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悟”会的。因此,课堂教学应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反思与交流等活动,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促使其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性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单一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单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过程.“支架”原意是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教学中引入“支架”寓指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协助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学生则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主动建构并内化知识和经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汪爱民 《小学生》2012,(8):38-38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换言之,“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式”教学的核心正体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它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5.
依据“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个人构建自己的产物,教师的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出了以能力,经验为核心的教学质量层次观,从过程与功能两个方面确定了地理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的类型。  相似文献   

6.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所谓“知识建构”,指知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传授,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对所要“理解”和“消化”的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知识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识策略、经验方式和情感态度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策略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主动性的知识建构为中心的思想。充分体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的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改变…  相似文献   

7.
黄梅 《福建教育》2007,(12):48-48
诚如周玉仁教授所指出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经验激活、利用、调整、积累、提升的过程,是”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数学教学应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  相似文献   

8.
当代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强调“重新确立直接经验的价值,构建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新课程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摈弃过去那种从概念到概念,就概念讲概念,直接将教科书的概念知识搬给学生,这种像蚂蚁搬家式的教法早已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了,取而代之的必然是适合时代前进、能促进社会进步的新理念和新的教学观。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积累主动地积极地去认识概念、组织和重新组织数学概念,重点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探究,让学生在对概念的形成过程的认识过程中去优化组合,去再认识,去再建构,实现意义重构的目的。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体验情感,转换态度,激发好奇心,促进求知欲,逐步确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数学知识观把数学知识看成是概念、原理、定理,符号等和静态集合体,将数学教学看成是“传授-接受”,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学的批判,而现代数学知识观测把数学和知识看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将数学教学看成是“活动-建构”强调学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关于“建构”,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就是指“把已经存在的、凌乱的、无序的东西,有规律的组建起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对知识的获取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它主张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创造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建构主义观点探讨物理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构主义认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作用将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指导学生在特定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不断渗透进各个学科教育领域,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田晓梅 《天津教育》2014,(15):118-119
反思当前的复习课教学。大多采用以教师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所设计的模式中,缺少学生“个性”的积极参与,没有“问题”的探索,学生难以形成持久的记忆,在面对新情景和问题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活用”。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对知识的新理解。自主建构是个体学习知识的核心机制,是这样一种活动过程:在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强烈愿望的驱动下,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自觉积极主动地使自身处于不平衡状态的认知逐步达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义的课程与教学论的核心理念,它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念相吻合。在语课堂教学中可以“知识建构”为基本理念,实施情感性、情境性、协作性、支架式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协作探究、自主吸收、消化和运用知识,学会在实践中反思,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提高语教学实效,依据“知识建构”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种教学策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者把人们头脑中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称为“相异构想”,相当于前概念中的错误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一种由相异构想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但是学生关于科学世界的观念和理论是不容易改变的,它们并不是我们所说的“不理解”,而是“不同的理解”,它们常常与学习者大量的直觉经验和信念联系在一起,根植于一个与科学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中,学习者常常对它们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15.
唐恒 《广西教育》2011,(23):63-63
一、建构主义与体育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主体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即认知过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能动地建构对客体即学习材料的认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观点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能是主动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别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它的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知识或信息的获取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的。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是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建构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经验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简单地由教师进行“复制”再“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只能是每个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的过程。基于此认识,笔者认为,教学应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知识的“生长点”,并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生长”出新的知识,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再发现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1.“生成性”教学简析  建构主义的学习心理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自主的,学习是学习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出发,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学就是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它是一种生命实现的过程,是符合学生生理与心理实际特点的渐进的生成过程。根据这些理论,笔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致力于学生的“生成性”发展研究,通过不断的尝试、探索,从而提出了促进学生“生成性”发展的教学框架(如下图所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客观实在的被动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的现成结论,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解决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若能把需要研究和证明的定理、公式等纳入“问题”之列,把建立概念的各种特征和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归入“问题”范畴,把有关例题、习题融入“问题”系列之中,那么对其探索发现和抽象概括过程就能成为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再发现”和“再解决”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这样“问题解决”活动中相关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不仅能作为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工具,而且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从而慢慢学会探索新知识所必须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认知的需要,也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更是学生情感体验的需要。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自己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里,才能真正地实现意义建构。而要把知识的“根”安在学生的经验里,就必须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学生经历了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意义建构,而且还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