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维民 《师道》2003,(10):25-2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今年秋季投入使用,高一年级第一册课本第一单元编入了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读来兴味盎然。试教下来,感到《教师教学用书》“课文说明”的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特写此文,为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出点力。课文5个自然段,明断实连,浑然一体,处处表达着作者一生品味杜鹃的生活体验,展示了作者雍容旷达的情怀。第1段的中心是个“缘”字,着笔于“瘦鹃”笔名的来历及含义。“鹃而啼瘦,其悲哀可知”,当时的周先生写哀情小说,悲哀自不待言。以鹃为名,是自况,也道出45年前与杜鹃的密切关系和对杜鹃的最初…  相似文献   

2.
周瘦鹃其人     
《杜鹃枝上杜鹃啼》是周瘦鹃先生的一篇小品,“短意长,要言不烦;笔底含情,涉笔成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但是对于周瘦鹃先生,我们知之甚少。对周瘦鹃先生的重新认识,对我们反思中国坛的升降浮沉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瘦鹃是值得一提的人物。作为“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家,其哀情小说曾畅销一时。而他的散文则吸取了魏晋南北朝散文的精髓,文笔清新恬淡,意境隽永含蓄,引经据典,学识渊博,情趣雅致,其成就远胜于小说。《杜鹃枝上杜鹃啼》堪称其晚年散文代表作。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选用了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教材编者在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通读课文,体会作者在‘东拉西扯’、貌似纯知识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的感情。”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篇课文的“课文说明”第三段中,认为“这篇文章,就没有  相似文献   

5.
周瘦鹃(1895—1968),现代作家和翻译家,二三十年代已蜚声文坛,主编《礼拜六》,潜心鸳鸯蝴蝶派作品创作。后拥坐书城,植花木制盆景,徜徉紫兰庭园。随兴所作诗词散文,多见于海内外报端。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他的庭院盆景,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他草木虫鱼为文中的一篇。古人曾说文章笔法,尺水可以兴波。这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化信息十分丰富,这是读后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作者首先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在不足千字的文章中,引用诗词达五六处之多。开头引清代黄韵珊词,交代笔名“瘦鹃”由来。接着说以往诗人词客,称杜鹃  相似文献   

6.
周瘦鹃《杜鹃枝上杜鹃啼》的教学难点在于本文的多解读性和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及思维定势的矛盾。在于本文的文体特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矛盾,在于作者本人与时代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湘辉 《现代语文》2002,(2):50-51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一册.收入了周瘦鹃的章《杜鹃枝上杜鹃啼》: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两个很尖锐的问题:一、这是一篇说明还是一篇小品;二、作是主张杜鹃的啼声悲切还是欢愉。显然,这两个问题困惑住了学生。其实,学生们能够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为师的应该感到很欣慰;因为能够提出这样两个问题,已经离真理不远了;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整篇章也就理解了,吃透了。  相似文献   

8.
何梦桂,浙江淳安人,咸淳探花,宋元遗民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集《潜斋集》收入《四库全书》。《鹃啼曲》出自其作品集《潜斋集》,不仅借“杜鹃”来吟咏宋末皇帝,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遗民们的精神面貌。本文将从“杜鹃意象”以及“遗民”两个角度浅析《鹃啼曲》。  相似文献   

9.
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是一篇别致的说明性、议论性、抒情性散文。它在结构安排和语言的运用上具有淡化文体的突出特色,值得仔细阅读、再三斟酌、反复鉴赏,以悟其平实中的宛转,微言中的深意,闲散中的匠心。  相似文献   

10.
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现代著名作家周瘦鹃在散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巧妙地将花、鸟、人融为一体,信手拈来许多诗词典故,给“杜鹃”这一特定的文化视点作了较好的注脚,让我们触摸到杜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特内涵。杜鹃作为中国古文化的产物,大约始于周  相似文献   

11.
周瘦鹃的小品文《杜鹃枝上杜鹃啼》第二自然段写花鸟同名之趣后 ,接着写“唐代大诗人白乐天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 ,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 ,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 ,句虽平凡 ,我觉得别有情味”。授课时我向学生质疑 :“平凡”指什么 ?“别有情味”是什么情味 ?学生议论之后 ,大体上得出这样的答案 :平凡是指马诗套用了白诗的格式 :“杜鹃”一名两冠在一句诗句中出现。别有情味 ,别于哀鹃的传统说法且与第一段“欢快之声”照应。写其是乐鹃。另一学生对上述答案却提出异议 :“别有情味”不仅…  相似文献   

12.
情哀周瘦鹃     
正周瘦鹃高高瘦瘦,颇有些浪漫文人弱不禁风的样子。他喜欢戴一顶帽子,一副墨镜,看不出墨镜后面的眼神蕴蓄着什么喜怒哀乐。也许是文人的缘故吧,不容易掩饰自己的真实内心,他需要借助墨镜;也有人说墨镜只是为了保护他受损的视力,然而终于给人一种不易亲近的印象。周瘦鹃原名祖福,学名国贤,瘦鹃是他的笔名,一只泣血杜鹃的形象。望帝春心托杜鹃,啼出声声带血的哀鸣。一  相似文献   

13.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文,大家都认可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  相似文献   

14.
《杜鹃枝上杜鹃啼》【自读导言】传说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 ,名叫杜宇 ,他后来禅位退隐 ,不幸国亡身死 ,死后魂化为鸟 ,暮春啼苦 ,至于口中流血 ,其声哀怨凄悲 ,动人心腑 ,因名为杜鹃。又叫杜宇 ,因其声若“不如归” ,也叫子规。而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 ,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自古以来 ,文不绝书。作者即以此为契机 ,生而发之,从给自己起名“瘦鹃”写起 ,写到了“愁种子”的欢愉之声 ,写到了自己“从此东涂西抹 ,沿出至今 ,倒变成了正式的名号”的过程 ,从而暗示人世间的悲苦并非不可变更。作者从悲苦之…  相似文献   

15.
花,无论什么样的都很美,但我独爱映山红——那传说中杜鹃啼缸而成的杜鹃花。 “杜鹃啼处血成花。”每年农历三、四月间,当杜鹃啼叫着“不如归去”时,映山红便在大江南北漫山遍野地开放起来,一团团一簇簇,如火焰那样热烈,似鲜血那样鲜红,似乎要拼了一生的激情来报答这孕育生命和生机的大自然。  相似文献   

16.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10):F0004-F0004
(一)大树杜鹃 谁知鹃红皆有骨, 能化大树遮天绿, 藏在深山隐不露, 闲观身下奔野鹿。  相似文献   

17.
《杜鹃枝上杜鹃啼》一,大家都认为它“含蓄婉转”地表达了作的思想感情。但究竟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感情,相关的资料都未能解说透彻,或是讳莫如深,或是隔靴搔痒。鉴于此,笔不揣冒昧,试为解说。  相似文献   

18.
唐诗中杜鹃一词有多种内涵,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并没有“杜鹃啼血”之义,二者性质有异,一为古蜀神话传说,一为自然现象。李贺“杜鹃口血”也不含有杜鹃“不如归去”的唐后摹音之义。  相似文献   

19.
这天,猫头鹰、老鹰、杜鹃、小燕子来到凤凰家学写童话故事。凤凰说:“要编童话故事,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童话。童话就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夸张和拟人化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使大家得到思想教育的一种儿童文学。”话刚开个头,猫头鹰想:“凤凰只会说大道理,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他飞走了。凤凰接着说:“故事必须有人物形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所编写的故事应有感染力,能引人入胜,能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共鸣。”老鹰听了想:“啊,童话故事不就是这么简单吗?我会了。”他拍拍翅膀,也飞走了。“凤凰老师,我家大鹃二鹃…  相似文献   

20.
《荷花》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包 括3个分句的长句子:“有的才展开 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 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 破裂似的。”学生读这句话后,我问: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荷花的不同形态。 师:作者怎样写荷花不同形态 的? 生:先写才展开的,再写全展开 的,最后写未展开的。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突然问道: “老师,这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要 么按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顺序 写;要么按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 顺序写;为什么作者先写半开的,再 写全开的,后写来开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