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于壮 《新体育》2023,(24):76-78
本文是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大学体育乒乓球课程应用型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以服务财务管理专业为范例,按照“四真三化(FT)”应用型课程建设模式,将通识教育课程“双服务”的理念融汇贯穿于课程的定位、设计、实施、评价四要素,力求重新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将乒乓球课程建设成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应用型体育课程。从而提高大学体育乒乓球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其他高校应用型体育课程建设提供实践基础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酝酿启动高校转型改革,将部分普通高等院校转向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分析,提出转型期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新思路:(1)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的“应用型人才”;(2)依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将现有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增加交叉学科和通识类课程;依地域特点和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等开设有特色的专业课;(3)把毕业前集中实习调整为分阶段见习或实习,适当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依所在地市的中小学、社会体育健身场所和培训机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3.
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个案,从专业建设和发展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教学和专业特色等方面对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思考。认为: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要确定专业的定位问题,专业定位要适应社会需求、依托学校特色、以生为本。大学要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的未来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点,休闲体育专业应努力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性和应用性,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休闲体育专业特色可概括为面向未来,引领发展,服务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休闲体育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我国现有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休闲人才培养的经验,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我国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思考,构建"宽专业、厚基础、善学习、强能力、爱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培养休闲体育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区分上存在差异不显著、课程内容雷同以及理论、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等系列问题,想要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体育人才,高校就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做好课程设置工作,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作为基本目标展开教学工作。本研究尝试结合社会体育专业教学需求,分析构建教学实践基地的有效方式,旨在完善专业教学模式,提升高效体育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教育部于1999年颁布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纵观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作为一门发展日臻成熟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除了其本身的学科专业性发展要求外,更主要的是为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对高素质体育舞蹈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论文主要采用了对象观察、文献资料研究和专家访问调查的研究方法,以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2007-2009级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观察对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为论述主线,研究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以及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方面的构建内容,为高素质综合型应用性体育舞蹈人才的培养进行初步构思。目前,我国体育舞蹈本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兴未艾,我国许多综合类大学、体育院校、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都开设了本科体育舞蹈专业,但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关于体育舞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却是落后的,相当部分的高校甚至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理念都是模糊的,因此,通过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将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体系设置与实践性辅助教学体系的内容构建研究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来操作实施,真正实现体育舞蹈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构建。  相似文献   

7.
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体现,全员、全面、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文分析课程思政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中融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排球课程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从思政教育大背景出发,凸显排球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转变课程思政与排球教学观念,落实思政元素渗透与融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体育价值引领、体育知识传授、体育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排球课程的开展与实施围绕排球运动的特点,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专有特征为根据,让学生掌握排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强身健体、塑造良好品质、培养高尚品德,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迫使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亟需调整人才培养战略,以适应社会需求.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提高适应性,坚持以能力为第一要素,设置合理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健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并构建由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要求、学制与学分、毕业与学位、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专业能力与能力要素、教学模块组成的培养体系,以打造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大陆、台湾、香港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三地在课程设置上的特点,以期更好地借鉴两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中国大陆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推动和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鞍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鞍山师范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于学校办学条件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建立起以专业目标为导向和专业方向目标为补充的二维目标体系;课程设置要突出特色,增加课程设置的自由度,拓展课程的形式与内容,增大选修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实现培养社会体育领域内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结合,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创新思想贯穿于整个体育课程、教师思想贯穿于课程全过程、打造积极的课程创新环境等是促进体育课程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山东省开设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的13所高校的人才培养状况进行研究,普遍存在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科学性较差、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等问题。提出山东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坚持"操作型、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培养原则,各校要从自身优势出发,定位特色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优化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和评价系统,提升社会体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及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2011版新修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作为体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单位,体育院校更应与时俱进,建立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立足于新课标的要求,从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方法、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哈尔滨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新课标下,应改革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从片面的生物学评价向完整的体育评价转变。以期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及逻辑分析法,以全国55所开设有休闲体育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评价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校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应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特点科学构建休闲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专业特色鲜明、有区分度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和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发展运动项目产业为抓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重视培育专业师资队伍,加快本土化教材建设步伐;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融入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互联网+”时代普通高校体育管理系统要素进行梳理,认为当前普通高校体育管理仍存在管理观念普遍滞后、共建共享思路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开发指导监管缺失等问题。提出重视学习转变观念、制定规划完善制度、成立科技创新专家组督导、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快构建共建共享格局等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湖北省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和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地方院校体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忽视了地方院校的特性,“多元化”人才培养观不强;一味追求“统一性”,缺乏“特色化”,放弃了“地方”优势;课程建设体系不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缺乏等。研究结论:要充分利用“十二五”期间国家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这一契机,切实抓好“地方院校体育专业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挖掘相应的地方特色和资源,融入地方、服务地方,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以精带粗”,构建符合地方特色的体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实现自身的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17.
德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具有课程门数较多、理论课比例较大的特点,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对学生的运动水平要求不高,进行典型的通才教育.基于此,分析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现状.提出优化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路:确立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增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开发特色课程等.  相似文献   

18.
武术教学对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良好身心素质的发展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面对21世纪人才市场的挑战,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好坏相当程度上关系到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通过学习武术,有利于改善高校女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她们的处事能力,帮助她们树立自信,同时有利于培养她们建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成为合格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黄雅男 《精武》2012,(22):53-54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围绕健康教育的主线,建立适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增加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和内容,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适应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为体现高职院校体育的特色和本质功能,本文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探讨在职业院校体育课中开设拓展训练的意义,并提出拓展训练的具体方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务部门、用人单位领导、毕业生等25位人员深度半结构式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对体育院校健美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出建议。为各体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制定专门的健美操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