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一经播出便受到观众赞许,其大胆创新节目叙事艺术使"文物活起来",用"记录式综艺"的叙事模式讲述文物的前生今世,用多元叙述者表达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记忆,用丰富的叙事技巧强化视听感受,带给观众全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体验.  相似文献   

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渊源。新媒体时代文博类纪录片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重新审视传播要素的变动,以受众现实需求为导向,转变宏大严肃的呈现形式,创新节目理念、改进传播形式、更新传播内容、拓展传播渠道,使无生命的“文物”动起来,实现跨时空的语境对接。本文探讨了文博类纪录片的演进历史,并以《此画怎讲》为例,依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重点探究当代文博类纪录片的创新传播策略,以期为同类纪录片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仪式传播是通过一系列仪式符号来表达意义和传递情感以实现文化共享的传播活动。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立足于文物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年轻化的语态,营造了一个守护国宝、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媒介仪式,从而激活了观众深藏心底的民族文化记忆。本文从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介仪式建构的双重路径入手,揭示文博类纪录片的模式创新与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4.
文博类节目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文化自信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将传统文化年轻化并为当代青年所接纳,是当下节目生产者在编码环节值得思考的问题.叙事化文博节目《此画怎讲》通过名画"开口说"的形式,将高居庙堂之上的人物画请下神坛,并找到与年轻人的对话方式,使虚拟语境中的"文物故事"与现实语境中的"传统文化"对接,让传统文化艺术在大众心中活起来.对于文博节目的 创新发展而言,还需把握文化元素与娱乐元素的平衡、运用数字化技术以增强节目生命力、实现传统文化带动文化经济的价值延伸.  相似文献   

5.
《中国博物馆》2023,(S1):27-29
<正>“志愿讲国宝”线上文化宣讲系列项目是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以下简称故宫宣教部)策划,故宫志愿者参与撰稿并出镜,为公众讲解、介绍故宫博物院精品馆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线上视频节目。节目每期选取一件或一类故宫博物院馆藏文物精品,在向观众介绍文物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同时,将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文化知识乃至展览信息向观众娓娓道来,希望以亲切、生动的形式向观众传递文物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6.
冯军 《传媒》2017,(20)
在我国,主流媒体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载体,起到了教育人民群众、推进社会发展、维持良好风气、塑造国家形象等诸多重要作用.以主流媒体为主要载体,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是主流媒体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目的在于通过对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带动受众重温那些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自开播以来,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捧,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声誉,引发了全民读诗的热潮.  相似文献   

7.
智慧化博物馆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文物与人的距离,通过新型的信息技术将传统博物馆无法解决的几个问题一一化解,打破僵局,使文物与人的关系更加接近,并且建立了立体网状的信息交互结构,使文物信息"孤岛"的情况得以改善。本文总结了传统博物馆传播文化的方式的几个弊端,通过现有博物馆在智慧化上做出的成果,展望博物馆智慧化后文化传播的多种优点,说明智慧化博物馆对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类真人秀节目近些年成为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后起之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影像化表达方式相结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收视。其中,我国首档以"穿越"为题材的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通过历史架构和叙事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娱乐的外衣当中,挖掘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认同的传统文化新内涵,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实现寓教于乐。本文以该节目为例,从体验式传播、通俗化传播、仪式化传播、符号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其如何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进行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9.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2月7日落幕,节目收官战收视率突破1.17%,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节目的热播再一次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了风口浪尖,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国人所认同和尊重的主流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存续下去的思想基石. 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是跨媒介传播 文化的传承需要工具,媒介便是一种便利的工具,人们通过媒介沟通有无、表达观点,在这种分享当中,文化得以传续下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对于媒介的借助是必然的,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是在当今融媒体的环境下进行跨媒介的传播,以期增加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保护研究的热门议题,在新媒体环境下,文物的活化也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本文以文化类综艺《国家宝藏》为例,探析“媒体+文物”的文物传播路径。《国家宝藏》的文物活化是时间、空间和人三者的整合与互动:节目在传统与现代中寻找再媒介化文物形象的平衡点,通过仪式化传播,横向扩张文物的传播范围,整个过程“落脚”于人与文物,通过人与文物的交流,文物在生活中“活化”。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我国传统文化节目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打造优秀电视节目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传统文化电视节目不仅兼具严谨历史考究与专业知识支撑,还将历史故事、非遗文化与新型影视技术手段紧密结合,丰富了节目的传播内容与表达样式,通过仪式化节目构建,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本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纲要,结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优秀传统文化节目,探索我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文化之光.一座博物馆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因库.如何借助电视平台和新媒体传播渠道使博物馆里的文物重焕新生,在观众眼中"活"起来?如何让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在融媒体时代,如何通过"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联动,让博物馆类的节目得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运用大众传播学的"议题...  相似文献   

13.
于洋  殷晓峰 《传媒》2021,(22):49-52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紧抓时代主题,聚焦社会热点,拓展节目形态,革新节目传播策略,开启了节日晚会高质量、多元化、全覆盖的新探索.本文从精神内涵创新、节目形态与艺术表达创新、节目传播策略与文化产业创新三个维度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文化节目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沈璐 《今传媒》2022,30(2):5-8
电影哲学大师认为纪实主义是客观的影像使记忆成为永恒的具象,纪录片以纪实的手法将埋藏在时间长河中的记忆以形象的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使得纪录片在文学中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影像记录文物修复师的文物修复工作,通过对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现今人对既往时代的文化传承,构建人们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本文以修补历史、打通古今、传播文明为主线,从重现历史记忆、传承古老文化、主题的全新讲述三个方面入手,探索《我在故宫修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仪式作为一种存储、传播文化和信仰的重要媒介,承载着一个民族历时性的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又是民族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本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和人类学仪式理论,试图阐释仪式媒介通过传承文化记忆来建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指出不仅传统的人类学仪式是一种媒介形式,而且所有的媒介(人际传播媒介、群体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社交媒介等)都具有一定的仪式媒介内涵.提出如何借助传统仪式媒介和现代仪式媒介来唤醒、激发华夏文化记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命题.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共同文化使命这一大背景下,浙江卫视推出文旅探寻体验节目《还有诗和远方·非遗篇》。该节目以旅游为载体,以“非遗”文化为内核,通过挖掘各地“非遗”文化的真实样态和精神内涵来传承中华历史文脉。本文从节目的传播理念、传播创意和优化路径三个方面来分析该节目的传播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成功策划《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优质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之后,央视历时两年策划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坚持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文物入手破题文化综艺,通过讲述"大国重器"的前世今生,"让国宝活起来",形成了现象级传播话题.《国家宝藏》从节目形式的编排、节目风格的定位到节目角色的设置,都力图推陈出新,分析其创新之处,对中国原创文化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清明节是有关农事、祭祀和娱乐的传统节日,是被不同时代文献记录固化为特定时间断面上留下的民众文化记忆,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显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厘清清明节的起源、建构和传承,对于正确认识清明节日文化现象,积极引导节俗活动,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清明节不同于其它传统节日,传统要素与现代生活相互作用,在传统的文化记忆基础上,融汇、交织和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多元关系。选择好的维度是研究清明节日文化记忆的关键。清明节日的文化记忆中最重要的是时间上的连续性,通过回忆方式把储存的记忆唤醒回来,并且在民众生活基础上组织、重建。清明节是场景作用下的知识生产,其文化记忆必须依托于地点开展,情境性文化记忆容易稳固人们关于“过去”的记忆。清明节日活动刻写着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体现了人们的忆祖追根之情,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形成与强化提供了传统养分。只有回忆、地点与身份多重证据去交互印证清明节日文化记忆,它才能使主体看到完整真实的清明节日。  相似文献   

19.
<正>中华民族拥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前人们给我们留下来许许多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与勤劳,也反映出我国各个时代历史面貌,但是文物本身不能再生,文物本身不能说话,为了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都了解它,我们要用文字、图片、影像来记录它的自然属性、时代背景和历史作用等。文物档案是记载、记录和反映文物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口述历史"节目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历史记录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口述历史"节目的叙事风格和叙事方法,以及节目在大众科普、提供权威信息方面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传播意义与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