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肖飞 《培训与研究》2007,24(12):74-76
和谐美是美的最高境界,既然自然界在本质层次上是美的,那么,揭示与描述自然之奥秘的科学理论也就应具有相应的美学特征。崇尚自然之理性、宇宙之和谐的思想,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力量源泉。杨振宁教授的科学美思想集中了东西方和谐美思想之精髓,是人类追寻神秘的宇宙秩序之"大美"的最高境界。东方的美学原则有益于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西方的美学原则有益于指导人们的科学实践,这正是杨振宁教授和谐美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自我持存的目的 必须通过控制自然来实现,结果导致了外在自然及内在自然受到严格的控制;技术是人们控制自然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其发展中逐渐成为控制人的异化力量;作为意识形态的控制自然遮蔽了对人的全面控制,由此形成了"控制自然"与"控制人"的内在逻辑,即"控制自然"的目的 走向了"控制人"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大量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着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先秦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堪称其中的典范,他的"自然之道"思想涉及到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些社会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而造成的.道家老子"自然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这种思想在当下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值得考察的问题.通过分析老子的"自然之道"理论,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当下社会发展仍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环境问题的出现,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诘难。但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的内在价值”和“自然的权利”是无法证成的命题。环境法应彰显理性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在立法理念层面上,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立法技术层面上,厚筑环境义务之堤,以保障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在带来福音的同时,也造就了危害人类的魔鬼。章分析了老子“复归于朴”的思想,提出了当代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应是认识自然、理解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现点,认为科学发展的终极目的应是促使人类回归到有着丰富充足养料的自然之母的怀抱,使人类达到“天人合一”,享有永恒的幸福、宁静和自由。  相似文献   

9.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构建什么样的社会,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表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这不仅可由唯物史观得以说明,也可以且有必要从科学发展观加以论证.符合自然根本法则的社会秩序结构基于底层起始的文化建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就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以个体文化过程作为社会建构的起始点,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以期涌现出和谐社会的秩序结构,这是教育应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有力手段.因而,我们的实验教学不仅仅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使之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及其文化价值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等等.可见数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数学文化作为教材的组成部分,应渗透在整套教材中.教材可以适时地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包括数学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应用、数学发展史的有关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家治学的严谨,欣赏数学的优美.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许多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工作者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们研究和探索的一生中,由于某种原因,给他们自己、也给人类社会留下一些"遗憾".  相似文献   

13.
"祛魅"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哲学起点之上的,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向,需要再次对自然美问题进行新的学理建构,并以此为前提重新确认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在新时期绿色发展语境下,"复魅"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精神敬畏,更是一种共生共荣的融入,把"人在自然中存在"作为自然"复魅"审美转向后新的哲学起点,把对自然万物生命的体认作为构建新的自然美的审美核心,最终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4.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但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广泛应用也带来许多问题.如人类健康的新问题、人类安全问题、人的德行发展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冲击、"数字化"和"公式化"对人文科学发展的影响、"人类中心主义"思潮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影响等.我们应全面发展自然科学,不断提高人类把握自然科学的能力,发扬科学精神,树立科技伦理观,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可持续发展上人类正面临和陷入诸多问题和困境之中而难以自拔,人口、环境、社会和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人类及其它生命的生存和发展,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即"道法自然"、"知常日明"、"知和日常","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解决当今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诸多矛盾问题的良剂.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结合,凝聚着人类向往自然、美化自然、与自然交流的愿望和体验.中国古典园林匠心独运的布局安排、独特意境都体现出古代造园中诠释"自然"、享受自然的"自然观".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对中国古典园林在艺术上的表现影响深远,对当今造园艺术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然的"内在价值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成立的关键.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对这一理论"硬核"的论证,往往采用"比类"、"外推"或"直觉"、"体验"的手法,这就使"内在价值论"蒙上了某种"前科学"性质的神秘主义色彩,给人以牵强附会或苍白无力之感.而协同学却实现了对其素朴性与神秘性的消解,使得这一理论从素朴走向精致.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精神的内涵很丰富,最本质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自然学科与科技活动都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自然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搞好自然学科的课外活动,是自然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在自然教学中采用以下"四个结合",收到了实效.  相似文献   

19.
一、第三空间教育的由来 新技术发展至今,人类的生活空间形态呈现为三类:纯粹的自然界;可以称为"第一自然";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社会,可以称为"第二自然";网络空间所提供的"虚拟社会",可以称为"第三自然",网络化的虚拟社会构成了人们生活的第三空间.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生态思想、人的生存权利的实现、生态正义和生活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思考"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机理,提出生态文明是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超越,是人类文明的新阶段和新发展,符合人类的生存权利走向现实的"定在".生态文明与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和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而,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