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在于这一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是综合科学性、时代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的理论形态的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在当代直接表现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给城市社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城市社区的各个方面发生变化。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以及和谐社区的背景下,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有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一、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的文化认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和谐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具有价值引领、经济发展、社会整合、人才培养等功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价值共识、物质基础、社会氛围和人才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阐述,既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又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概括论述。这个精辟的论述创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特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发展中国大众文化的最终价值导向是文化的和谐,从而对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大众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和谐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具体形式、内容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也起着规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简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现实诉求和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价值诉求,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成果。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文化具有的功能决定了它在社会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成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契合一致的。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既有许多优势,又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建设的优势,大力克服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潮流,凸显出文化资本重构在当代中国成人教育的变革变革中的核心地位.在文化资本重构与改革变革的援接中,不仅彰显出激活中国成人教育文化记忆的极其重要性,更表襮出以文化资本重构解决变革诸多难题的极端紧迫切性.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化资本理论出发,着力解读成人教育文化资本重构的文化理论和文化价值、文化能量与文化修养、多元文化与多极文化的相互关系,进一步诠释中国成人教育变革的社会诉求、现实困惑与未来趋势,从而开创当代中国成人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构建需要和谐文化与之相对应,文化具有的功能决定了它在社会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成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在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是两个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的概念,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在价值取向上是契合一致的.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当代中国建设和谐文化既有许多优势,又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建设的优势,大力克服影响和谐文化建设的不利因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认同是人们产生的一种对现存政治体系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社会转型时期,重构我国政治认同是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生活现实的双重诉求。基于哈贝马斯的“重建性”合法性理论的启示,应从价值规范和经验事实两方面对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进行新思考:一方面,以和谐、正义、民主、法冶、自由和平等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以增进公民对执政党的认同、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提升公民政治社会化程度以及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为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认同重构的具体经验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的背景下,我国法治文明的和谐发展模式可以构想为“会通-创新”,即古今会通,探寻中华法系和谐理念的当代建构;中西会通,促进移植法律与本土文化的和谐兼容;制度与观念会通,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法律文化观;区域会通与城乡会通。协调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发展的和谐平衡。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文化向现代的转型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产生的,是中西文化、古今文化的融合,具有明显的和谐性特征。政治文化的和谐对于我国和谐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塑造合格主体,提供伦理支撑,注入全球化时代的新意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含一系列重要概念,主要是文化、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力、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文化生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文化业态。厘清这些概念及其关系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和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和谐理念。其中,作为明代儒学发展最高峰的阳明心学,其思想主张对推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对此,我们应坚持古为今用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中的当代价值,让古老的阳明心学在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是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逻辑的历史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是继承传统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文化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观与科学发展观有关内在的联系,和谐理念的升华推动了科学发展观的产生,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则确立了和谐文化观的价值方向。  相似文献   

16.
弘扬中华文化是我国大学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弘扬中华文化是当代中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自觉地将文化建设融入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不仅要把大学生群体培养成为支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而且应肩负起向世界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弘扬中华文化应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花大力气建设和谐、文化的校园。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他们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关系着我国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明确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大学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首要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工程。当下,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中国当代和谐精神,必须坚持以真为魂、以人为本、理论建构与现实生长对接、继承传统与批判创新统一等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有利于和谐精神生成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面临三大文化矛盾: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与非社会主义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此外,矛盾还存在于国内各亚文化、次亚文化之间。矛盾发展至一定程度必然导致文化冲突,从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产生重大负面影响。实现文化和谐的首要前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目标的重新认识与创造性构建;以目标引领增进文化认同,通过更广泛、更深层的文化认同来实现文化和谐,这是较为可行的“路径依赖”。选择这一路径实现文化和谐,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四个方面不断做出努力,以确保文化和谐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