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越来越高,为此,各大高校必须积极地改进教学目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调动全校师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本文就高校教育改革与德育有效性进行简要分析,提出在高校教改背景下要改善德育环境、发挥德育的主导作用并且将德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学中以增强德育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要顺利开展,并增强有效性,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生态德育观.高校生态德育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充分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改进德育工作;要充分体现"又快又好"发展思想的要求,增强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郑星 《科技风》2023,(35):56-58
德育渗透是高校展开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激活体育教学育人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学,深入剖析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重要性以及渗透原则,继而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时期德育渗透的途径策略,希望可以引起相关人员关注,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学校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的品德、思想、政治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要注重将德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本文主要分析了德育视野下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理念,阐述了德育视野下高校公寓文化的建设方式,以期提高高校公寓文化的作用,提升高校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公共体育与德育实践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公共体育的学科课程价值体系建设中包含着更多的德育内容,德育实践的推进也为高校公共体育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素材。显然,对高校公共体育进行德育实践的主体是教师,高校公共体育实施德育实践的关键在目标,高校公共体育开展德育实践的主渠道是教学,高校公共体育推进德育实践的重点在于方法等内容的讨论,成为了本文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进步在改变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同时,给高校德育工作也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为适应科技进步的需要,高校德育应该更新观念,激发大学生的道德需要,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积极探索德育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改革的形势下,医学生的德育培养和思想道德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及家庭非常重视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现有的德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医学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本文剖析了学校德育工作中培育医学生的关键目标,其德育的核心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性,医学生的德育培养工作创新更是亟需迫切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校医学生的德育核心素养培育工作实践研究的应用,从而明确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培养的价值观、德育课程的学科建设定位、全面发展和培育医学生的德育培养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德育课程的原则与框架,详细叙述了高校德育工作与医学生之间的德育培养的有效性途径,为其构建德育培育的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价值依据,通过实施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培养素质教育,从而推进了高校课程改革建设的进一步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8.
周琰 《科教文汇》2014,(17):104-105
通过对高校德育和艺术教育概念的表述,探讨德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指出德育需要艺术的支撑,艺术需要道德的滋养,两者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德育与艺术教育的融合能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在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合德育与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与成熟的心智,使他们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心理健康的社会群体。  相似文献   

9.
张铮 《科教文汇》2010,(30):9-11
首先概述了高校德育环境建设的涵义及意义,提出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的构建必须有学生主体性参与并促成学生积极行动;其次进一步论述了为促成学生的积极行动,高校在德育环境建设中必须坚持价值引导、自主建构的原则,遵循教育无痕的原则及层次递进的教学规律,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参与条件并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冯建  冯文全 《科教文汇》2009,(15):64-64,78
高校开展专业伦理道德教育是和谐社会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和要求,它涉及到高校的德育、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本文从整体层面上了解专业伦理道德教育的内涵,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明确专业伦理道德缺失的危害,帮助高校重新审视德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充分发挥其德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言 《科教文汇》2021,(11):133-134
在国家新的人才战略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多的内容和更丰富的形式。为了落实人才战略,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具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人才,产教融合理念应运而生。现如今,产教融合逐渐发展成为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产教融合教学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实现技术创新、促进国家产业链结构转型、确保行业产业升级提供必要的条件。基于此种情况,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被提上日程。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为现阶段高职院校践行人才培养战略、实现院校现代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该文就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教育创新的具体思路展开研究,旨在更好地建设我国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工科的专业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该文以提高工科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标,针对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活动,经过探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具体措施。经过实践验证,该文提出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切实可行,行之有效,可为工科的专业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生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顶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树立多学科培养理念;构建开放式的研究生精品课程网,整合优质学习资源;以信息技术促进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网络互动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研究生学术交流网,激发研究生科研的内在动力。分别就这几个方面做了详细分析,为信息化环境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高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是保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通过对《旅游礼仪》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式等一系列实践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行业准入资格的,适应旅游行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1+X"证书制度工作。本文以高职眼视光技术专业为例,探索构建"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与创业。  相似文献   

16.
田必琴  石云生 《科教文汇》2011,(10):193-194
全面系统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一次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核心性变革。河北金融学院结合学校特色与办学定位,确立了"结合专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理念,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总体性、系统性工程来抓,着力构建起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实践和保障三个体系。  相似文献   

17.
胡琼 《科教文汇》2020,(14):118-119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通过积极参与或者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更好地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本文阐述了如何通过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竞赛来促进高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鲁劲秋 《科教文汇》2014,(8):148-148,200
以会计文化为载体,以人文素质为内涵,提升学生职业品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深化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一大趋势。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三个要素出发,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结合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启动一系列专项教育活动,配合课堂教学,使学生具备文化内涵和综合职业能力,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将来服务于社会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邢铁燕 《科教文汇》2012,(16):162-164
本文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现状,按照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结合实际教学,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提出高职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及满足行业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核心的观点。研究内容,对丰富拓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指导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提升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招聘成功率,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和需求的变化,深化创新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的突破口。实验教学的改革在整个教学改革中必不可少。文章从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教学与科研结合,构建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对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