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毛泽东从主办工人夜学、创办自修大学到创办工农运动讲习所,其思想经历了从教育救国论到教育服务革命救国论的转变,其内容表现为人格主义的国民教育、平民主义教育和革命主义教育.形成了他教育服务革命、革命不离教育的职业革命生涯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教育救国"是中国近现代影响极大的关于教育功能的主张。近现代中国一大批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都信仰教育救国功能,并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实践。但是,就"教育救国论"的评价问题,历来聚讼不清。应当肯定地说,"教育救国论"所遵循的是社会改良的路向,社会改良与社会革命在中国近现代是不能分出伯仲的。尽管教育未能救国,但应看到教育救国是有条件的,近现代中国并没有满足其必要条件。即便如此,在大半个世纪"教育救国"思潮的冲击下,教育自身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探讨了徐锡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色,对他的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军事救国思想的内容和实践作了阐述,指出教书救心、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体育活动是其主要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克利 《教育评论》2014,(1):141-143
魏源"师夷制夷"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洋务运动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萌芽时期,甲午战争后的维新变法时期是"教育救国论"的初创时期。到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救国论"臻于成熟,基本完成了变革传统教育的历史任务,其内涵也完成了超越国家概念、政党主义和教会派别的重要转变。时至今日,"教育救国论"的某些合理内核仍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简要探讨了徐锡麟教育救国思想的形成,发展和特色,对他的教育救国,革命救国,军事救国思想的内容和实践作了阐述,指出教书救心,理论结合实践,重视体育活动是其主要的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孙中山的教育思想虽多有研究,但从"教育救国"方面进行专论者尚少.事实上,孙中山作为一个把毕生献给"救国"事业的伟大的爱国者,就其思想体系来看,"教育救国"方面的内容当为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属性上明显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救国"到"革命之建设"的阶段性进化,内容上则与其人的"学问立国"说密切关联.在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它尽管素材量上并不显突出,但这并不影响其鲜明特点和层次高位.  相似文献   

7.
严复把教育看成是救国的根本。他在正确解决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从中国教育的症结入手,通过强化教育救国观念,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改进基本的教育方法,实现其教育救国的主张。严复教育救国思想有两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严复对西方教育文化认识上存在着矛盾性,二是对教育的过分依赖,忽略了政治变革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育救国思想是黄炎培先生创办职业学校,推行职业教育的本源,也是许多知识分子信仰并为之奋斗的救国方案。黄炎培先生的一生始终贯穿着爱国主义教育这根红线,启示着高职院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办学理念、融入高职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其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我国近代“维新”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庸俗进化论哲学基础上 ,集先进与落后于一体。他的教育救国论思想却独树一帜、内涵丰富 ,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其智、德、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目标论 ,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旧巢臼 ;其强调实用的教育内容论 ,体现了我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对我国新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注重实践的教育方法论 ,为中国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 ,且对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启迪。  相似文献   

10.
教育救国思潮旨在藉教育以自强求富、挽救国运,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萌生、明晰、高涨、消退四个阶段。这一思潮的发展脉络和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又终因其改良性质和革命潮流相扦格而消退。  相似文献   

11.
严复是近代中国教育救国论的先驱,独特的求学背景是其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基础。其以译书为媒介倡扬教育救国的思想,以“三民”教育为救国之纲领,以学习西学、开展科学教育为救国之良方。其教育救国思想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影响至深,对当今教育改革、“科教兴国”仍不失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中学会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进步团体.该学会历时10年,开展和进行了一系列救国活动.在上述活动中,其教育救国的实践是最多也是蕴涵思想最丰富的.新中学会的教育救国思想和实践主要集中在纪律教育的思想和实践、道德教育的思想和实践、劳工教育和国民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三方面.该学会教育救国的思想及实践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其运作模式来看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在其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始终坚持的是“立人”继而“兴国”的教育目标,胡适却始终以“教育救国论”为指导思想。本文从鲁迅和胡适教育目标的形成过程、理论基础、教育实践三方面分析了他们之间的异同以及对今天教育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华 《天中学刊》2006,21(6):108-111
近代留美学生创办的《留美学生季报》,以宣传科学为主要目的,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介绍、传播,为促进近代国人的思想启蒙,树立科学观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其刊载《科学救国论》等一系列宣传科学救国的文章,为近代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这种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教育救国思潮是一种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近现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派别都曾不同程度地被卷入这一潮流中。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空前活跃的原因、几种主要的救国方案和特征的分析 ,探讨教育救国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教育救国"者认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措施,是挽回利权的关键,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因此是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实业救国"者以为,实业是国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夺回利权的关键,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从而也是拯救中国的不二方式。"教育救国"者以无论何项事业都需要科学、都需要教育为立足点,考虑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实业救国"者以实业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实业的发展程度取决于科技以及传播科学技术的教育发展程度为认识结果。"教育救国"者指出,教育可以促进实业的发展,"实业救国"者认识到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由此,"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开始互动。这种互动,不仅推动了教育发展,而且推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的教育救国思潮不仅继承了近代教育救国思潮中有益的成分,而且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带动下,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使中国现代教育逐步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束缚,不仅是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创新,而且让中国教育有了新的纪元。同时,民国时期教育救国思潮的传播与实践,从另一个方面很好地配合了中华民族救亡运动。  相似文献   

18.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举制的废止,现代教育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但由于教育普及率、经济发展、教育与政治关系、教师地位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致使"教育救国"思想破灭.我们从中应吸取教训,使教育能够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向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变之前,青年毛泽东曾是一个坚定的教育救国论者,并且提出了他独具特色的教育救国理论。本文着重分析了毛泽东在早年求学历程中教育救国观的形成及其运动轨迹,以期能对理解毛泽东的早期思想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