中.汉水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悠久辉煌的历史。汉水文化是融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独具特质的地域文化和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汉水文化是沉积与辐射的统一、厚重与灵动的统一、兼容性与独创性的统一、醇厚中和与阳刚峻拔的统一,具有开放性和广适性、持久性和变化性、丰富性和生长性、过渡性和和谐性等特征,与中华民族文化乃至所有人类文化一样,时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方向性、支撑力、凝聚力、推动力的作用.不仅是汉水流域人民战天斗地、开辟未来的精神法宝,也是全国人民走持续科学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源泉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对汉江的形成和历史概况,汉水文化的十三大内涵,汉水文化的挖掘利用,汉水截流和南水北调之后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岘山、汉水、孟浩然、习家池等大批代表襄阳文化的注入,使唐城独具岘山文化、汉水文化、诗歌文化、史学文化、宗教文化、考古文化底蕴。穿上一套美美的汉服,去中国唐城,跟我一起穿梭大唐,领略“一枕春梦,浪漫唐城”。  相似文献   

19.
社会生活日趋审美化已成时代潮流,要使作为综合国力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发挥其强大的文化功能,推动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深入发掘、研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社会历史性的区域文化,汉水审美文化就是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进而对汉水审美文化的架构和重要内涵作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独特的审美个性作了辩证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针对汉水上游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及其古村落的社会风俗文化进行研究,客观、真实地分析汉水上游古民居的人居环境、建筑形态,以及古民居聚落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详细阐释了针对其进行变迁和现代改造的原因,针对汉水上游良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古民居规划和保护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