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如果不了解二程洛学产生的文化学背景 ,就不可能认识和理解程朱理学崛起的文化原因、学术特征和学术成就。唐宋之际复兴儒学、疑经风气、三教归一以及宋代初年的社会政治文化需要和士子们浓厚的论儒谈禅之风构成了二程洛学产生文化学背景。这种文化学背景与二程个人经历、知识结构、主观立场等个性特点的直接结合就孕育了洛学“儒学内容佛学形式”的理论特点  相似文献   

2.
二程是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借助对儒家经典的解释,重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其中《论语》尤为他们所重视和推崇,并成为二程经学解释学的根基。对于《论语》的解释,二程提出了异于前儒的解释原则、方法,这些方法为后来洛学弟子以及朱熹等人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后期《论语》解释的基本方法。可以说,二程对《论语》的解释具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颢、程颐合称二程,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他们的教育思想大同而小异。为了实现理学济世的抱负,二程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们的教育实践分洛阳讲学和外地兴学两个阶段。二程青年时在外求学,嘉佑初在洛阳安家,以后长期居住洛阳。居洛期间,主要在履道坊居住地、嵩阳书院、龙门胜德上方寺、龙门香山寺等地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二程主要的教育观点,是在洛阳讲学的时候提出与成熟的。历史上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他们是洛学的开山祖师。一程颢字伯淳,生于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哲宗元丰八年,是北宋时期理学修养极深的一位儒者。26岁举进士后,被委派做鄠…  相似文献   

4.
赵振 《天中学刊》2007,22(4):119-122
二程语录是研究二程思想和学术的重要文本,在宋代曾被广泛地编辑和刊布。朱熹在前人所编二程语录的基础上,广罗旧本,详细校勘,整理和编辑成了《二程遗书》与《二程外书》,为二程语录的传播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读本,并通过文本的统一实现了思想的统一,从而确立了自己在二程思想诠释方面的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洛学到闽学,是宋代中国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过渡。在这期间,杨时、游酢到河南拜洛学大师二程为师,“程门立雪”、“载道南归”,三传而至朱熹。朱熹创立闽学,集理学之大成,在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形成新的文化重心。杨时道南学派在洛学到闽学中的主要作用:其一是传续洛学,沟通二程与朱熹思想;其二是为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作了准备;其三是为朱熹的代表作《四书集注》成书提供了思想资料。杨时道南学派的思想是宋代中国文化南移再兴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6.
二程语录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一生传道讲学的言论的结集.后由朱熹整理编辑成<二程遗书>和<二程外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它是二程兄弟与弟子们在讲论有关问题时所碰撞出来的思想火花,也是二程与当时的一些士大夫及硕学大儒们之间相互论辩、相互启发而产生的智慧结晶.由于其具有内容的丰富性、论述的重复性、记录时间的长时段性等特点,使它在研究二程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二程的其他著作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它在某些方面可能未尽得二程思想之精微,但大体上却保存了二程思想的精华,并记录了二程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而在二程学术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大师,其思想影响巨大,然而过去的研究更多关注其思想的内涵及影响,却忽视了家风在二程理学思想的形成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二程的成长受到父母良好家风的熏染,他们理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也得益于富有儒家道德伦理的家风。二程自身的行为处世,不仅是优良家风与理学思想的生动体现,同时又起到了垂范后代、延续家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但使到此讲学的二程丰富完善了理学思想,还培养了大批中坚人才,对理学尤其是二程学说的传播、宋代儒学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程理学思想的异同一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特别是其中主张二程理学思想不同的一派试图通过对二程语录中归属不明的"二先生语"的准确识别,来达到对二程思想差异的细微区分和把握。但事实上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因为从朱熹开始,一直到黄宗羲、孙奇逢、冯友兰、牟宗三、庞万里等,他们对二程语录的辨析无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因而其鉴别结果也因缺乏明确的鉴别原则、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扎实的文献依据而不断遭到后人的质疑。那种过分强调二程思想之间的差异,主张程颢开启心学一派、程颐开启理学一派的观点,实际上是后人在理学内部派别分化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种由果推因的解释,违背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程颐一生热心学术,钟情教育,是宋代理学教育的奠基人。朱熹宗主程颐洛学思想,兼采众说,综罗百代,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程颐、朱熹的理学教育思想虽有所差异,但他们在天理与人欲、立志笃学与读书明理诸问题上的根本观点和价值取向是毫无二致的。  相似文献   

12.
理学家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兄弟,其最为后人所熟知与称道的是“程门立雪”的修行美谈,近代学者认为其间蕴含着禅宗面壁工夫的内涵。二程去世后其学说面临失传的境地,杨时不遗余力地收集和校订二程的遗稿,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传播二程理学思想。杨时生逢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他的审时度势和积极努力促使二程思想成为理学正宗。杨时在理学道统传续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程朱理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带有教育性质书院的大量涌现,以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顾、程颐为代表的宋代学人纷纷以书院为阵地,或读书治学,或著述讲学,形成了一种极具地域色彩的学术纷争之势,于是具有代表性的濂学、关学、洛学、象数学等理学流派便鼎立而生.尤其是程颐所创立的伊川书院,对洛学的生成、发展及传播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程门立雪     
北宋时有两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是兄弟俩。哥哥叫程灏,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弟弟叫程颐,字正叔,人称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家居洛阳,世称“二程”,共同创造了洛学学派,是古代理学的奠基者。到南宋时,有一个叫朱熹的人,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的理论,形成了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一种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15.
程颢,字伯淳,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卒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河南伊川人。和其弟程颐并称“二程”,由于他们长期在洛阳讲学,传统称他们的学派为“洛学”。后来学者尊称程颢为“明道先生”、程颐为“伊川先生”。二程是兄弟,许多哲学基本问题上,他们观点是高度一致的,程颐本人也曾明确地说“我之道盖与明道同”。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存在差异。二程之间这种差异对后世理学内部形成“理学”“、心学”起了相当重要的诱发作用。黄宗羲论其异时也曾说过“:明道,伊川大旨虽同,而其所以接人,伊川已大变其说。故朱子曰:明…  相似文献   

16.
二程是北宋洛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礼法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并受到了当时理学思潮的影响。他们将"礼"视作天理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为礼寻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同时他们并没有忽视作为刑罚的法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认为为政先善法,并且强调了法的教化作用。在礼法关系上,他们继承了儒家传统的礼主法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朱明 《辽宁教育》2013,(12):90-92
李侗是道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作为二程的三传弟子,他上承洛学,下启闽学,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李侗发展了“理一分殊”的思想并论述了早期理学教育的作用与目的;在多年的静坐讲学当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其富有特色的教育思想还对理学尤其是朱子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洛学史著作对洛学学脉的构建与不断完善下,"洛学"由宋代理学四大流派之一,成为"中州理学"之专指。在"崇理学"的共同主题下,现存七部清代洛学史的体例与内容较为一致,学术传承性强,但在学术史观点上存有细微差别,是清代中州理学传承不绝与治学风格多样的充分体现。清代洛学史构建的学术体系较为开放,在以程朱理学为主的前提下,陆王心学、汉唐经学也占有一定比重,深受清代学风变迁之影响。清代洛学史著作集成与总结了千年洛学的学术成就,有助于中州理学的传衍,也为后世研究洛学提供了资料线索与文献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史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时载道而南被后世推为“道南第一人”、“南渡洛学大宗”、“闽学鼻祖”、“程氏正宗”,实现了理学南传,完成了由二程洛学到朱熹闽学的过渡。这在我国儒学史和文化思想史上无疑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有大事,为历代学人所称道。但这件事除了学术思想传播及文化交流本身的意义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效应?对整个国家民族的兴亡盛衰有无关系?本文就这一论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嵩阳书院讲学时期,是二程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他们不仅开讲授徒,整理、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为洛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通过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阐发,表达了以教才育贤、正君保民、崇德重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革思想,体现出传统儒家士大夫强烈的经世济民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