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受众调查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受众调查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首先出现在美国。80年代末期 ,节目的多套化 ,数字压缩技术的实用化和交互式多媒体的日益发展 ,给广大受众带来了更多的节目选择余地。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 ,招揽大量的广告 ,扩大传播效果和各自的效益 ,西方发达国家的广播与电视之间 ,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之间展开了激烈竞争。于是大众传媒机构和传播研究者也开始更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受众调查 ,并对收听收视率的调查数据进行研究。受众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得到传播研究者和媒介的重视。受众研究已经成为当代传播学…  相似文献   

2.
传播生态环境是一个变动不居的过程,由于受众与社会、媒介等系统的互动关系日益变得复杂,受众角色在传播生态中也呈现出不同层次,即大众受众、群体受众和个体受众。对3个受众层面各自涵义的解读,是对受众的多样性及能动性充分认知,同时也有利于传播生态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3.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和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效果,更会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的媒体长期以来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科技传播的受众需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许亚丹  徐有智 《编辑学报》2002,14(5):327-329
科学技术通过科技传播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随着信息化的渗透,科技传播的受众因所处的不同层面产生了多方位的需求变化.研究受众的需求变化成为研究科技传播理论最实际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于宣传对象;90年代以来,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现。  相似文献   

6.
试论受众本位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模式和传播效果,也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我国媒体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忽视受众的情况,从80年代起,人们逐渐认识到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受众本位局面却并未真正形成。因此,无论对媒体还是新闻传播工作者而言,树立受众本位意识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就此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钟馨 《新闻前哨》2010,(3):58-60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中国对外传播受众观由“宣传对象”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转变:80年代初以前,受众在对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被简单地等同于“宣传对象”,是“宣传对象”受众观;80年代中后期,“宣传对象”受众观开始向“信息消费者”受众观过渡;90年代以来,“信息消费者”受众观日渐增强,受众作为信息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凸显。  相似文献   

8.
开栏的话:受众是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接受者,也是整个传播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和不同态度,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将影响到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和媒介逐步走向市场,受众日益受到各新闻媒体的重视,受众研究和受众调查在我国得以逐步展开,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对受众的研究都是不够的,甚至在某些媒体和某些人心目中,受众意识和受众地位、作用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闻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因此,…  相似文献   

9.
马锋  周东华 《新闻知识》2005,(2):18-19,17
受众观是指媒介对受众角色、身份和地位的整体观念意识,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观念、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等等在受众角色认知中的反映。不同的受众观不仅决定着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编辑方针、传播内容和运作体制等。在西方传播史中,将受众视为公民曾经是长期以来媒介的基本受众观念。但是,随着80年代以后席卷欧美的广电业市场化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10.
应大力提倡受众中心论(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自从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这个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播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60年代以来,西方传播学界开始把主要目光集中到受众研究上来,先后提出了“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11.
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出发点和终点,没有受众的新闻传播根本无从生存和发展。伴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体育新闻传播中被广泛地运用,体育新闻传播也日益走进微传播时代。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继续保持舆论制高点,必须积极使用新媒体,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是高度依赖受众而存在的传播媒介。因此,微传播时代更要加强受众需求研究,让体育新闻报道更贴近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媒介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传播越来越呈现出分众化的趋势,传播的对象由“大众”转为“小众”,传播的方式由“广播”变为“窄播”。与此相应,“满汉全席”式传播受冷遇,为特定受众服务的分众化传播日益得宠。往昔的“综合服务”正逐步转向面向特定观众的专业化服务,这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发展,儿童受众接触动漫非常普遍,受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儿童受众的心理特征,以及动漫对儿童的影响来探讨动漫传播措施,满足儿童的需求,提高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经济新闻日益增多,受众口味不断变化,品位不断提高,促使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日益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更新经济报道的理念和方法。以受众为本位的经济报道理念新闻传播中涉及到的人可以概括地分为传播者、受众、被传播者和其他人,经济新闻传播亦如此。在经济报道中,传播者提供经济新闻,受众接受经济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已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处在这个变革时期新闻传播的受众心理走向也随之出现新的变化。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较,50年代的受众对于新闻媒介明确给出结论比较满意;进入80年代以来,情况起了变化,受众不大愿意接受指令性信息,往往喜欢以自己的思索、分析来补充、参与传播,希望结论由受众自己得出。到了90年代,进而由以传者为中心变为以受众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王文勋  张文颖 《现代传播》2019,(11):102-10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迄今为止日本电视内容的海外传播已有60余年历史。近年来,日本电视内容输出额节节攀升,发展势头良好,有可能超越韩国,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世界第三大电视节目输出国。电视内容逐渐成为推动其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力量。日本电视内容在国际传播中根据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受众的需求,准确把握受众的心理,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刘芳 《编辑之友》2016,(8):80-83
数字阅读日益成为新闻信息获取的一种流行趋势,但它也引发了受众数字阅读的心理负效应,这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受众的引导:以原创性的内容吸引受众阅读,多平台加工推送吸引不同受众,善于运用营销思维进行新闻导读,善于用人际化互动来吸引和稳固受众群.这样才能减少受众信息需求心理变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8.
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晓强 《传媒》2011,(3):70-71
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者,媒体应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注重其心理需求。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媒体生命力所在。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是因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媒体独占传播领域的时代不同,当前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正在逐渐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主流,它融合了原有的各种传播形态和传播渠道,使信息充分流动和自由表达。电视作为拥有受众最多的大众传媒,在将其规模化、公开性的传播特征发挥至极的同时,在当下的传播环境下,与其他大众媒体一样,其固有的传播内容整齐划一与受众不同个性需求的矛盾日益显现,加上技术和制度等方面原因,电视媒体的传播力和传播效果成为当前业界和学界的讨论热点。从传播学分析,在大众传播中引入人  相似文献   

20.
“新闻报料“产生的背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得媒体的传播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过去的“传播者主导“变为当今的“受众主导“,受众成为传播活动的中心。在以新闻媒体作为传播主体的前提下,如何满足受众的兴趣与需要,让受众对新闻传播感到信任和满意,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