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汽车工业在今后仍将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需要大量的车辆工程特别是汽车电子的人才。本文以培养工程应用型汽车电子人才为目的,从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工程实践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培养出满足社会及企业需求的具有良好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汽车电子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工程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能力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就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责任。本文针对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了探索与实践,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提出了旨在充分发挥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搭接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接轨的课程体系,建设校内工程环境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  相似文献   

3.
电类创新人才课外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电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顺应时代的要求,依托我校基础实验中心和电子科技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学习实践效率,构建并实践了电类学科竞赛培养模式及四层金字塔式电类创新人才课外培养体系。结合工程教育观念,将工程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导向,为服务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客"人才。  相似文献   

4.
当下社会形势与设计教育的现状,使对于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愈加重视.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满足企业要求的创新工业设计人才是近期教育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理念,与工业设计品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对接,对教学方式的创新进行了探索.对如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论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适应现今社会企业对IE人才的需求,文章从教学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环节出发,探讨了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及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工程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较弱、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软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入手,以西华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培养模式为例,结合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过程,分析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现有培养模式,阐述了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此培养模式和实践经验有助于改进现阶段工程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7.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与科研平台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机电专业创新实践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实践教学目的、优化途径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基于项目主导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以期为机电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应用实践型人才,通过对国际先进培养体系和成功案例的分析,结合我国社会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本文对诸如工程人才的定义不明确、从学校中走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无法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等问题进行讨论,试图找到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本科教学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的研完与实践。通过分析应用型木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的特点,合理制定理论与实战教学,强调二者的有机结合。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养模式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确保工程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的多方面的要求。通过实践,该培养模式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0.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信息技术类专业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学习并运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软件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创新性地开展专业大系统建设和开放式实践培养新策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填补软件产业日益增长的人才空缺。  相似文献   

11.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是工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并借鉴CDIO培养模式提出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以及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水平与能力等策略。  相似文献   

12.
该文围绕当前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中存在的供需失调、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结构性缺失等问题,提出"5S+CDIO"应用型工程人才实践能力自我成长培养模式,创新了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实践证明,该教育模式具有鲜明的工程特色,较强的融合性和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校园文化"聚力场",为相关专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为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提出将“卓越计划”与注册执业制度相结合的工程类人才培养方式改革.针对“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从课程设置与内容、授课方式、师资培养、能力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同时指出: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应按照“卓越计划”要求,主动适应注册工程师执业制度,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并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技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转变观念 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担负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各类工程人才的使命。可以认为,一个现代工程人才应当具有较广博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并能加以综合运用;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进行创新科学思维的能力;具有从事与组织工程实践活动的能力。其中核心是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最为关键的是要转变旧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目的的教育目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和校园氛围。为此,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在工程人才创新…  相似文献   

15.
针对社会对高素质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在教学框架、教学平台、教学机制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整体设计;构建了以提高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为目标导向的教学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和企业实践协同互补的实践育人模式,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地理界限,加强了知识融合与自我构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实践能力,为培养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电子信息类人才进行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6.
专业学位硕士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主导,其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及社会的关注。针对我校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土木、材料、机械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为对象,通过改革分析检测中心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的措施,使研究生在掌握测试技术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汽车产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改革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产教融合、平台支撑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实践与理论学习融合、学生职业发展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破解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突出问题。实践表明,该模式能促进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地方汽车产业发展的良好吻合,对提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加强专业建设、规范产教融合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汽车智能网联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类专业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提升为出发点,分析了应用型汽车类专业教育的特征和当前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建设以工学为主的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经验,提出了机制保障、改革人才引进方式、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的立体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工科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工程的综合化和复杂化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素质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创新素质培养的问题以培养满足工程实践需要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为例,紧紧抓住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要素,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形成了一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对独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推进、校内实验基地与工厂实验基地相结合、实际工程背景平台与情景教育平台互相融合、产学合作、教育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机械专业教育模式目前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机械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深入探索机械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证明校企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培养机械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有力推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显著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机械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