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朦 《成人教育》2014,(4):28-30
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职业继续教育发展良好,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影响下,未能发挥民族文化应有的作用,教学课程的设置也没有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特色。随着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课程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学习和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媒介融入民族文化既能适应民族地区的文化气候,也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并分析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素养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依托本地区的政府部门、师范类院校、幼儿园等多方力量,基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特色,明确素养培养目标,贯穿幼儿教师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通过“增”与“融”的方式完善课程体系、挖掘本土教育资源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加本土实践课程强化教学实践内容、构建园本课程提高教师跨文化整合能力、推进“互联网+培训”强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发挥教育协同作用形成素养培养合力、物质与精神双保障坚定民族教育信念,使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地方性知识、跨文化能力和乡土情怀三方面的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3.
民族院校大学生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大,笔者通过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网络学习信息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民族院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4.
段荣 《考试周刊》2011,(41):187-189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肩负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重任。信息素养更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文章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媒在文化生存发展中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身处信息环境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主体是否能进行有效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在新传播秩序中的地位和将来的状况。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主体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媒介素养的亚群体,除直接承担着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职责外,在人际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了整个文化传播主体的整体媒介素养。因此。从信息社会民族地方文化传播需求入手,着眼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特征,并结合少数民族文化群体进行文化自我表述的意义,论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潜在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民族院校的这一课程,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民族院校应加强对当代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学生对就读院校管理制度的看法、在校的恋爱观和对待毕业就业问题态度的调查研究,分析了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制度层面上的文化适应状态及其引起不适应的原因,为帮助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方向。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族院校学生整体科学文化素养和信息素养对民族地区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民族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受到自身的知识体系、风俗习惯和资源等的影响,其综合能力还望提升。基于此,阐述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核心,民族院校学生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分析其信息素养的当前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具体的培养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高等院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全面发展、适应时代需要的专门人才的重任。因此,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本文探究在数字媒体时代,通过多种途径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是指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为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独特对象、独特文化背景和独特目标实现的特殊性要求所具备的除一般素养外的素养。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亦是其从事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所需要的内在禀赋与外在行为的融合。民族地区乡村教师的特殊素养对于促进乡村少年儿童成长及发展、教师专业提升与知识资本养成、乡村教育质量提升及内涵式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为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多元及教育需求多样等特征,民族地区乡村教师之特殊素养需要树立"本土化"培养立场,具体实践路径包括:构建本土课程体系目标、将本土文化融入课程、丰富本土课程资源、拓展课程本土实践形式、开展本土教育情怀实践体验活动。  相似文献   

12.
承德市是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在这一地区,民族教育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仍不能适应这一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必须树立民族教育促进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加强对少数民族学校的管理,提高少数民族学校教育水平。积极鼓励民族学校开设民族课程,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中等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抽样调查方式,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从网络意识等方面,分析他们的网络生活状况.提出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网络认知;深化计算机课程改革,培育大学生网络信息能力;拓宽思政教育平台,增强大学生网络信息鉴别能力;加强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规则意识等对策与建议,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提升大学生网络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14.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范生是当地教师的后备军,其信息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自身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对新疆南疆唯一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喀什师范学院的在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未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核心价值观教育关系民族地区稳定、发展及国家长治久安.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具有文化适应性、民族性及区域性等特性.多元文化教育尊重文化差异性、肯定人类价值多样性,追求教育平等,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知识、技能,促进族际关系和谐发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教师的素养是民族教育事业改革的关键.数学史素养的提升可促进数学教师素养体系的全面发展.对包头地区中学少数民族数学教师数学史素养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教师数学史素养的诸多不足.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深对数学史的认识,关注数学史在教学中的开发研究,自觉的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高师民族院校应改进数学史课程,提升教师数学史素养.  相似文献   

17.
论少数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无论是哪一个民族都应该成为跨文化教师,具有相应的跨文化知识、教育教学能力。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将培养跨文化教师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上加以落实。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结合案例和项目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将国际慕课平台Future Learn上的“跨文化交际”线上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构建了基于SPOC的混合式跨文化交际教学新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评估验证。结果表明,新的混合式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能促进大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网络化的文化归属感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在交流和实践中促使大学生提高信息能力;通过扮演引导者、规范者的角色提升大学生的信息道德和情感。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突出参与者的自律、加强对网络的监督等手段来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对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本地区民族精神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重视对民族文化园本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办园特色、弘扬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在遵循因地制宜、创新性、发展性的民族文化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的基础上,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要构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制定特色课程理念、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寻求多元主体协作、重视校园民族文化的环境建设以推动课程开始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