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茂  康宏 《编辑之友》2021,(8):45-50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我国传统图书销售渠道加速向线上迁移.随着流量从增量竞争转为存量竞争,各大平台不断强化对流量的垄断和管控,运营私域流量成为各出版单位应对公域平台流量垄断、提升营销性价比的出路.为此,出版单位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运营理念,构建精细化的运营体系,打造社交化的营销推广模式,围绕引流、固流、变现三个环节,整合各类营销手段和优质资源,制定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私域流量运营体系,实现线上营销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图书微博营销要充分利用微博的特点,专注于实时性,吸引微博用户的关注和转发;出版单位在发布官方微博的同时,编辑、作者等要利用个人微博的速度和灵活性与读者进行实时互动,构建编者、作者、读者共同参与的图书阅读分享平台;以微博为主构建多媒体营销,线上线下活动配合,树立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3.
用户社群化使得基于微信平台的图书社群营销迅速崛起,除出版单位自建微信社群外,还有许多提供知识服务的社群,这就促使出版业转向一个内容过剩但营销注意力不足的方向.在微信社群营销逐渐成为出版机构营销重点的同时,其运营方式和营销效果都有待改善和加强,本文针对微信社群图书营销现状提出消费者与图书口碑测评、微直播轻应用、跳出出版做营销的第三方垂直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4.
李洪健 《出版广角》2016,(14):15-17
在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出版单位纷纷布局新媒体出版.本文以传统专业出版单位运营微信公众平台的经验为切入点,从内容定位、读者层次、跨产业融合、专业运营四个方面阐述了建筑邦微信运营的经验,为其他专业出版单位运营微信公众号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实体书店的转型升级之路,不能游离其最核心的知识服务价值.线上知识服务技术的迭代成熟,不断改变着知识的生产、应用、创新与传播.近年来,实体书店围绕"人、货、场"三要素,盘活知识服务资源,发力线上知识服务,形成了复合服务、价值共创、产品驱动、平台共同体4种典型模式.后疫情时代,除了"线上+知识服务"的组合,实体书店仍需在编织融合化网络、与用户共创价值等方面不断优化,不断与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开展融合.  相似文献   

6.
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服务融合是公共图书馆智慧化转型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首先从公共图书馆视角指出开展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绩效评估是检验和指导读者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之后对评估体系进行建模,以提供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服务融合绩效评估的方法,最后从数据、用户、平台及服务等多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工作的开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李树文 《现代传播》2016,(4):165-167
微信营销是以微信用户为依托,以微信用户数据为背景的新型企业营销模式,是一种基于微信用户群落和微信平台的网络营销方式。吴荆棘、王朝阳(2013)主要从微信的功能与营销创新角度来分析出版业微信营销的可行性和发展战略。程小永(2013)强调微信是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后企业营销的必争之地,也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工具。叶静(2013)围绕企业微博营销与微信营销的对比展开讨论,在两种营销平台异同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两个营销平台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8.
周力  周旖 《出版广角》2013,(6):38-40
对出版单位而言,充分利用微博这个新的营销平台,开展图书营销,提升营销业绩,不仅具有实践意义,同时对拓展图书的现代营销渠道,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的意义。微博综合了博客、即时通讯、手机的传播优势,是最能代表自媒体发展的典型表现形式,它秉承着自由、开放、平等和共享的网络精神,与以往的传统媒介形式相比,前所未有地赋予了每一个拥有微博的主体自由表达和交流的渠道、平台,微博的信息传播特征凸显了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随着微博用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不断提升的影响力,决定了微博作为一种新型自媒体所具有的营销价值。图书出版业也发现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的图书整合营销传播将读者置于中心地位,提升读者体验既是营销目标也是营销关键.目前,图书网络营销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营销、社交网络营销、移动微营销等,借助移动互联网络,图书营销不断探索创新营销方式,各种营销方式不断整合,共同产生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李弘  李鹏 《出版参考》2017,(11):15-17
我国传统专业图书出版单位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探索过多种路径选择和模式创新.专业出版单位一直在致力于寻找知识产品解决方案以及为专业阅读提供可定制和交互的开放性平台和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知识服务.本文结合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知识服务探索和案例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中的5所高校出版社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它们的论坛、博客、微博和微信营销平台的使用情况展开调查,根据各个营销平台的营销效果,创新性地提出新媒体环境下传统营销模式的优化策略:创新论坛营销思路,拓展博客营销领地,延伸微博营销模式,搭建微信营销平台.  相似文献   

12.
短视频虽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营销手段,但其优势尚未充分发挥。文章通过对抖音平台图书馆视频号的调查分析,发现内容营销是社会化媒体时代网络营销的核心,能够以内容为纽带提升用户关注度与黏性,从而实现营销目标。文章认为,图书馆短视频服务应加强内容营销理论应用,通过重视营销理论应用、有价值内容创建、内容场景化表达、重视数据分析、利用平台规则等营销策略,拉近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图书馆短视频服务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水平呈现两极化发展,学科服务宣传推广难以深入人心.为了与学科服务用户建立长期稳固关系,实现学科服务的持续发展与推广,文章从学科服务营销角度进行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应用价值,从数据收集与分析入手,提出由用户智能标签系统、用户行为预测系统、服务营销输出系统、开放数据交换系统构成的学科服务营销平台概念框架,并提出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4.
黄晓娜 《传媒》2021,(10):63-64,67
在国家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期刊依托微信平台进行的营销推广也在不断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融合环境中,期刊的微信营销必须要有所创新才能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期刊要认清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的微信营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动微信营销向全媒体平台拓展,不断建设并健全营销渠道,挖掘微信营销的传播潜能,并保持对新兴信息传播技术的关注与应用,从而促进期刊微信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金莹 《出版广角》2015,(16):54-55
全媒体时代下的图书出版能融合不同媒介,充分体现出版内容的价值。在全媒体环境下,营销类图书的出版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出版者工作者应把握这一机遇,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精准分析市场信息,掌握图书出版需求,建立全媒体营销渠道,并通过便捷的新媒体平台落实信息反馈,完善读者服务工作,提高营销类图书出版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日本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本文对互动式网文平台、读者参与式网络出版平台、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三类日本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出版社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收集读者阅读意见从而提升纸质书发行量与发行效果;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通过社交化社群运营、会员参与策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实现"内容+产品+服务+情感链接"的多元融合性产业链,赢利形式走向融合与多元.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互动营销变得多样化.出版机构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渠道以满足读者的多样化需求,如从线上到线下的O2O模式,从用户(读者)到商家(出版商)的C2B模式,以及从用户(读者)到用户(读者)的B2B模式.本文将以豆瓣网为例,探讨互联网时代图书出版的互动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二维码融合出版物发展迅速,二维码所链接的数字资源版权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总结了产生数字资源版权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出版单位和用户版权保护意识淡薄;(2)出版单位版权保护技术和能力不足;(3)缺乏针对性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同时指出可采取以下四种措施加以解决:(1)强化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意识;(2)出版单位自建平台存放二维码链接资源并与作者签署协议;(3)实行一书一码保护机制;(4)加快建立二维码融合出版物行业标准规范并健全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人性化服务下的高校图书馆移动通讯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服务围绕以人为中心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守着藏书工作到现在面向广大读者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服务,无不体现出图书馆服务理念的不断进步。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会产生矛盾,处理这些矛盾需要建立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系统,移动通讯工具手机的出现为建立这种互动系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代高校图书馆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目标,在校园中展开营销活动。  相似文献   

20.
王书挺 《中国编辑》2022,(2):56-59,81
本文围绕融合出版环境下出版单位面临的各种版权风险及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展开研讨,着重分析版权风险产生的原因,指出出版单位在版权管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规避和防范版权风险的可行性措施,并对出版单位在融合出版工作中做好版权工作提出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