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巴赫金时空体理论蕴涵着独特的诗学逻辑:从文学类型、时空揭示出"人"的诗意生成,是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人学思想的运思理路;现代意义上的"主体"与时空意识的嬗变,是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的人学研究重心;史诗与小说的价值之辨,是巴赫金的时空体人学价值诉求的集中体现;反现代性的现代立场是巴赫金时空体人学研究的诗学立场。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生活在时空范围内,任何言语交际都离不开时空表述ETS(The Verbal Expression of Time&Space),所以时空就成了交际的重要理论问题。但是交际中的"时空"不是笼统的,因为交际中除了"语言时空"外,还有"认知时空"。这两种"时空"不是互不相关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密切的制约和被制约关系。由此,我们提出"认知时空"对"语言时空"的四种制约关系:1.语义制约SR(Semantic Restrictions);2.理性制约RR(Rational Restrictions);3.语境制约CtR(Contextual Restrictions);4.历史制约HR(Historical Restrictions)。  相似文献   

3.
《资本论》中的时空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学说的基本范畴,其基本思想是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指向的"真正的自由王国"的通达,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问题揭示与阐发;其理论意义在于它使时空由原来对物质存在的"解释"转向对实践活动的规模和持续性的关注;其现实意义在于把时空问题同人的存在、发展和自由问题联系起来,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社会进步,坚定道路自信,着力人的发展方面带来积极和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时光能否倒流、能否静止?对这个问 题一直争论不休。按照相对论观点,乘坐 接近光速太空船旅行的人将比地球上的同 龄者年轻。真可谓:"世界真奇妙,时空 有隧道;不知其魔法,归来人不老。"那 到底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 神秘再现的人呢?  相似文献   

5.
"四方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时间与空间的观念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的整个过程,是我国古代宇宙观的重要内容。古代时空图式以时空统一、宇宙万物有机统一、天人合一为基本理念,以象数的形式为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感性呈现。汉代时空图式作为上古时期时空图式的历史资料,是汉代人在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基础之上,以天文历法为构架,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而形成的以象数、卦气为主要形式的宇宙观图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汉代图书学、易图学、汉画学、谶纬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汉代时空图式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充分体现了"河图洛书"、"式盘和博局图"、"太一九宫图"、"图谶"、汉代博局镜的标志"OTLV"等重要图式,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密切的关系,是进一步认识汉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6.
时空穿梭     
2020年,我的发明家老爸已经发明出了时空穿梭机。至今,时空穿梭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时空穿梭机具备隐形功能,它拥有炫酷的外衣,蓝色纯净得像大海的颜色,晶莹剔透。它如一辆跑车,外部构造精妙,里面当然也不简单。瞧!仪盘、拉杆、按钮……五花八门的东西使人眼花缭乱。"走!"老爸叫寒假里整天赖床的我。"去哪里?"我睁开迷迷糊糊的眼睛。"等会儿你就知道了。"老爸的嘴角露出一丝笑容。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时空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时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而分化是整合的前提,因此,本文在课程与信息技术体系时空分化的维度上,探讨二者在整合目标和价值引领下的微观和宏观层次上的时空整合:微观上,在"信息"的基础上,在信息方法的指导下,围绕整合目标,把具体的信息技术时空"功能链"与课程时空变量互动融合;宏观上,围绕整合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的文化性和开放性等贯通课程空间层次上的"知识观"、时间层次上的"活动观"以及主体层次上的"经验观"三个相对封闭的时空,从而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立体化课程.  相似文献   

8.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件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时空观念"是一种"意识"、一种"思维方式";指出"时空观念"教学目标之一是"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但这里的"时空"内涵到底指什么?怎样划分"时间"和"空间"?有哪些方式?怎样帮助学生去构建素养?对于教师而言,积极践行自身对时空间的关系和时空与史事间的关联的理解,设计好帮助学生学习的练习试题也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从对称性出发,将物理时空区分为粒子时空和与之对称的波动时空.粒子时空由三维实空间与一维虚时间构成;波动时空由三维虚空间与一维实时间构成.波动时空具有与粒子时空同样的四维时空间隔不变性.粒子时空与波动时空合并后,形成由实时空与虚时空构成的复合时空.复合时空实、虚对称,与数学复数空间相对应.在复合时空框架下,物理学具有普遍的、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时空是人的劳动生成,也表征了人的生命存在形式和生命的尺度。资本运动改变了时空属人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仅是物,而且是一定历史形态的社会关系。资本不仅使时空物化,也将它自身独特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赋予时空。在资本主义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取代了人在时空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将人的生存空间转化为固定资本、物化的剩余劳动时间占有人的自由时间并转化为资本的方式,占有和剥削人的生命,并使时空资本化。我们应该扬弃时空资本化,在批判资本对时空物化和私有化、对人的时空占有和剥削的同时,应该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立足于人的革命性实践,肯定人在时空中的主体地位,承认和维护人的平等时空权利,并建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主义时空。  相似文献   

12.
谢尔盖·多纳托维奇·多甫拉托夫的中篇小说《手艺活》是一部基于作者生平经历而创作的伪纪实主义作品。小说中设置了两个平行并置的时空,即以列宁格勒为中心的"苏联时空"和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时空",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苏联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的城市生活图景。苏联时空是多甫拉托夫对"自由在何处"的追问,而美国时空则是对追问的回答,作家通过"问—答"对话模式的构建来表现人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下对自由不断求索的生命体验,揭示自由的本质和人之忧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时空旅游     
<正> 自从衰老基因被科学家破译之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寿星。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瞧!今天是我1000岁的生日。前来庆祝的人太多了,这礼物都快堆成山了。我也送自己一架时空机,来趟时空旅游,这可是我1000年来的梦想哦。不过,法律只允许回到以前,不允许深入未来时空。没办法,我只能回到过去看看。  相似文献   

14.
时空具有人类学意义,时空与人类的存在内在统一。正确认识和规划时间与空间是教育促进人成长与成熟的基本方式和重要任务。博尔诺夫通过心理空间、私人空间、公共空间与自由空间的划分,探讨了空间的教育学意义;通过过去、现在与未来和人生命关系的探讨,揭示了时间的教育学意义。时空的教育学意蕴构成了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的独特视阈。  相似文献   

15.
审美时空论     
审美时空实质上是主体在观照境界中的“看到”的一个幻象世界,它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的确证;它只存在于主体的审美视觉中;艺术意象只有在审美时空中才能诞生和成长。因此建立审美的时空观念,也是“美的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教学时空"不仅作为自然性时空,以一种"存在性"要素呈现出来,而且更多地作为社会性时空,以一种"建构性"要素彰显出来,并可能引发由教学时空分析视角产生的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新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7.
<正>伦理学是关乎人的存在及其幸福的学问,历史时空观念是人类历史实践活动的时空及其价值观。前者侧重研究人的道德存在,后者反映的是人的历史存在与历史价值。本文试图以伦理视角解释人的历史存在,引导读者理解人类历史存在的伦理属性,打通历史学科素养与伦理学的理论联系,明白时空素养的意义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历史自觉。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时空是教育主体积极的时空存在。"内高生"作为特殊的受教育群体,要在一个新的教育时空中接受高中教育。就时间而言,作为处在特定时间段中的生命体,“成长”是其生命的基本价值;就空间而言,作为处在成长阶段中的人,“发展”成为其生命的内在追求。对于这个陌生而新奇的时空迁移,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学必有成的美好期待,使得办班学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活动中更具时空优势。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时空框架既是对史事的定位,是历史上客观存在的时空结构,同时也是一种人们选择"时" "地""人""事"建构联系进行解释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世纪广受关注的文学流派之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读者带来了一个个充满独特风情的"异域"时空。这些"异域"时空的显著特点就是对"沉重"和"轻盈"这两者的界分与阐释。本文旨在以布尔加科夫、卡尔维诺和马尔克斯三人的代表作品为例,解读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异域"时空和其"轻"与"重"在文学文本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