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媒介的发展重构了社会传播生态。在泛众传播语境下,作为共识性仪式的传统媒介事件让位于作为冲突性实践的网络公共事件,探索新的共识凝聚方式被提上议程。本文认为,网络公共事件的常态化并不代表共识基础的完全丧失,原本由传统媒介事件提供的仪式整合功能可以在公众一致性的话语实践中重新实现。为了实现网络公共事件中的社会认同重构,应当从话语争夺、多方协作、培育"公共理性"等思路出发对公众展开话语引导。  相似文献   

2.
金玉萍 《青年记者》2016,(24):93-94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成为信息时代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新方式.对于同样进入网络社会的少数民族来说,网络政治参与及话语表达将直接影响群体中社会成员的认知框架,形成网络舆论,并影响某些事件的进展,既产生积极效应,也可能导致利益冲突和治理危机.由于各少数民族在社会发育、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与其他群体的差异,其网络政治参与、话语表达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并与政治参与动机、政治心理、行动逻辑以及政府的介入方式直接相关.目前,我国少数民族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其研究现状,探讨其研究价值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国民话语交锋中,报刊作为新式传播媒体,既彰显了政治结构的深层变革,也在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中调节着社会关系。本文通过检视清末关于国民论述的研究,经媒介史视域回到《新民丛报》和《民报》的论战现场,追问并阐释报刊的传媒技术、组织运作、社会实践等媒介逻辑对国民话语的形塑。报刊不仅为国民话语的生产提供了基础性物质设施,且经由其组织行为将国民话语流通到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国民话语化为制度性现实。在不断关联、更新的传播网络中,立宪派、革命派与清廷各方迥异的国民认识,不再仅是对异己的否定,更是在全新的媒介环境中争夺话语的博弈。  相似文献   

4.
刘娟 《编辑之友》2023,(6):91-99
民国时期,针对政治类谣言、经济类谣言、娱乐类谣言、社会类谣言,670家报刊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了辟谣,在此过程中呈现出了三种辟谣话语:解释性辟谣话语、教育性辟谣话语、规范性辟谣话语。上述辟谣话语和辟谣实践背后,潜藏着一种内在逻辑:民国时期报刊辟谣,不仅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国报人和报刊事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新民”和“共意”基础的话语实践,也是“救亡图存”“前途选择”的“唤醒国民”的实践。由此可见,民国时期的报刊辟谣实践,不仅承载着民国时期新闻事业的历史责任,也体现着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进步,一方面产生了人类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另一方面塑造着传统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的新方式,共同构成了网络时代实践的总体样态——网络实践。随着网络实践的全员化、广域化、多样化发展,网络对人们生产生活、学习工作、思维理念的影响和变革也愈加深入。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值得反思和亟待解决的异化问题,突出表现为资本和平台的“圈网”“争网”、非理性网民的“迷网”“溺网”及“数字自我”的“走样”“畸形”发展等。科学辨析这些问题和现象,是矫正网络实践异化的必要前提,也是化解数字化发展隐忧、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维护网络良好生态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从《感动中国》看女性性别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动中国》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代表着社会主流价值观。通过对《感动中国》女性获奖人物形象建构的分析,可以看到《感动中国》受到传统女性性别话语的影响,也存在着现代女性话语与男权话语的冲突。但它很大程度上也跳出了传统性别观念的狭隘范围,通过建构现代女性话语,肯定了女性社会角色的价值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这当然有其合理的动机,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复兴?谁来复兴?如果以由古希腊文化衍生蔓延开来的西方传统为参照来看,中国古代主流文化在运思和言说方式、话语形态、价值诉求等方面的确存在着十分鲜明的独特性。这种话语独特性背后隐含着作为言说者的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生成演变、现实境遇、社会功能、人格理想的复杂性,是他们精神历  相似文献   

8.
话语范式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在话语学领域中的实践和应用,囿于范式理论内涵的复杂性和相对主观性,话语范式的现实分析往往需将其放置在一个具体的话语情境,网络脱口秀节目则是新媒体话语实践最为充分的应用场景。其中,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作为特色鲜明的话语应用主体,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话语范式。以网络脱口秀节目及其主持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话语主体、话语样态、话语功能三个维度,思考相对于传统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话语范式“祛魅”特征,以及在新媒体赋值赋能下网络脱口秀节目主持话语范式的构建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9.
张潇  张杰 《东南传播》2023,(10):115-118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视角,通过对“汶川大地震”相关文本和用户节点进行网络建构,发现灾难事件的媒介记忆主要呈现出以主流媒体为中心,各领域意见领袖为桥梁,个体用户为边缘的实践网络;以国家话语为中心,多元化观点共现的内容网络。其中,主流媒体通过双重路径主导灾难叙事,网络圈层起到“官方”与“民间”话语之间的中介作用,个体用户则进行着个体的数字化记忆实践,最终影响着集体记忆的形成、激活和刻写效果。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话语产生的暴力效果普遍称作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引发的各种后果的关注,不仅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采取法律手段予以禁止和制裁。关于网络暴力研究结果颇多,已有的研究,或以效果为依据探讨如何有效制止网络暴力,或针对青少年群体发生的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进行分析,或探讨网络暴力的文化成因。文章将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从话语层面解读网络暴力生成过程,包括考察网络话语在特定的地方、特定的语境被配置的方式,揭示网络话语暴力的运作方式及其后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福柯"将话语和语言置于社会实践和过程的中心位置"的观念为指导,采用费尔克拉夫"以文本为方向的话语分析"路径,分析宜黄拆迁事件中的三方话语——《南方都市报》的媒介话语、宜黄官方话语以及新浪微博直播"机场围堵战"和"女厕攻防战"的民间话语。本文认为,"话语描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和"预先假设"(presuppositions)是话语建构的主要方式且具意识形态效能,在事件发展过程中,不仅话语与话语互动,而且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互动,话语既反映社会现实,又建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2.
网民话语以网络文学、网络博客和播客、社区闲谈聊天等形式被生产和编码着。中国网民话语置身于特殊的政治社会空间,敏感的公众政治话语受到压制,娱乐化的大众话语往往借助各种类型的隐喻与威权话语形成一种游戏关系,在这种游戏中进行着一种"狂欢式"的表达,同时以"游击战"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争取地位。正是依托大众流行话语这样一种缓和及循序渐进的方式,中国的公共话语空间才得以不断拓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网络热词蓬勃发展,呈现出凝练性、快消性和融合性的传播特点。网络热词的广泛使用,解构了传统文化语境,有效延展了话语体系,也成为网民自我娱乐、纾解情绪和舆论监督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会与网络伦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内心精神世界。它带给人们兴奋、惊喜之余,也给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带来众多挑战。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评价标准受到质疑,但新的网络伦理和网络价值观念究竟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从学理的高度审视网络时代的社会物质与精神变革,是对现实的网络社会给予实践把握的前提。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对网络时代的特征及引发的问题,略述自己一孔之见,求教于大方。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聚焦于社会事件中民粹主义在网络中的传播形态,即用民粹主义的话语来对抗和消解专业主义话语的权威。从本质上讲,民粹主义的话语是民众的政治实践,起到了社会动员的作用,对社会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话语不仅反映社会现实和结构,而且还建构社会现实和结构。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闻话语日益成为构建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受众了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以诺曼·费尔克拉夫的话语研究理论为分析框架,从环境新闻话语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向度,分析《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有关河北省的环境新闻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形象的建构。结论表明,环境新闻话语建构了环境污染严重的河北省形象,同时建构了全面、深入、全力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积极正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科学技术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同样也影响着人们的阅读模式.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对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进行深入的探究,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文化产品生产、文化市场运营等实践活动也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对多媒体时代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促进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在互联网行业的催生下,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新闻媒体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相对而言传统新闻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新闻编辑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完成网络对传统媒体的转变与对接。本文针对新时代下网络传播的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网络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影响以及改变策略。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以流行语、表情包、热梗等为代表的网络迷因已渗透进各类社交场景,成为现代人日常交流中一种新型交流手段和话语表达方式,不断重构着互联网的数字文化景观。本文主要聚焦于网络迷因的生成机制与连接逻辑,探究网络迷因如何通过身份认同、社会互动、游戏狂欢、情感话语等方面充当数字化的社交工具,在虚拟空间中实现不同个体、群体甚至整个社会的连接与互动,并进一步分析网络迷因火热传播背后潜存的表达能力退化、过度娱乐化等现实风险,为洞察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交方式以及数字社会的文化生态与社会心理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