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毛泽东在早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救国思想观 ,它是青年毛泽东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程中的一次伟大尝试。本文探索了毛泽东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变之前,青年毛泽东曾是一个坚定的教育救国论者,并且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育救国理论。本文着重分析了毛泽东在早年求学历程中教育救国观的形成及其运动轨迹,以期能对理解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救国,是毛泽东早期行动的核心。在探求救国真理和道路的艰难征途中,毛泽东表现出了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敢于奋斗的精神、勇于在求学中求索的精神和矢志不渝地坚持真理的精神等良好思想品质。这些思想品质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年毛泽东从主办工人夜学、创办自修大学到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内容表现为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形成了他教育服务革命、革命不离教育的职业革命生涯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青年毛泽东从主办工人夜学、创办自修大学到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内容表现为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形成了他教育服务革命、革命不离教育的职业革命生涯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在早期现代化过程中,他从救国强国出发,提出教育救国方案,初步认识到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他的西学救国、三民说、家庭教育、实业教育、女子教育等思想对中国近代教育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推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教育救国思想”是我国近现代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应该首先或主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把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教育救国思想”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教育救国思想”突出并强调了教育的独立性和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救亡、启蒙思想、“教育救国”、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和渗透的时代背景下,从厚重、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出发,汲取了西方教育中富有生命力的营养,着眼于人民大众,学以致用,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9.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倡导教育救国,特别是他早期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造就了大批的民主革命志士,并直接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关于教育的论述,是他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遗产之一。加强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过去、现在和今后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毛泽东非常关心、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不但亲身参加过教育实践,而且十分重视教育思想建设。他青年时代从事过教育工作,曾是一个“教育救国”论者,以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对旧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抨击。1921年他参加党的一大后回到湖南,先后创办了韶山农民夜校、湖南自修大学、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把这些新型学校作为培养工农群众、革命青年和革命干部的阵地。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他倡导教育要培养革命干部,并为提高工农兵的政治文化水平服务。此后,他为我们党在各个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卢作孚早年是位真诚的"教育救国论"者,从事教师、记者等职业推广新教育、新文化.1921~1925年初,卢作孚在西南地区进行两次新教育改革实验,两次实验都开展得风生水起,却又都因军阀混战而夭折.早期教育活动没有实现他的教育救国梦,却开创了西南民众教育之先声,也为其日后的教育活动积累了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适受其家庭教育与家学渊源的影响,自幼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关键是使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础;注重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认为它是一个国家学术水平的象征;特别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认为教师水平的高低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育方法上倡导自由思考,注意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丘逢甲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他寻找救国“伟人”的过程,他内渡后继续投身于教育是最符合他个人实际-而又体现了他具有自知之明的救国道路选择。他特别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强调要以实学“强国”;重视以新教育振刷国民的民族精神,强调要以教育唤醒国民,培养国民伟大的民族观念,强调要以新教育达到“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杜亚泉的教育救国思想及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以科学报国、教育救国的先驱 ,毕生致力于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视教育为救国自强的根本 ,为推进社会进步最有效的途径。他开办学校 ,主编杂志 ,编撰教科书 ,著书立说 ,力图造就有觉悟、有良好品格和素养的新型国民 ,并提出了一套改革教育体制的方案 ,对近代教育结构的领域及功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陈时是私立中华大学的创办者。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成为民办大学校长先驱与楷模的人生历程中,历经了传统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文明的洗礼,坚定了教育救国的理想,并不惜倾其所有、托钵化缘,终生从事私立中华大学的教育活动。他倾家兴学的壮举、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和矢志教育的精神至今仍有启迪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前"教育救国"长期处于被批判地位,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教育救国"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救国"是近代知识分子对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状况的一种尝试,尽管它以失败而告终,"教育救国"对开启民智做出了积极贡献,对当今的"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科教新国"具有借鉴意义。对"教育救国"新材料的发掘是下一步研究的生长点,对与"教育救国"相关因子的研究是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富矿。  相似文献   

18.
《中华教育界》作为近代中国教育期刊中刊行时间长、影响较大的刊物之一,它不论是在西方各种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引入,还是在教育实验、教育思潮的推进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过积极影响.1924年7月至1926年11月间,陈启天担任《中华教育界》主编,以“教育改造国家”为其办刊宗旨,借助师友的援引、同学的相互砥砺、同道的呼应、同乡与同事的鼎力支持,集结了一大批提倡教育救国的教育界人士.他们在陈启天的引领下,思想之间形成了相互交融之势,使得《中华教育界》成为宣传国家主义教育的理论阵地.  相似文献   

19.
张謇在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实践中,创造了众多的全国之最,反映了他的创新开拓精神。但由于一些夸大不实之词的掺杂,使有些提法与史实不符,混淆视听。通过对“中华工商时报”等报刊书籍提及的张謇所创“中国第一”或“全国之最”逐一考证,发现有的确属全国之最,有的有待进一步论证,还有一些并非全国第一。只有澄清事实,才能正确利用文史资源,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